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做。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是靠这四种成分的力量在推动。内心里有了这些不良的成分,生活中就会很不自在。
比如说你进学院以前,曾经在某个机构、公司赚了不少钱,恐怕有两、三百万元吧。你偶而就会想:「这两、三百万是要买股票好呢?还是买基金好?或者拿去买一栋房子?」你的内心有了这种内涵,偶而就会在那边左思右想,看看要怎么投资才好。
假设你买了股票,那么万一股票下跌时,你心里就会很难过,这就引发你生活上的不自在。这种不自在的感觉往往会让你在下一次遇到股票下跌时,继续感受到同样程度的不自在。生活上这许许多多的「不自在」我们就总称为「烦恼」,它的来源就是无明,也就是第七识。
(2)第七识的展现---情爱
用现代话来讲,第七识展现出来的力量就叫做「情爱」。佛法把众生叫做「有情」,意思是「有情爱的众生」。因为凡夫心中的无明能够滋润这种冲动、活跃的「情爱」力量,促使他一直不断用行动去追「取」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
「菩萨」刚好跟「有情」相反,因为「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思是「已经觉悟的有情」,不会再受无明和情爱的力量所束缚了。就像我刚才的比喻:「如果你买了股票,就会常常为这个股票而不自在。」背后推动这股「不自在」的力量就是情爱,它的基本成分就是无明。
我们由于无明,就会对自己喜欢的人、事、物一直想、想个不停,这叫做「意业」。想了以后你会开始有追求的冲动,所以你会用嘴巴来表达内心的欲望,这叫做「口业」。或者你会展开实际的行动,想法子用网络、电话、信件来连络对方,或是去把喜欢的东西买回来,乃至于看到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把它扒走,这叫做「身业」。
你们有没有看到经典里形容众生是「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它把这个「爱」的力量比喻得非常传神,说「爱」就好象心中有一条绳子把你绑住了一样,在你心里打了「结」。所以你只要有喜欢的对象,不管是人也好,东西或事物也好,心里就时时被它系住。
当你工作一做完,或是书本一放下,脑子里立刻就会想到这个人、这样东西、或是喜欢的嗜好。对不对?我们第八识这个大仓库里面收藏的,通通都是这些「爱」跟「取」的符号。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讲解「集圣谛」(苦的原因)时,就只有讲「无明所覆、爱结所系」而已。
「无明」就是在我们心意识的情爱里头充满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些不良的成分。只要是凡夫,心里头就有这些成分。死了以后,生前的种种意识行为(爱跟取)就构成我们的「第八识」,推动我们继续去投胎转世。所以「集圣谛」就是十二因缘里的「无明、爱、取」,或者唯识学里的「第七识」。
(3)情爱的特性与对治方法
我们的第七意识长久以来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已经养成习惯,已经定型了。纵然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缘起的,佛法说这些都是假相」,如果我把你的东西抢走了,你还是会很不高兴。因为在凡夫的思想、见解中,还是直觉地认为:「这是我的!虽然是假相,你还是不可以把它拿走!」
所以第七识展现出来的情爱力量是非常坚韧的,让你有办法锲而不舍,怎么困难都无所谓,非要完成不可。像我们佛光山云居楼的主管妙晋法师就很有韧性。为什么?云居楼刚完工、开始装潢时,她就接下这个主管的工作,天天要跟那些工人接洽。那时候真的很困难,所以她在工作过程中是很有韧性的。
像我出门时,有时候手中才提一件行李,就已经觉得很累。但是我看到那些做太太的,手里已经抱了一个小孩,背上还背了一个。喔!好厉害!但是做妈妈的却觉得照顾孩子是她的责任,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且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可爱,心里就觉得非常满足。
这种亲子之间的情爱就是一股非常强韧的力量,斩也斩不断。而且还会一直发展下去,推动父母为了养家活口而卖命,所以我们凡夫才叫做「有情」。如果凡夫的情爱发展不正当,他就会去骗、去偷、去抢。严重一点的,还会去杀人!
如何阻止这些情爱的发展?我们首先要用「持戒」来克制不当的言行。心里很想要,却得不到,那就得修禅定来克制我们那份想要的心念。有了持戒跟修定,在日常生活里头还要不断的用智慧的眼晴(慧眼)来观察一切事物的不真实。
上次跟大家说《般若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要大家观察:「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实在不变的体性(没有自性)」。所以在日常生活里头,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或是尝到的,不管你接触到的是什么,一定要有这种回光返照的定力,马上就观察出这是不真实的,是虚假的,这叫做修智慧。
所以原始佛教把修行内容分为「戒定慧」三大项,譬如八正道里面就有持戒(正语、正业、正命)、禅定(正念、正定)和智慧(正见、正思惟)。大乘佛教的六度波罗蜜也有持戒波罗蜜、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虽然学佛最终是以智慧得解脱,为什么还要持戒、修定?
