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P3

  ..续本文上一页火,因为不需要特定的因缘就能生出结果嘛。

  有的人怀疑:「咦!你们佛教不是讲因缘生吗?我们都是靠父母生的,所以不是因缘生的!」问题是光只有父亲会生小孩吗?光是母亲会生小孩吗?所以必定要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小孩子才能生下来。再者,父亲的体性是实在的吗?母亲的体性也是实在的吗?纵然是特殊的因和缘所生,因和缘的本身也是要靠其它因和缘才能产生,所以这个因缘的体性也是不实在的,也是空的。

  以此类推,一切万物都是在这样辗转相关,相依相靠的情况下,一直不断在重复「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过程,所以发现没有一样人、事、物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都是空的。佛陀所开悟的就是这个道理。

  (d)共生

  有的人认为「自生」既然不成,「他生」也不成,那么两个合起来,「共生」就能成立了。这也是不行的,因为一个因不能生,不论再加上多少个因还是不能生。譬如一个瞎子看不到路,再加上三个瞎子还是看不到路的。

  既然「自生、他生、共生」都不能成立,可见制造果的「因」必需是特定的因和缘(某种关系条件的组合),才能产生某种结果,这就是因缘法的真义。既然世间万物都必需靠因缘才能产生,不能独自生起,所以只要因或缘一改变,结果也必然跟着改变,不能永久保持某种状态,所以才说万物都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

  以我们的身体为例,它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特性组成的。地是坚硬性、稳定性的(例如骨骼、肌肉);水是湿润性、凝聚性的(例如血液、水份、尿液);风是流动性的(例如呼吸);火是熟变性、分离性的(例如体温)。

  植物、矿物基本上也都是由这四种特性组合的。譬如物质一旦被火烧了,就会烧得精光,这叫分离性。在烧的过程中,火可以把东西煮熟,所以又有熟变性。水果树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开花、结果,这也叫熟变。如果把它一一分析,每一项元素都由其它因缘组成,都是不断在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实体,这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的精神体也是一样,在「五蕴」里面,把人的心理作用过程简化成「受、想、行、识」四个阶段。感「受」一定要等接触以后才会有感受;「想」也一定要等接触以后才开始有语言、概念的产生;「行」更是要有「想」以后,才会有种种思虑、决定所要采取的行动。(「识」相当于唯识学第六、七、八识的作用)。所以心理的种种作用,也都是要依靠因缘才能产生,不能独自生起,所以都没有实在的体性。

  唯识学进一步把心识的作用细分为「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四项。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以后,身体里面感觉神经的作用;第六识就是思考推理、判断好恶、决定取舍的心理作用;第七识就是前面说明的「我执」作用;第八识即是我们生生世世身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意念的行为留下来的符号、痕迹。

  大家或许会说第八识是生生世世跟随我们去投胎转世,所以它应该是恒久不变的。但仔细一想,它是独立的吗?我们每一世做过、想过、说过的行为所留下来的痕迹,都会不断添入第八识这个大仓库里面,所以它也是不断在变化啊!不论是身心的行为或是外界的变化,都是符合缘起的法则,所以都是空的。

  (2)《金刚经》的空观

  当我们能够这样子照见自己的五蕴皆空,我们就能照见别人的五蕴也是空的。经文说:「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你如果用一般的逻辑来思考,一定会觉得:「这种说法很颠倒嘛!又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又要说『无有一个众生可灭度者』,实在太矛盾了!」

  站在菩萨的立场,既然能够照见自己的五蕴皆空,当然我们众生所思考的「你、我、他」这些独立的个体也都是五蕴所构成,也都是「色不异空、受想行识不异空」。所以我相一旦破除,那么相对的人相也破除了,所以「无我相、无人相」。

  乃至所有众生存在的相貌、存在的时间也是不真实的,这叫「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然四相皆空,自己在度众生的同时,又观察到众生并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所以经文才说「确实没有一个众生可以灭度」。

  不但人是这样,物质也是由各种关系条件组合起来的,所以也是不真实的。譬如桌上这个闹钟万一不小心摔到地上,立刻就震坏了。里面的零件一个一个散开来,壳归壳,螺丝、弹簧各归各的,没办法组合在一起,就失去闹钟的作用了。可见这个闹钟的存在和功能是很短暂的。

  因此观察缘起法,就是思惟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所组合。一旦因缘散坏,里面的组成份子又有各自的变化,原先的状态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一切存在状态是短暂的,是没有真实的,也是空的。

