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P4

  ..续本文上一页慧双修」,也唯有这样子才能成佛。

  所以在你布施给人时,心里如果能够无住,你就不会挂碍。否则你如果「有所住」,那你给了某人后,偶而就会想:「他不晓得记不记得我前次给了他三百块?」下次他碰到你,又没有跟你打招呼时,你心里就会很不愉快:「上次我才给了他多少钱,现在连问都不问一声!」

  或者你对他那么好,但是对方却还常常批评你,你心里一定耿耿于怀。这是因为你有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心里不舒服。这就是心有所住,所以会有分别,内心就不自在。我们在菩萨道上如果这样度众生,必然有障碍。

  用「三轮体空」的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修的福德,远远胜过凡夫所修的福德。因此《金刚经》里头处处都在比较两者的功德优劣。例如《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不管是受持、读诵,或是为他人解释,都胜过像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多的七宝布施。甚至一个恒河里头有多少沙?以这么多沙来比喻有那么多世界,然后再以这些世界的微尘数量的七宝来布施,都不如受持、讲说四句偈的功德。

  甚至有的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生命,生生世世来行布施,这样的功德当然很大。但所得的功德还不如一个人以四句偈,或以金刚经的义理来为人讲解、受持的千万分之一。为什么?财布施再多,都是有限有量,法布施却可以让人开悟、可以成佛,所以无量无边,功德胜劣由此可见。

  (2)持戒波罗蜜

  《金刚经》中只是先以布施为例,后面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也通通要以般若智慧为主体,要我们无住生心。就算是持戒,也不能有所住。如果一个菩萨觉得自己很会持戒,看到别人威仪不好,内心就会生起分别心、傲慢心。

  我慢心一生起,别人下次看到你就讨厌:「哦!你有持戒,我没有持戒!」比较顽强一点的人还会说:「就只有你一个人有持戒,我们都没有持戒!」他就会远离你,你也失去度化他的因缘。

  众生本来就是要用慈祥、柔和的态度去安慰、鼓励才能度化。若是用傲慢的态度,即使是布施,对方实在是不得已,非拿你的东西不可,心里还是很不舒服。不拿的话,生活又过不下去。他就会暗暗发誓:「下次再也不拿你的东西!」

  所以菩萨在持戒方面也要无住,不比较、不计较。自己能够持戒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少功德,看到别人不如法的时候也不会起轻慢心。经典里头说:「一个菩萨该有的理念,就是看到别人犯戒时,反而更加怜愍、同情。」你要知道:修行不是那么简单的,凡夫习气那么重,谁不会犯错?所以起怜愍心,给他安慰、劝导,才是持戒波罗蜜。

  (3)忍辱波罗蜜

  在做人处世方面,有时候人情世故不通达,也会带来很大的烦恼。所以如果要把这个人脉、关系、人缘弄好,就要注意:指责别人的过失的时候,不要在大众面前讲他。讲别人优点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多的地方。

  即使是这样,当我们受到委曲、批评、误会、打击、打压,甚至当众给人家侮辱时,更要用般若智慧来处理,立刻观照「无我相、无人相」,否则一定是很难受的。如果有般若智慧,即使明知对方常在背后设计你、陷害你,给你难堪,你也要装作不知道。凡事不要去辩解,事情过后就可以不在乎,无所谓了。

  甚至有时候几个人在一起谈话,你还要在大家的面前说他的好话。想想看,你有这个能耐委曲求全吗?有这么好的风度吗?唯有破除我执的人才有办法!如果还没有破我执,心里一定恨透了他:「没有骂他已经很好了,还要叫我称赞他!免谈!」那我们看看《般若心经》、《金刚经》的道理跟人生有多么密切!若要人际关系能和谐,我执不破是不行的。

  这一点很难做到,但真能做到的话,就是真正的菩萨了。举例来说,声音是缘起的,所以声音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就像用手拍桌子一样,才听到「碰」的一声,声音已经消失了。所以我们不论听到别人的赞叹或批评,都像听到拍桌子的声音-「碰」的一声稍纵即逝,无法久留。

  譬如人家说:「唉呀!你讲得实在是太好了。」然后他又再说:「你这个混蛋」,这两种声音一下子就消失无踪,所以不真实。我们这样一想,心里马上就不在意别人的褒贬了。所以如果没有《金刚经》的智慧,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

  假设有个人路过这里,看到你在做事情。他一眼注意到你的头发,随口就说:「怎么那么难看啊!」也许他走过以后,就把这句话拋在脑后了。但是你一定会赶快把脸对着镜子,用手不断地拨弄头发,想法子把它弄得漂亮一点。到最后一想:「唉!反正无我相,算了。」要不然他随便讲你一句话,你就会苦恼个老半天。很不值得,是不是?

