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P3

  ..續本文上一頁出:《增一阿含經》的十念是經佛教早期的念佛法門擴充後再形成的更豐富、圓滿的形式。

  上述四經中,將"念息"解爲"念休息"的有叁部經,解爲"念止觀"的有一部經。"止觀"這個詞,在佛門裏用的是最廣的一個詞,而且早在印度就已經出現,並且在佛教的修行法裏,被擡到很高的地位。《長阿含經》卷一曾雲:"如來大智,微妙獨尊,止觀具足,成最正覺。"可見只要修行了止觀法,卻可獲得覺悟。佛教傳入中國後,止觀又被中國僧人加以新解,特別是天臺宗智者大師對止觀的研究甚深,一直在影響著後人。止觀二字既可拆開分用,也可連在一起使用,如《雜阿含經》卷十七說:"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複問上座:”修習于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修習于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觀已,亦成于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阿難複問:”上座雲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一般說來,止觀二字經常是連在一起使用的情況爲多,特別是大乘佛教以止觀作爲一修種習法門,強調止不離觀,觀不離止的不二作用。在《阿含經》裏,止觀更多的是說的禅定法門。如《中阿含經酚骶匪擔o"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種種車莊,以衆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觀爲車。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觀以爲車者,便能舍惡,修習于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駕禦者,謂禦車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爲駕禦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爲駕禦人者,便能舍惡,修習于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極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己心爲高幢。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爲高幢者,便能舍惡,修習于善。"《雜阿含經》卷十七雲:"如意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憶念。"《雜阿含經》卷十七雲:"如是比丘,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當修止觀。"《增一阿含經》卷七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于正見。雲何爲二

  受法教化內思止觀。"《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六重品第叁十七之一〉雲:"彼比丘戒具清淨無有瑕穢,修行止觀樂閑靜之處。"《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十八〈禮叁寶品第五十〉雲:"意不錯亂恒一心故,當念專意諸止觀故。"等等。修習止觀,也有見佛的功效,《雜阿含經》卷四十四雲:"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金色光明焰照"是指經過修習止觀法之後,行者的身上放出的一種光,佛陀就是有這種光的大行者。

  念佛法排在十念法之首,尤顯重要。在《阿含經》裏,佛陀告誡弟子們念佛是重要的,《增一阿含經·十念品第二》雲:"一時佛在舍衛國笆鞲露澇啊6筆雷鸶嬷畋惹穑

  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

  。雲何爲一法

  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衆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在《增一阿含經·廣演品第叁》裏,佛陀還進一步強調了念佛的益處。經雲:“雲何爲一法

  所謂念佛。佛告諸比丘:”雲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爲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

  世尊強調念佛一法,並將念佛得到的果報放到了很高的地位,念佛念得諸善普至,甘露味至無爲處,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至涅

  ……盡管如此,但是這裏的念佛按照他力和自力二力的分類方法來定義,仍然是屬于自力念佛,即我念佛我得報的理路。"自致涅

  "四個字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而且念佛不是僅僅一句誦念佛名號已,釋尊明確指出,念佛要"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說明念佛乃是禅定的一種基本方法,修行者通過念想佛陀,"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己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專精佛陀,與佛親近,于此才能最後獲得大果報,才能獲得沙門果,才能獲得自致涅

  ,所以佛陀強調念佛一法,是有嚴格地修行作鋪墊的,否則念佛則成爲一句空話,修行也無從談起。《增一阿含經》的念佛一法,真正地體現了修行不偏念佛,念佛不離修行的早期佛教的精神。念佛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解脫,但正是由于念佛和修行結合,它帶來的果報實之不易,如是佛陀一再強調,"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一阿含經飯阊萜返谌)

  五、結語

  在《增一阿含經》卷四〈一子品第九〉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時佛在舍衛國笆鞲露澇啊6筆雷鸶嬷畋惹穑

  若有一人出現于世,此衆生類便增壽益算,顔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雲何爲一人

  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此謂一人出現于世,此衆生類便增壽益算,顔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是故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在這個故事裏給我們描繪了因念佛而帶來的益處,一人出世,衆生益算,念佛念到高層次時,修行者的身心必然相應地起到變化,"顔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這一切都是因修行念佛所得到的,而且是現世現報的!念佛不是求來世,而主要是在現世中求解脫,在現世中自致涅

  --這就是《阿含經》要介紹並強調的念佛理論與實踐!

  《阿含經》是早期出現的佛典,它因距離佛陀涅

  時間不遠而述出,因此許多資料是比較真實可靠的。由于現存《阿含經》屬于不同的部派作品,所以在不同的阿含部中,念佛理論的特點都不太一樣,例如《長阿含經》從叁寶供養的角度,提出了四念和六念法門;《雜阿含經》主要在念佛的理論上,如八正道和佛足崇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增一阿含經》則從十念和一法的修習觀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是在《中阿含經》裏則沒有很詳明的念佛見解或法門,故本文沒有介紹。所以,可以說四部《阿含經》在念佛理論或修習方法上各有自己的特點,這是我們在研究早期念佛情況時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情況。至于爲什麼會産生這些不同的情況,因篇幅有限,擬將來再做探究。

  《阿含經》是念佛理論和實踐方法,應該仍然屬于早期佛教傳統的修心法門,不管是四念、六念,還是十念,都強調要正心正意的修行,即通過一整套禅定觀想的辦法來達到念佛的目的,而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解決現世得報的問題,即通過念佛達到身輕安,煩惱欲望卻除,斷叁毒,破無明的功效。雖然其中有的論述中有往生淨土或解決身後的問題,涉及到神識不死的靈魂探討,但在其整個念佛理論體系中,它並不占主要成分,與後出的西方淨土的淨土宗念佛理論不一樣,頂多就是有這方面的萌芽而已。在《阿含經》中,四念法是以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迹作爲念想的對象,很明顯有紀念偉大佛陀的色彩;六念法則是在供養叁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十念法又是經過六念法而擴充後形成的,這些念佛的法門,直到後來才最後定型。從這些念佛法門的數字和內容的變化,我們有理由說佛教的念佛思想和實踐是經過後人一步步充實後,才發展起來的。

  從釋迦牟尼佛創教自始,到現在已經有2500余年的曆史了。佛教的念佛法門,經過後代弟子的弘揚,已經變得豐富多彩,形式各異。念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爲佛教徒的基本功課之一,是每個佛教徒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不管你是心念還是口念,佛不離心,佛不離口,應是怠慢不得的大事。現在我們已進入新世紀,佛教在21世紀的發展成爲全體佛教徒關心的事情,念佛修行仍然不可缺少,正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中佛對徒衆說:"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稱計,獲甘露滅盡之處。若善男子善女人念叁尊已,佛法聖衆,墜叁惡趣者,終無此事!

  

  

《《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