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

  《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

  黃夏年

  提要:

  本文通過對《阿含經》念佛理論的研究,探討了早期印度佛教中的一些念佛思想的發展及脈絡,對念佛理論的研究及實踐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主題詞:阿含經念佛理論

  一、引言

  談起念佛,我們決不會感到陌生,因爲在廣袤的中國大地,只要對佛教稍有一點粗粗了解的人,都會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聽到"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如果不了解佛教的人,也沒關系,因爲媒體和影視也經出現這句話,當佛門弟子與人問訊,一句"阿彌陀佛",再雙手合十,表示尊敬對方;與人發生爭執,雙手合十,一句"阿彌陀佛",似乎就可將爭執化解,總之,"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在佛門內外可以說用得最廣,但是這幾個字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正確的用處,未必每人都能道得清楚,人們只是覺得,這四個字無不代表了佛教的一種精神,念上一句,至少能給人多多少少一種慰籍……

  念"阿彌陀佛"句,就是念佛,這是最直接念佛的例子。不過佛教法門八萬四千,念"阿彌陀佛"也僅是此中一個法門而已。按佛教的說法,念佛最基本的形式應不離二種,一是心念,心念也是意念,即念想佛、菩薩名號于心,心中起念佛、菩薩想的念頭;另一是口念,即通過嘴念佛、菩薩名號,而且要發出聲來,念一句"阿彌陀佛"最爲典型。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經佛弟子的努力弘揚,現在已經形成了南北兩傳大系。南傳佛教是流行在斯裏蘭卡和東南亞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越南(部分地區),以及我國的雲南省邊疆地區的傣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北傳佛教就是現今中國的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並包括從唐朝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部分地區)的佛教。口念"阿彌陀佛"是北傳佛教最流行的佛法之一,它是淨土宗的根本法門,在廣大佛教徒中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北傳佛教流行念佛,南傳佛教念不念佛

  答案是肯定的,念。但是,南傳佛教的念佛與北傳佛教的念佛有一樣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爲南傳佛教沒有北傳佛教的淨土宗和大乘佛教的菩薩乘思想,它的念佛理論大多還是承繼了早期部派佛教的法門,是早期佛典《阿含經》念佛學說的發展。

  衆所周知,佛教産生于印度,時間在2500余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創立了佛教,他是持平等主義思想的人,所以當他離開人世時,一再對弟子強調要"依法不依人",也說是說,以佛教的法理作爲隨順世間的圭臬。

  釋迦牟尼圓寂後不久,佛教僧伽就舉行了佛教經典結集活動,經、律、論叁部分基本完備。學術界通過研究,公認《阿含經》是佛教史上比較早的時期出現的佛典,許多早期佛教的資料基本上在《阿含經》裏收入,因此研究念佛理論和思想的源頭,《阿含經》是非常值得挖掘的一個寶藏,而且在《阿含經》中的確有著非常豐富的念佛理論和思想,但是這個念佛的思想與現在的念佛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本文將依據《阿含經》裏的一些有關念佛的理論,試圖說明早斯印度佛教中的一些念佛思想的發展及其脈絡,由是對研究念佛理論與實踐提供一些有用的幫助。

  二、《長阿含經》與念佛

  《阿含經》的念佛思想,是指的一種嚴格意義上的修行思想。佛教的理論將全部佛教分成了佛、法、僧叁種,也稱之爲"叁寶",其中"佛"指釋迦牟尼佛,"法"指佛教的教說,"僧"指弘傳佛教的人。如《長阿含·究羅檀頭經第四》雲﹕

  天及世間人,唯佛爲最上;欲求大福者,當供養叁寶。

  佛言:"若爲叁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衆僧使不斷絕,及爲招提僧起僧房堂閣;

  不如起歡喜心,口自發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曾。”此福最勝。"

  佛是大覺大悟的人,正由于他的偉大的人格力量,獲得了人們對他的最高尊敬,這就是在"天及世間人,唯佛爲最上"。供養叁寶,是佛教徒的義務,凡是要求福報的人,都應供養叁寶。但是,釋迦牟尼佛創教,在當時古印度屬于"沙門思潮"之一,這是在反對婆羅門教思潮的背景下進行的。婆羅門教有叁大綱領,即"梵我一如、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佛教是反對這些綱領的。所以釋迦提倡供養叁寶,他本人也曾經接受過不少人的供養,但是他更認爲,如果仍然以祭祀和修養建僧房作爲供養,這只是表面形式的東西,最好的方法是在心裏誠心誠意事奉叁寶,生起對佛教歡喜贊歎的心情,其結果是必然會得到一個最大的福報。用心供養叁寶,則是最殊勝的福報。在《長阿含·闍尼沙經第四》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摩竭國瓶沙王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優婆塞,笃信于佛,多設供養,命終時得到了如來的授記。瓶沙王的福報是怎麼來的呢

