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P35

  ..續本文上一頁爲印度新憲法的起草人及新印度的指導者之一。但他感到,若要改革社會製度的弊端,最徹底的辦法,唯有實現佛教的四姓立等的社會,方能解救賤民階級的疾苦。于是,他便宣布,自己改信佛教,勸導他的賤民群衆信佛,並于西元一九五五年發起佛教主義運動。

  終于,在西元一九五六年六月十四日,安培克博士夫婦,率領了他的群衆約五萬人,在印度中部拿格浦爾市(Nagpur)一個四十英畝大的廣場上,由印度當代最負盛名的司塔維拉法師(Ven U Chandramani Mahasthavira),主持典禮,代表僧團,接受他們的集體歸依。同時歸依的,尚有前高等法院院長尼奧基博士(Dr M B Niyogi)以及梅令達大學院樣長契拿司(Sri M B Chitnavig)等社會名流。

  可惜,這位虔信佛教的法學博士,竟于同年的十二月間,抱病出席于尼泊爾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四屆大會時,在他演說之後,即與世長辭了。

  但是,他對佛教經過叁十年的研究之後,所完成的一部“釋迦和他的宗教”,已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的“全印度佛教會議”中通過,被采用爲印度新佛教徒的聖典。可見他對印度佛教的複興運動,影響之大而且深了。

  佛教學者的活動 佛教在印度,自從印度教複興之後,已爲印度教所吸收,他們不以佛教爲一獨立的宗派,而是將佛教與濕婆崇拜及毗紐FDF9崇拜,視爲同一個宗教。唯在錫蘭方面,仍以巴利語聖典的傳持,維系著上座部佛教的純一的信仰。

  近世以來,印度與錫蘭兩地,對于佛教雖各持不同的態度,但在研究方面,均有很多人才和許多貢獻。唯在印度的佛教學者,因其不能將佛教置于獨立的地位,總以印度教作爲正統的思楊,所以不無缺點。然而,印度學者接受了西方人的治之方法,故能持一客觀和批判的態度來研究佛。他們研究的對象,初受錫蘭的影響,著眼于巴利語聖典;後來擴大範圍,乃以梵文及巴利文聖典爲主,作語言學及文獻學的考察,傍及哲學、考古學、曆史學和美術等的研究。最近又增設了專攻佛教學的大學和研究所,同時派遣留學生至日本等地,研究佛教。

  當然,印度佛教的複活,既是仰助于達磨波羅的反哺,在學術上的啓蒙,也不例外,達磨波羅的摩诃菩提協會創立之後,即有幾位印度學者,去錫蘭研究巴利語,因而奠定了印度近代佛學的研究基礎。

  西元一八九二年,便由印度人,在加爾各答創立了佛教聖典協會(Buddhist Text Society)。在此之前,則有彌多羅(Rajendra Lala Mitra,1824—1892)、斯脫利(Hara Prarada sastri,1853—1931)和達斯(Sarat Chandra Das ?—1917)叁人,爲近世印度佛教學的草創者。彌多羅著有尼泊爾佛教目錄(Sanskrit Buddhist Literature of Nepal,1882),一八八八年又出“八千頌般若”的校訂版。斯脫曾協助彌多羅對于尼泊爾佛教文獻的整理,後來則親自到尼泊爾作了兩次尋訪佛典的寫本,並且校訂了“不二金剛集”(Advayavajrasamgraha,G O S,1927)。達斯乃爲印度人研究西藏佛教的先驅,他進入西藏,踏訪藏文佛典,並對喇嘛教進行調查的結果,除了撰寫報告Indian Pandits in the Land of Snow,(1893年)等之外,又于一九八年校訂了西藏語的佛教史“如意法善樹”,一九二年則著成“藏英辭典”。

  以上叁人,也可算是“佛教聖典協會”的先驅者。此後,該會的工作是每年刊行年報,校訂原典,釋譯和出版,與孟加拉亞洲協會(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1784)合作,成爲印度學者研究佛教的中心。

  其次,要推達斯的弟子韋提耶勃莎(Satis Chandra Vidyadhusana,?—1920),他曾協助達斯,擔任佛教聖典協會的事務。他初學于加爾各答大學,後至錫蘭研究巴利語佛教,歸國後便任加爾各答大學的校長,他的專長是印度論理學,著有“印度論理學史”(History of Indian Logic,1922)等,乃爲研究因明學的基礎書。他的繼承者是白羅亞(Beni Madhab Barua,?—1948),擔任加爾各答大學巴利語的主任教授,他的主旨是在究明佛教之所以成立的曆史背景,故著有“佛教以前的印度哲學史”(History

  of PreBuddhist Indian Philosophy,1921)以及邪命外道之研究等的論書。

  同在加爾各答大學內的印度佛教學者,尚有巴他茶利耶(Vidhushekara Bhattacharay與B·C·勞(Bimal Churn Law)兩位教授,前者以研究梵文及藏文文獻爲主,後者則爲巴利文文獻的大師。

