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P3

  ..续本文上一页出:《增一阿含经》的十念是经佛教早期的念佛法门扩充后再形成的更丰富、圆满的形式。

  上述四经中,将"念息"解为"念休息"的有三部经,解为"念止观"的有一部经。"止观"这个词,在佛门里用的是最广的一个词,而且早在印度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佛教的修行法里,被抬到很高的地位。《长阿含经》卷一曾云:"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止观具足,成最正觉。"可见只要修行了止观法,却可获得觉悟。佛教传入中国后,止观又被中国僧人加以新解,特别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对止观的研究甚深,一直在影响着后人。止观二字既可拆开分用,也可连在一起使用,如《杂阿含经》卷十七说:"专精思惟,所谓止观。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一般说来,止观二字经常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为多,特别是大乘佛教以止观作为一修种习法门,强调止不离观,观不离止的不二作用。在《阿含经》里,止观更多的是说的禅定法门。如《中阿含经酚骶匪担o"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以为车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驾御人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极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为高幢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杂阿含经》卷十七云:"如意念处正勤根力觉道。止观念身正忆念。"《杂阿含经》卷十七云:"如是比丘,乃至断过去未来现在无常,乃至灭没,当修止观。"《增一阿含经》卷七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为二

  受法教化内思止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云:"彼比丘戒具清净无有瑕秽,修行止观乐闲静之处。"《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十八〈礼三宝品第五十〉云:"意不错乱恒一心故,当念专意诸止观故。"等等。修习止观,也有见佛的功效,《杂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见已即诣其前。""金色光明焰照"是指经过修习止观法之后,行者的身上放出的一种光,佛陀就是有这种光的大行者。

  念佛法排在十念法之首,尤显重要。在《阿含经》里,佛陀告诫弟子们念佛是重要的,《增一阿含经·十念品第二》云:"一时佛在舍卫国笆鞲露涝啊6笔雷鸶嬷畋惹穑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

  。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在《增一阿含经·广演品第三》里,佛陀还进一步强调了念佛的益处。经云:“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

  世尊强调念佛一法,并将念佛得到的果报放到了很高的地位,念佛念得诸善普至,甘露味至无为处,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至涅

  ……尽管如此,但是这里的念佛按照他力和自力二力的分类方法来定义,仍然是属于自力念佛,即我念佛我得报的理路。"自致涅

  "四个字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念佛不是仅仅一句诵念佛名号已,释尊明确指出,念佛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说明念佛乃是禅定的一种基本方法,修行者通过念想佛陀,"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己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专精佛陀,与佛亲近,于此才能最后获得大果报,才能获得沙门果,才能获得自致涅

  ,所以佛陀强调念佛一法,是有严格地修行作铺垫的,否则念佛则成为一句空话,修行也无从谈起。《增一阿含经》的念佛一法,真正地体现了修行不偏念佛,念佛不离修行的早期佛教的精神。念佛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解脱,但正是由于念佛和修行结合,它带来的果报实之不易,如是佛陀一再强调,"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

  。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一阿含经饭阊萜返谌)

  五、结语

  在《增一阿含经》卷四〈一子品第九〉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国笆鞲露涝啊6笔雷鸶嬷畋惹穑

  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云何为一人

  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此谓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是故诸比丘,常当专精一心念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在这个故事里给我们描绘了因念佛而带来的益处,一人出世,众生益算,念佛念到高层次时,修行者的身心必然相应地起到变化,"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这一切都是因修行念佛所得到的,而且是现世现报的!念佛不是求来世,而主要是在现世中求解脱,在现世中自致涅

  --这就是《阿含经》要介绍并强调的念佛理论与实践!

  《阿含经》是早期出现的佛典,它因距离佛陀涅

  时间不远而述出,因此许多资料是比较真实可靠的。由于现存《阿含经》属于不同的部派作品,所以在不同的阿含部中,念佛理论的特点都不太一样,例如《长阿含经》从三宝供养的角度,提出了四念和六念法门;《杂阿含经》主要在念佛的理论上,如八正道和佛足崇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增一阿含经》则从十念和一法的修习观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中阿含经》里则没有很详明的念佛见解或法门,故本文没有介绍。所以,可以说四部《阿含经》在念佛理论或修习方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我们在研究早期念佛情况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情况。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情况,因篇幅有限,拟将来再做探究。

  《阿含经》是念佛理论和实践方法,应该仍然属于早期佛教传统的修心法门,不管是四念、六念,还是十念,都强调要正心正意的修行,即通过一整套禅定观想的办法来达到念佛的目的,而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现世得报的问题,即通过念佛达到身轻安,烦恼欲望却除,断三毒,破无明的功效。虽然其中有的论述中有往生净土或解决身后的问题,涉及到神识不死的灵魂探讨,但在其整个念佛理论体系中,它并不占主要成分,与后出的西方净土的净土宗念佛理论不一样,顶多就是有这方面的萌芽而已。在《阿含经》中,四念法是以释迦牟尼的一生事迹作为念想的对象,很明显有纪念伟大佛陀的色彩;六念法则是在供养三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十念法又是经过六念法而扩充后形成的,这些念佛的法门,直到后来才最后定型。从这些念佛法门的数字和内容的变化,我们有理由说佛教的念佛思想和实践是经过后人一步步充实后,才发展起来的。

  从释迦牟尼佛创教自始,到现在已经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佛教的念佛法门,经过后代弟子的弘扬,已经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念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佛教徒的基本功课之一,是每个佛教徒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管你是心念还是口念,佛不离心,佛不离口,应是怠慢不得的大事。现在我们已进入新世纪,佛教在21世纪的发展成为全体佛教徒关心的事情,念佛修行仍然不可缺少,正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中佛对徒众说:"长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称计,获甘露灭尽之处。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圣众,坠三恶趣者,终无此事!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