  是因"念佛"得到的!而且還由于他對佛教的堅定信仰,在社會上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有很多人都因此像他一樣信解佛教,供養叁寶。這些人最後也得到了福報,乃至于整個摩竭陀國成了佛國,命終時"唯願世尊當與記之,饒益衆生,使天人得安!"該經中還講了一個鬼神釺尼沙,"我本人爲王,于如來法中爲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爲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于七生中常名釺尼沙。"釺尼沙之所以能得到"極七往返,乃盡苦際"的福報,還是因爲他念佛的原因。

  念佛有這麼大的威力,那麼人們開始念的是什麼佛

  在《長阿含酚渦芯第二後》裏,佛對此有一個解釋。經雲: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叁曰念佛轉*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從經文可知,欲求生天功德,當要"四念"。此"四念"是念"佛生處、佛初得道處、佛轉*輪處、佛般泥洹處"。曆史上不管是佛教徒還是學者,都把釋迦牟尼的一生就概括爲出生、得道、轉*輪、涅

  (即泥洹的又一譯法)四個階段,因此這裏的"四念"就是念的釋迦牟尼佛,紀念他的偉大一生和人格感召,生"歡喜欲見","生戀慕心",進而得到"神力"、"度人"、"遺法"等等功德。這就是早期佛教念佛的由來,也是當時曆史現實情況的反映。尊崇釋迦牟尼創教者的地位,將他看成一位偉大的聖人,而不是加以神話,是符合早期佛教的曆史發展特點的,是佛教曆史發展必然的內在邏輯。

  佛教強調念佛,並把它作爲必修的法門之一。大概沒有多久,念佛的法門有了變化,在《長阿含·十上經》曰﹕"雲何六修法

  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修法"也是"六念法",並且在這裏將修行念佛法是作爲第一法來排列的,放在了諸修行法之首。行者經過修行,掌握了此六法,是得不退法。《長阿含·遊行經二初》雲﹕"佛告比丘”複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叁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佛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念佛也是敬佛的一種表現,六念法有增上緣的作用,故亦名"六增法",亦名"六敬法",即"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同樣由六退法而得到"六不敬法",即"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六法還有趣善、趣惡、趣涅

  的功用,《長阿含·叁聚經》說:“又有六法向惡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

  。雲何六法向惡趣

  謂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雲何六法向善趣

  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雲何六法向涅

  謂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所有這些,都旨在強調六法的重要性,而六法中,與"佛"有關的法門又放在爲首的地位,充分突出了佛教中"佛"的地位,將具有人格感召的釋迦牟尼作爲效法的榜樣,是早期佛教的鮮明特色和修行的特點之一,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中阿含·福經二十二》非常強調:“是故當自爲,欲求大福佑;當恭敬于法,常念佛法律。”《中阿含·息止道經第二十叁》也說:“若見色可愛,清淨欲相應,見已觀如真,正念佛法律。"

  叁、《雜阿含經》與念佛

  早期佛教念佛曆史已經如上揭出,下面我們討論念佛實踐的具體法門。關于早期佛教的念佛法門,在《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裏有許多介紹。《雜阿含經》卷二十說:

  "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睼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爲染著心

  謂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伴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習念佛。"

  在這裏,經中談到了修習念佛活動要離貪、離睼、離害,由是可以出染著心。念佛要"正念正智,乘于直道","正智"是"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確地智慧,即佛教所說的教法,亦即"如來所應行法","直道"就是直乘之道,因爲修習念佛法門是禅定之道,亦是"八正道"之一,所以修習念佛法門,成爲佛教徒的基本道路,念佛修行的色彩也愈濃。該經還以釋迦大弟子的口氣說:"尊者摩诃迦葉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六念。長者當念佛功德。”""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爲了證明念佛的有功德,經中又講述了給孤獨長者在晚上不能入睡,但因爲他後來"令心念佛。因得睡眠。"可見,念想佛名在這裏除了有對治五欲,出染著心外,還有安眠的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念佛修習是八正道的正智、正見的內容之外,經中還就修習念佛法門由八正道的正…

《《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