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雙修」,也唯有這樣子才能成佛。
所以在你布施給人時,心裏如果能夠無住,你就不會挂礙。否則你如果「有所住」,那你給了某人後,偶而就會想:「他不曉得記不記得我前次給了他叁百塊?」下次他碰到你,又沒有跟你打招呼時,你心裏就會很不愉快:「上次我才給了他多少錢,現在連問都不問一聲!」
或者你對他那麼好,但是對方卻還常常批評你,你心裏一定耿耿于懷。這是因爲你有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所以心裏不舒服。這就是心有所住,所以會有分別,內心就不自在。我們在菩薩道上如果這樣度衆生,必然有障礙。
用「叁輪體空」的心,也就是勝義菩提心所修的福德,遠遠勝過凡夫所修的福德。因此《金剛經》裏頭處處都在比較兩者的功德優劣。例如《金剛經》裏面的四句偈,不管是受持、讀誦,或是爲他人解釋,都勝過像叁千大千世界那樣多的七寶布施。甚至一個恒河裏頭有多少沙?以這麼多沙來比喻有那麼多世界,然後再以這些世界的微塵數量的七寶來布施,都不如受持、講說四句偈的功德。
甚至有的人用恒河沙那樣多的生命,生生世世來行布施,這樣的功德當然很大。但所得的功德還不如一個人以四句偈,或以金剛經的義理來爲人講解、受持的千萬分之一。爲什麼?財布施再多,都是有限有量,法布施卻可以讓人開悟、可以成佛,所以無量無邊,功德勝劣由此可見。
(2)持戒波羅蜜
《金剛經》中只是先以布施爲例,後面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些也通通要以般若智慧爲主體,要我們無住生心。就算是持戒,也不能有所住。如果一個菩薩覺得自己很會持戒,看到別人威儀不好,內心就會生起分別心、傲慢心。
我慢心一生起,別人下次看到你就討厭:「哦!你有持戒,我沒有持戒!」比較頑強一點的人還會說:「就只有你一個人有持戒,我們都沒有持戒!」他就會遠離你,你也失去度化他的因緣。
衆生本來就是要用慈祥、柔和的態度去安慰、鼓勵才能度化。若是用傲慢的態度,即使是布施,對方實在是不得已,非拿你的東西不可,心裏還是很不舒服。不拿的話,生活又過不下去。他就會暗暗發誓:「下次再也不拿你的東西!」
所以菩薩在持戒方面也要無住,不比較、不計較。自己能夠持戒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有多少功德,看到別人不如法的時候也不會起輕慢心。經典裏頭說:「一個菩薩該有的理念,就是看到別人犯戒時,反而更加憐愍、同情。」你要知道:修行不是那麼簡單的,凡夫習氣那麼重,誰不會犯錯?所以起憐愍心,給他安慰、勸導,才是持戒波羅蜜。
(3)忍辱波羅蜜
在做人處世方面,有時候人情世故不通達,也會帶來很大的煩惱。所以如果要把這個人脈、關系、人緣弄好,就要注意:指責別人的過失的時候,不要在大衆面前講他。講別人優點的時候,要盡量在人多的地方。
即使是這樣,當我們受到委曲、批評、誤會、打擊、打壓,甚至當衆給人家侮辱時,更要用般若智慧來處理,立刻觀照「無我相、無人相」,否則一定是很難受的。如果有般若智慧,即使明知對方常在背後設計你、陷害你,給你難堪,你也要裝作不知道。凡事不要去辯解,事情過後就可以不在乎,無所謂了。
甚至有時候幾個人在一起談話,你還要在大家的面前說他的好話。想想看,你有這個能耐委曲求全嗎?有這麼好的風度嗎?唯有破除我執的人才有辦法!如果還沒有破我執,心裏一定恨透了他:「沒有罵他已經很好了,還要叫我稱贊他!免談!」那我們看看《般若心經》、《金剛經》的道理跟人生有多麼密切!若要人際關系能和諧,我執不破是不行的。
這一點很難做到,但真能做到的話,就是真正的菩薩了。舉例來說,聲音是緣起的,所以聲音的好壞並不是絕對的。就像用手拍桌子一樣,才聽到「碰」的一聲,聲音已經消失了。所以我們不論聽到別人的贊歎或批評,都像聽到拍桌子的聲音-「碰」的一聲稍縱即逝,無法久留。
譬如人家說:「唉呀!你講得實在是太好了。」然後他又再說:「你這個混蛋」,這兩種聲音一下子就消失無蹤,所以不真實。我們這樣一想,心裏馬上就不在意別人的褒貶了。所以如果沒有《金剛經》的智慧,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
假設有個人路過這裏,看到你在做事情。他一眼注意到你的頭發,隨口就說:「怎麼那麼難看啊!」也許他走過以後,就把這句話拋在腦後了。但是你一定會趕快把臉對著鏡子,用手不斷地撥弄頭發,想法子把它弄得漂亮一點。到最後一想:「唉!反正無我相,算了。」要不然他隨便講你一句話,你就會苦惱個老半天。很不值得,是不是?