因为凡夫在还没修成般若的胜解以前,多半还是会像过去一样,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长期修习禅定可以使我们观察事物或内心的念头时更加敏锐。接触到事物的当下,就可以警觉到:「这是不对的,这是错的,这是不真实的」。有这种警觉,就叫做「开悟」。
虽然开悟了,仍然可以用第七意识那股活跃的情爱力量去办事,但是情爱里头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已经透过智慧的观察而消除了。这就是用「正见、正思惟」来对治「无明」。认识世间的真实相就叫做「觉」,但仍然运用这个情爱来度化众生,不舍弃一人,这才是「菩萨」的真义。
11-3《金刚经》的智慧
所以要学习大乘佛法,就要先看清世间的真相,然后才来修行。这个世间的真相用几句话来形容,就是无常的、缘起的。因为无常,所以万物都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它的产生是「缘起」的,意思是「由因缘带动而生起」。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有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来带动,才会现起」。
譬如桌子、房子、或任何东西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材料、零件组合而成的。我们喝的水,也是氢跟氧结合成H2O以后,才成为水。我们吃的豆芽菜,也是因为豆子本身就有水份,以前都是用个布袋把它闷住,让袋子产生某种温度以后,豆子就会发芽了。有些人自己会做苜蓿芽,也是运用同样的原理。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都需要靠关系条件才能生起。没有那一样东西是本来就能自己生出自己的,或是自己本来就存在的。在缘起的理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之下,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固定不变的,所以都是空的。
《金刚经》就干脆说「世间一切都是假相」,或者把世间每一样事物的短暂存在称作「幻相」,形容它是梦幻泡影。为什么?因为任何东西生起以后,一定会逐渐坏掉、消失。以苜蓿芽来说,你把它搓、搓、搓,搓到水份没有时,它就消失了,因此它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又像水果,它产生以后到烂掉、消失为止,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形容它是「虚妄」的。
以此类推,人也是这样。有的人可以活到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就算长寿到一百岁也是有的,但最后还是消失了。乌龟比较长寿,但最后还是会死掉。所以世间一切都是不断在变化,没有固定的。
你或许会说:「动物的生长、消失比较快速,所以看得出无常变化。像钢铁这一类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很难感受到无常了。」这好比地球一直绕着太阳转,速度是音速的一点四倍,就等于一分钟旋转一千多公里,但是我们坐在这里却完全感受不到,岂不奇怪?整个太阳系绕的是云层,速度比这个还要快,我们也一样没有感觉啊!所以这个「无常」是遍于一切有情、无情的。
(1)用四种情形证明因缘法
龙树菩萨曾经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分析一切万物的产生都不可能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由此来证明万物都必须是特定的因缘(两个以上的关系条件)才能产生,不会无缘无故的生起。
(a)无因生
「无因就有果」意思就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毫无道理地生出一些现象,不需要藉助特定的因和缘。譬如此地起了火灾,别的地方也可以毫无理由的跟着起火。但事实上别处也要有原因才会产生火灾,所以此处起火必然是有它的特殊原因,只是我们尚未找出这个原因罢了。
印度一些外道觉得世间就是这样自然形成的,那里需要什么因果?所以他们认为富贵的就一直会富贵,贫穷的永远贫穷。这样一来,人生的一切努力岂不毫无意义?但如果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个道理并不符合世间的现象,所以「无因生」是一种邪见。
(b)自生
万物既然不是「无因生」,那么就是有因缘而生了。这又可分为三种情形:自生、他生和共生。「自生」就是不需要透过特定的因和缘,自己就能生出自己。既然这样,「还没生起以前」跟「已经生起以后」是完全没有差别的。譬如前一个念头既然生出来了,后面就会跟着生出同样的念头。那么心中必须时时刻刻无穷无尽的生出同样的念头,才能符合「自生」的定义。
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念不可能前后都是同样的,必然是六根接触六尘以后,不断产生不同的念头。修习禅定的人虽然最初要训练自己的心念时时专注在某一个所缘境,但是修到一念不生时,这个心念又在那里呢?而且前一念的专注并不会自动使后一念也跟着专注,必需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使心念时时系在所缘境上,因此「自生」是讲不通的。
(c)他生
有的人认为「自生」讲不通,那么「他生」就说得通了。所谓「他生」就是指「因」跟「果」不需有殊特的关联,任何一个因都能产生同样的结果。譬如牛会生马、鸡也会生马、狗也会生马。或者木能生火,那么水也能生火,铁也能生…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