  星云大师常说:「有佛法,就有办法」,这句话就是从般若智慧来的。平常你可以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有善念的到最后一定有善报,所以能坚持到底。但从更高层次来说,一切虽然是缘起的,但都是空性的,那一样事物有实体?所以更不会去计较,持戒、忍辱、精进都能够随心所欲,不会在度众生时有所障碍。

  《金刚经》还说:「你受持这样的法门,应该不错啊!但还是会受到人家的轻贱。」虽然受到轻贱,就因为有观照般若,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所以对于一切打击、侮辱,都能够安然忍受,不去反击,也就不会跟人家有争执。这实在是一种大修行!

  所以我们从开悟以后就要不断的修行。每天当然要持戒,不侵犯人,一有空就摄心守意,一心专注。除此以外,还要思惟「四相皆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这都是「无我」的意思,都是「照见五蕴皆空」--

  .无我相

  当人家无缘无故侮辱你的时候,你的智慧要赶快现前啊!要马上明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马上想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当下你就不会那么难过。这表示你以往的「我执」已经慢慢的在削弱、淡薄。所以般若经典以「破我执」为重点,在《金刚经》来说,就是「无我相」。

  .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人相」就是指「人」的样子也是不真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走路、思考、讲话,这个叫「人相」。牛都是用四只脚走路,吃草喝水,叫的声音就是「哞...」,这就是牛相。其它动物也都各有各的外相。只要是众生,就是五蕴和合的,所以人相、众生相一样都是空的。

  .无寿者相

  从第八意识投入母体开始,直到生下来、长大、老病、死亡为止,这段时间我们叫做寿命,《金刚经》叫做「寿者相」。既然本来就无我相了,那里还有一个寿者相呢?所以人生在世时也是假相。那么,了解四相皆空以后,我们就能够忍受一切侮辱、毁谤、打击。

  因此《金刚经》本来是讲空性的,为什么还有那一段文字:「假如有人受持这部经典,但是仍然受到别人的轻贱,那是要让这个人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早一点消除,然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文字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遇到一次逆境、挫折、打击时,就是在消除「我执」的时候。

  心中有这样的理念,一切的挫折就能忍受下来。但这种忍受不是咬紧牙根,心里想:「算了,我才不理他!」的那种忍受,而是要用般若智慧,照见五蕴是空的。这样一次又一次加强我们的正见,等到正见成就时,就是我空观的成就。你成就了「我空观」的修行,那你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都很自在。

  所以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够消除我们的习气,特别是我执的习气。禅定的力量就在于控制心念,使那个情爱的力量不致于到处乱窜。而「无四相」的智慧就是不断地慢慢消除第七意识的我痴、我慢、我见、我爱的习气,一直到完全解脱自在为止。

  11-5结论

  《金刚经》里头要求我们的就是要「无我相」。你每天念佛多少次,拜佛多少下,这都还是很粗浅的工夫。即使打坐、观空而有真正体验,你要知道这并不值得炫耀。为什么?《金刚经》特别指出:「一个得到初果的须陀洹,他可以说他得到初果吗?」不可以!「二果斯陀含称为『一次往返』,你可以说他证得二果吗?」不可以!「三果称为『不来』,你可以说他是得到三果吗?」不可以!连四果也不可以!

  为什么?只要你说:「我已经证到什么果位」?就是还有我执的存在。这不是说一个修行人不必在乎证到什么果位,而是要避免觉得自己很有修行,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跟众生在一起时,自己还能够放下门槛,俗话叫做采取「低姿态」。如果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很了不起,这就是还有我执,《金刚经》说这还是「有所住」,住在于自己所证悟到的境界、果位。

  所以《般若心经》是偏重在自我的修行,着重在认清世间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都是空性的。以空性的智慧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用这样的正见来处理一切的事物,这叫正思惟,大乘佛法叫做观照般若。这种体验、人生观才是正见,所以《般若心经》是人生的佛教。《金刚经》则强调菩萨的修行一定要发大菩提心,行六度四摄法门,特别是要度一切众生入于无余涅槃,这是大悲心的极致。从初发心到证得菩提为止,于其中间清楚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是菩萨的空性智慧。所以《金刚经》是彻底的人间佛教,是人间菩萨修行的宝典。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