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信而获正见的功能。《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云:

  时天帝释说偈言:正信于如来,决定不倾动。受持真实戒,圣戒无厌者。于佛心清净,成就于正见。当知非贫苦,不空而自活。故于佛法僧,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教。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正信"是坚持正确的信仰,"正见"是持正确的见解,仍然属于智慧的法门。"正教"是佛教的自称,因为佛教将其它的宗教哲学都视为外道,由此显示出来自己的正法地位。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信,只有正信之后,才能获得正见,这比前面《长阿含经》所说的念佛求功德前进了一大步。在《长阿含经》里,念佛是供养法门之一,念佛也就是生"欢喜欲见","生恋慕心",进而得到"神力"、"度人"、"遗法"等功德。但是到了《杂阿含经》里,念佛除了仍然能获得《长阿含经》所谈到的功用之外,还与佛教的八正道联系起来,"于佛心清净,成就于正见"。《长阿含经》强调供养三宝可得趣善、趣恶、趣涅

  ,而《杂阿含经》则更强调出染著心,"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说明两者之间在念佛问题上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杂阿含经》里,还有关于念佛可以解决身后的问题。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拘律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坠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薰,戒施闻尽所薰。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摩诃南对身后的问题感到不安,为此向佛请教,佛的回答很直接,强调念三宝之后虽然灰身,但是不灭智,因为这都是受薰的结果。灰身灭智也是涅

  的一种,这是小乘的说法,肉身虽烂,但神识不灭,却又含有灵魂不死的内容,特别是"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已经含有大乘的净土思想,可以看作是西方净土的先导。这个说法很可能是较晚出现的。在《长阿含经》里虽然也说过"(四念佛者)各诣其处,游行礼敬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但并没有明确指出灰身不灭智的思想,经中更多的意思则是指念佛可以获得"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或"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说法,《杂阿含经》的念佛不仅有灰身不灭智的思想,而且还说到了"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无恶"即是得善,这里已有中观不二法门的思想痕迹,是不是又可看作是中观思想的先导耶

  

  在《杂阿含经》卷五十里又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住一林中。时有天神依彼林者,见佛行迹,低头谛观,修于佛念。时有优楼鸟住于道中,行欲蹈佛足迹。尔时天神即说偈言:”汝今优楼鸟,团目栖树间,莫乱如来迹,坏我念佛境。”时彼天神说此偈已,默然念佛。"此处的"见佛行迹,低头谛观,修于佛念",是指佛足崇拜,这应是佛教信仰的最早的表现形式,由于当时菩萨乘还没兴起,佛教造像艺术还不发达,用佛足代替佛的崇拜。谛观佛足,就是念佛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默然念佛"。即前面所说的"心念"的形式。

  四、《增一阿含经》与念佛

  前面介绍了《长阿含经》的念佛"四念"和"六念"的法门,在《杂阿含经》里没有谈到这方面的情况。但是到了《增一阿含经》里,念佛的方法开始变成了"十念"法门中的一种念法。《增一阿含经》卷一云:

  时佛在中告比丘:"当修一法专一心,思惟一法无放逸。云何一法

  谓念佛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乱,谓十念。"

  "一法"即是心专注一处思念法,在佛教禅定法门里可称为"一心定"。"十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这十种思惟。其中前五念有破相遣妄的作用,故经中称为"去相",后五念有定心消乱的功用,经中称为"除乱",所以十念的修行方法既可以除去心中的妄执,还可以做到消泯心中的惑乱。此十念应是后来小乘佛经中常说的"十随念"的早期形式,与后出的小乘十念法还不完全一样,因为"念息"的"息"是"休息"的意思,有止于一处的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经文中得到证明。如:《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云:

  是时阿难受佛教敕。即时与长者剃除须发,教令著三法衣使学正法。是时阿难教彼比丘曰: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是时毗罗先修行如是法己,即其日命终,生四天王中。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賅慢无明,云何为十

  所谓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观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比丘有众生修行此十念者,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一切无明賅慢皆悉除尽。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增一阿念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云:

  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第四十七〉云:

  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

  。比丘当知

  上面所说的所谓"休息",原文意应是休生养息或停止栖息的意思,这是最基本的日常用法,佛教也不能免,因为在《阿含经》里这种用法随处可见。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云:"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

  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但在这里,"休息"的用法系另有所指,因为它是以一个专用名词出现的,所以这种用法必有所指,而不拟与其它用法相混。在《增一阿含经》卷一中,佛陀对"休息"一词释云: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休息。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休息。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如是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在这里很明确表示,"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专一心意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这就是说,以心意念想详细审谛,专心一意闲居赋处,常起方便心得三昧定,念不贪得殊胜,就是休息。正因如此,佛陀才强调:"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休息。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增一阿含经》卷一)"但是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又谈道:"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可见,"息"这个字,在《阿含经》所说的佛教修行法门里有多义,它除了有"休息"意之外,也不能排除还有出入息的意思,关键是看在哪里运用

  从佛经译经史上讲,一字多用的形式是屡见不鲜的,因之可以对这种多义的用法应该理解。又由于汉译佛经历史久远,当年古代先哲大德译出经文所依据的原本早已不可寻觅,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古本或今本,是不能作为原本的依据的,只能作一些参考,而且数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学者们仍然只能以"会本"的方法,来讨论诸经的原意,试图找出契合点或切入点。

  "安般"是出入息,《解脱道论》云:"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随正念,此谓念安般。"如果按上述所说的"息"有多义的理解,那么从"念息"和所具的修行法门上讲,它们似有明显的重复的念法,或者至少是不规范的使用法。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十念被进一步规范化,南传上座部的著名论书《清净道论》就将十念定为"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安般念、寂静随念"之十种,其中以"舍随念"代替了"念施",因为布施虽有"舍"的含义,但界定时有拿出予人的嫌疑更多一些,而用"舍"一词,不仅包含了拿出,还含有将自己舍弃的意思,一字之差,意思又有新意了,这也是中国汉文化的丰富性表现。同样,去掉"念息",增加"寂静随念",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明晰、确定,而且于义理上也更合乎逻辑,因为使用"寂静随念",更能反映出三法印佛法的清净寂静的特点,由此可以推…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