  经文就把一切「有情、无情」简单归纳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阿含经》也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意思是说要见到空性,就必须观察世间一切万物的形成、消失,都是依照缘起法,进而体悟出它的「生灭、来去、垢净、好坏、善恶」都是无常的、不真实的、虚妄的。

  我们禅宗有所谓「见性成佛」,也是要透过这样子思惟来见到佛性。你们有机会进禅堂打禅七时,不要老是妄想着:「那一天打坐时突然『碰』的一声就开悟了!」开悟是要透过思惟的,就像《楞严经》说:「以闻思修入三摩地」。中国禅宗属于真常唯心系,强调「真空妙有」,所以他的修行方法跟这里讲的有点不太一样。

  (3)《金刚经》的假观

  了解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所以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这种智慧称为「假观」。《金刚经》的后半部就是在破除我们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对世间的错误认识,以为一切都是实在的。所以它说:「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庄严净土、成熟众生时,心中清楚地了知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一个觉悟的有情已经具备了慧眼(二乘人的空性智慧)跟法眼(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洞悉一切法门之智慧),所以见到一切都无所见。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知道一切都是缘起的假相,所以不真实。

  过去我们以为每一样人事物都是真实的,所以会「心有所住」。譬如这是你的东西,如果你知道别人一直很想占为己有时,你动不动就会想到它,不想给人看到。这叫做心「住在」这个东西上面(时常忆念、牵挂),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无明所覆、爱结所系」。

  我们凡夫在还没有开悟之前,对一切东西,特别是自己所喜欢的人物、东西、状况,心就经常住在那个地方,这叫「心有所住」。《金刚经》说「应无所住」,就是要我们对于所有的人、事、物不要心生染着,而应观察任何东西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体?包括我们修行持戒,也不能误以为这些修行有个实在不变的体性。

  (4)《金刚经》的中道观

  所以在「如是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之后,它要强调:「假如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为菩萨」。「不名为菩萨」就是说他不是一个胜义的菩萨,不能成为一个「如实行者」。

  在《大乘起信论》中有所谓「胜解行者」和「如实行者」。「胜解行者」就是已经对空性有了概念,但还没有证悟。「如实行者」就是已经证悟,破除我执,修行时能够「无我相」的大菩萨。以「无我相」的态度来度化众生,让众生也了解空性、涅槃的真义,同时又清楚了知「无有众生可度」,这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金刚经》的中道观。

  11-4《金刚经》的度众方法

  前面已解释「应无所住」的意义,接下来要说明「而生其心」。《金刚经》讲的是大乘菩萨的修持,菩萨所生的心就是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我们前面已经用很多篇幅来说明禅定和般若,也用「四正勤」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精进,因此以下只介绍布施、持戒和忍辱波罗蜜。

  (1)布施波罗蜜

  经文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意思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认为不只是金钱、财物、医药,甚至连自己的肉体、骨髓,只要是众生需要的通通都可以布施,而且也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虚假不实的,这叫做「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我们行菩萨道,平时就要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在日常生活里头,处处就是要用这种无住的心,来观察三轮体空,也就是布施者、布施的对象、和所布施的东西都不真实,都是空的。

  以布施的财物来说,同样一张纸印成钞票时,不同国家的制钞厂所印出来的人头、图案就会不一样,币值也就跟着不同。随着景气的好坏,通货也会跟着紧缩或膨胀,同一张钞票的购买力也就时有变化。因此我们布施的钞票是随着世间因缘变化而有不同的价值,所以布施的财物并不真实。

  能布施的人和接受布施的对象,比如我拿甘蔗给大象「林旺」吃,两者的五蕴都是空的,这在前面已经详细说明过了。所以在布施时,能同时观察这三种成份都不真实,能够「三轮体空」,就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以这样「无住」的心来布施,福德就会很大。为了让人了解福德究竟有多大?《金刚经》就比喻:「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你能够想象虚空有多大,有多广吗?没办法啊!所以一个菩萨行六度波罗蜜,不住于相而行布施的话,功德也是像虚空一样不可量、不可想象的大。

  当然也不是说虚空有多大,我们的功德就有多大。我们以慈悲心修福报时,不管「财布施」或「法布施」,如果能够以空性的智慧来修这个福报,所修的福德都能与空性相契合,这就叫「福…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