  巴他茶利耶曾于西元一九叁一年,將龍樹的“大乘二十論”及提婆的“四百論”由藏文還元爲梵文,一九二七年則將“因明入正理論”譯爲印度文,並且著有“佛教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ion of Buddhism,1932),迄今仍以垂暮之年,校訂“瑜伽師地論”的梵本中。

  B·C·勞的學術領域很廣,除了佛教教理的研究之外,對于佛教史、社會學、地理學、民族學和耆那教等,均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的著作,已達五十冊,乃爲近世印度學者之中著作量最多的一位。在研究工作上,他是白羅亞的後繼者,他的主要著述有巴利語聖典的校訂、英譯和傳記的撰著,另有“巴利文獻史”(History of Pali Literature,1933)、“古代印度之種族”(Tribes in Ancient India,1943)等。

  同爲白羅亞的弟子,尚有達脫教授(Narrinaksha Dutt),他的最初著作有“大乘佛教的諸相及與小乘的關系”(Aspects of Mahayana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Hinayana,1930),“初期佛教的教團”(Early Buddhist Monachism,1941),但他主要的特長在于梵文佛教,故于一九叁四年校訂了“二萬五千頌般若”出版,一九五二年又校訂了“法華經”出版,此後繼續校訂含有“根本說一切部毗奈耶”及“叁昧王經”的“吉特寫本集”,當他在加爾各答大學退休之後,即任孟加拉亞洲協會的會長等職。

  由于以上諸位大學者的薰陶之下,加爾各答大學的佛教學者輩出,俨然形成了一個加爾各答佛教學派。其中包括現任那蘭陀大學巴利文研究所所長馬克爾傑(SatkariMukherje,Buddhist Philosophy of Universal Flux,1936);一九五六年去世的巴咯卻(P.C.Bagchi),乃是著名的中央亞細亞考古學者;麥琴達爾(R.C.Majumdar)是專功東南亞這所佛教史的學者。

  與加爾各答大學同爲佛教學研究之中心的,則爲維濕瓦巴拉迪大學(Visva Bharati),大學的特色,是以梵文與漢文佛典的研究爲主。在巴咯卻教授擔任副校長期間,出有“二種梵漢語彙”(Deux lexiques sanskritchinois,1927,1937)、“中國的佛教聖典”(Le Canon bouddhique en Chine,1927,1938)。另有薩斯特利教授(N.Aiyaswami Sastri),將漢文的“觀所緣論”、“稻芊經”、“大乘掌珍論”、“十二門論”等還元爲梵文。Santi Bhiksu Sastri則將“發菩提心經”、“發智論”等還譯爲梵文。摩克波提耶(S.K.Mukhopadhyaya)教授校訂了“叁無性論”及“金剛針論”等書。帕羅塘(Pralhadpradhan)教授校訂了“阿毗達磨集論”,于一九五年出版。

  另有摩诃菩提協會,在鹿野苑設立出版社,將巴利語聖典,譯成印度方言出版,該會僧侶會員的攝化對象,多爲印度人及歐洲人,因其不乏飽學的比丘。

  現在佛陀的祖國,已有幾所研究佛學的中心,例如普陀那的伽耶斯瓦研究所(Kashi Prasad 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那蘭陀的巴利文研究所(Nalanda Pali

  Institute)、波奈勒斯的印度大學等。

  總之,在今日的印度,研究佛學的風氣,已不寂寞,並已有了相當的成就。(以上取材于日文“近代佛教講座”(第一卷二六九至二七六頁)。

  教團的概況 今日印度的佛教,在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方面,雖不乏高人,在教徒的攝化方面,卻尚不夠理想。也就是說,知識的或學問的佛教,固然已經在上層結構的大學裏生根滋長;信仰的或生活的佛教,還未能夠滲入印度人的社會,更未能夠普及民間,縱然印度教徒也崇拜佛陀,那卻不是真正的佛教。據朱斐的“空中行腳”叁十七頁說:除了印度僧伽,現在錫蘭僧十五人、緬甸僧十二人、日本僧六人、中國及泰國僧各十人,信徒僅得四百萬人。又據查詢所知,印度比丘及沙彌約二十多人,能夠宏法的比丘,僅叁四人而已。這以印度人口的比率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佛寺的建築,現有印度的、錫蘭的、緬甸的、日本的、泰國的和西藏的。我國則有李俊承居士捐資、德玉法師督建于鹿野苑的中華佛寺,由果蓮比丘尼建于拘屍那釋尊涅槃處的極樂寺,由永虔法師建于佛陀伽耶的大覺寺,由仁證法師建于舍衛國的華光寺,由福金喇嘛建于那蘭陀的中華佛寺。

  正由于佛教的教團,在印度尚極脆弱,目前急須展開佛教信仰的複興運動,印度政府也有意協助。只是宏法及住持佛教的僧尼太少,所以,印度人以及在印度的中國人,盼望能有更多的僧尼前去印度,爲複興印度的佛教而獻身。

  本書選自《世界佛教通史》的上部,即《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