星雲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句話就是從般若智慧來的。平常你可以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有善念的到最後一定有善報,所以能堅持到底。但從更高層次來說,一切雖然是緣起的,但都是空性的,那一樣事物有實體?所以更不會去計較,持戒、忍辱、精進都能夠隨心所欲,不會在度衆生時有所障礙。
《金剛經》還說:「你受持這樣的法門,應該不錯啊!但還是會受到人家的輕賤。」雖然受到輕賤,就因爲有觀照般若,能夠「無我相、無人相」,所以對于一切打擊、侮辱,都能夠安然忍受,不去反擊,也就不會跟人家有爭執。這實在是一種大修行!
所以我們從開悟以後就要不斷的修行。每天當然要持戒,不侵犯人,一有空就攝心守意,一心專注。除此以外,還要思惟「四相皆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其實這都是「無我」的意思,都是「照見五蘊皆空」--
.無我相
當人家無緣無故侮辱你的時候,你的智慧要趕快現前啊!要馬上明白:「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馬上想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當下你就不會那麼難過。這表示你以往的「我執」已經慢慢的在削弱、淡薄。所以般若經典以「破我執」爲重點,在《金剛經》來說,就是「無我相」。
.無人相、無衆生相
「無人相」就是指「人」的樣子也是不真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會走路、思考、講話,這個叫「人相」。牛都是用四只腳走路,吃草喝水,叫的聲音就是「哞...」,這就是牛相。其它動物也都各有各的外相。只要是衆生,就是五蘊和合的,所以人相、衆生相一樣都是空的。
.無壽者相
從第八意識投入母體開始,直到生下來、長大、老病、死亡爲止,這段時間我們叫做壽命,《金剛經》叫做「壽者相」。既然本來就無我相了,那裏還有一個壽者相呢?所以人生在世時也是假相。那麼,了解四相皆空以後,我們就能夠忍受一切侮辱、毀謗、打擊。
因此《金剛經》本來是講空性的,爲什麼還有那一段文字:「假如有人受持這部經典,但是仍然受到別人的輕賤,那是要讓這個人過去世所造的惡業早一點消除,然後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段文字就是要告訴我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遇到一次逆境、挫折、打擊時,就是在消除「我執」的時候。
心中有這樣的理念,一切的挫折就能忍受下來。但這種忍受不是咬緊牙根,心裏想:「算了,我才不理他!」的那種忍受,而是要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是空的。這樣一次又一次加強我們的正見,等到正見成就時,就是我空觀的成就。你成就了「我空觀」的修行,那你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很自在。
所以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夠消除我們的習氣,特別是我執的習氣。禅定的力量就在于控製心念,使那個情愛的力量不致于到處亂竄。而「無四相」的智慧就是不斷地慢慢消除第七意識的我癡、我慢、我見、我愛的習氣,一直到完全解脫自在爲止。
11-5結論
《金剛經》裏頭要求我們的就是要「無我相」。你每天念佛多少次,拜佛多少下,這都還是很粗淺的工夫。即使打坐、觀空而有真正體驗,你要知道這並不值得炫耀。爲什麼?《金剛經》特別指出:「一個得到初果的須陀洹,他可以說他得到初果嗎?」不可以!「二果斯陀含稱爲『一次往返』,你可以說他證得二果嗎?」不可以!「叁果稱爲『不來』,你可以說他是得到叁果嗎?」不可以!連四果也不可以!
爲什麼?只要你說:「我已經證到什麼果位」?就是還有我執的存在。這不是說一個修行人不必在乎證到什麼果位,而是要避免覺得自己很有修行,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跟衆生在一起時,自己還能夠放下門檻,俗話叫做采取「低姿態」。如果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很了不起,這就是還有我執,《金剛經》說這還是「有所住」,住在于自己所證悟到的境界、果位。
所以《般若心經》是偏重在自我的修行,著重在認清世間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一切都是空性的。以空性的智慧來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用這樣的正見來處理一切的事物,這叫正思惟,大乘佛法叫做觀照般若。這種體驗、人生觀才是正見,所以《般若心經》是人生的佛教。《金剛經》則強調菩薩的修行一定要發大菩提心,行六度四攝法門,特別是要度一切衆生入于無余涅槃,這是大悲心的極致。從初發心到證得菩提爲止,于其中間清楚知道一切法的真實相,這是菩薩的空性智慧。所以《金剛經》是徹底的人間佛教,是人間菩薩修行的寶典。
《禅定與智慧 11 大乘菩薩的修持─《金剛經》與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