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和《般若心经》不同的地方,在于《心经》比较强调自我的解脱,而《金刚经》进一步提到大乘菩萨如何运用这种解脱的智慧,在生活中度化众生。因此《金刚经》可以说是菩萨修行的宝典,也是中国佛教弘传最久、最流行、最普遍的一部经。
本经一开头有一些关于生活上的叙述,这在大部份的经典里都有,它的主要用意是说明这部经典的缘起。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到「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为止,这一段序言是在讲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什么因缘讲这一部经。
这段序言的重点在须菩提请示佛陀的这句话:「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护嘱诸菩萨」,意思是说如来能够很善巧方便的指导诸位菩萨如何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使大乘佛法能继续弘传下去。所以整部《金刚经》的重点,就是在谈菩萨的发愿和智慧,以及修行、度众的关键。
11-1《金刚经》的菩提心
《金刚经》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一个修行人发菩提心。「菩提」本来是指「觉悟的智慧」,所以阿罗汉、辟支佛和佛陀的智慧都叫做「菩提」。但这三种智慧当中,以佛的智慧为最高、最圆满,所以佛的菩提特别称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
要成就佛的菩提,必须发心修行菩萨道,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以后才能成佛。《金刚经》所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指大乘菩萨这种不畏度众艰难,不惧佛道长远,能够长期「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的心」。为了能够不退转,菩萨必须修习空性的智慧,才能在度众时没有障碍。《金刚经》的特色,就是同时兼重「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
(1)发心的种类---胜义菩提心
菩提心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一种是世俗的菩提心;另一种是胜义的菩提心。这两个的差别在于:「世俗的菩提心」是菩萨在凡夫阶段时就已经发起的。这只要有受过五戒,或甚至受过菩萨戒的人,就能了解「菩提心」的意义,也就能发起这种「希望成佛」的心了。
菩萨发心以后,再一边听闻、思惟佛法,一边修习禅定,逐渐对宇宙万物的真相,也就是空性有了深入的认识。等到已经有能力在禅定中证悟空性、成为阿罗汉时,由于之前所发的菩提心,使菩萨能够在这时候忍耐不证入阿罗汉果,而继续投胎转世,利用这个色身来生生世世度化众生。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菩萨就是以「胜义的菩提心」来行菩萨道。《金刚经》着重的就是胜义菩提心这个阶段。
(2)发心的目标---令一切众生进入涅槃
释迦牟尼佛首先要告诉这些菩萨的,就是「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不管菩萨发的是世俗的菩提心,或是胜义的菩提心,都是要让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
佛陀首先把「一切众生」简单地分类为:「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些名词我们平时统称作「四生九有」。「四生」就是按照出生的方法,把众生分成四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九有」则是依照禅定力的高低,把众生分成九类--第一类是欲界(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六欲天);第二至第五类是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六至第九类是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
这九类众生若按体型来看,又可分为有形的,还有无形的(若有色,若无色)。或者依禅定的层次来看,也可分为「有想,无想,还有非有想非无想。」不管是按出生方式或是禅定层次来分类,菩萨的目标就是要令一切众生都进入涅槃,使他们不再受到轮回的痛苦。
这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无余涅槃」呢?因为当阿罗汉证悟以后,虽然精神是处在涅槃的境界,但是他的色身还「有」残「余」的寿命,所以在他剩余的有生之年都叫做「有余涅槃」。等到阿罗汉的色身寿命结束了,他就不会再来投胎转世,这时才叫「无余涅槃」。因此,「进入涅槃」就是「了生死」的意思。
说到这里,要顺带解释一下一般人对「涅槃」的误解。我们中国的佛教徒,特别是强调要推动「人间佛教」的,一听到「涅槃」大家还不会觉得奇怪,还比较能接受。但是一听到涅槃的意思就是「了生死」,很多人就会说:「哼!那么消极! 阿罗汉的个性这么消极!」好象一谈到「了生死」就觉得很有罪过似的。这是很奇怪的!
如果生就是「来」,死就是「去」的话,涅槃的境界就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因为「生死、来去」都是世间的假相,都是不真实的。
体悟世间的真相是没有「真正的来、真正的去」,是一种空性的状态时,这种证悟的境界就叫做涅槃。
所以经典里头形容涅槃就像虚空,仅管白云或乌云飘来飘去,虚空仍然是虚空,没有增加或减少。乌云不会把虚空弄得更脏,白云也不会把虚空变得更干净。同样的,当你体会到世间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时,整个真理的境界(空性)并不因为你开悟了,真理就增加一分;也不会因为你还是凡夫,真理就减少一分。
阿罗汉体悟空性时,内心会满溢着证悟的喜悦,所以涅槃是一种清净、快乐、寂静、安祥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满」。但是现在的佛教徒已经把「法喜充满」这句话普遍地套用在生活上,不容易改了。平时参加一个法会,或是办一个活动,就说是「法喜充满」。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法喜,你要清楚:佛教讲的法喜是指涅槃的快乐。
(3)修行的阶位
菩萨发了菩提心要「令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培养信心。一来要相信缘起法,相信善有善报,二来要不断的广结善缘,培植福报。三来要持戒、修禅定、观智慧。福报愈多,禅定、智慧的进步就更快,信心也就越来越强了。
所以在菩萨的戒律中,最初要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从原本的五戒延伸出来的,它的内容包括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以及意业的「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除此以外,还要持三种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意思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及利益一切众生。
从最初发心到成佛为止,菩萨必须经历五十二个阶位,其中一开头就是「十信位」。再加上慈心悲愿的增强,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一直到十地位的初地时,才见到一切法的空性,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开悟证果」。
大家要了解,我们中国人不管是在家众、出家众,受到祖师们所传的这些净土宗、禅宗、或密宗的思想、方法所影响,早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已经不敢想象开悟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只要两句话,三分钟就可以理解。其实我一再强调「开悟」只是让我们认识世间的真相而已。认识世间的真相以后再修行,修行以后再证果。这最后的证果比较困难,但是一开始的开悟是不难的。
11-2《金刚经》的修行重点---治对无明
第一件要开悟的事情,就是要了解什么是「无明」?它就是我常说的「第七意识」,也就是我们情爱里头的「我执」。执着自己以后,会一直引发我们内心一股很强大、很冲动的情爱力量,让我们一直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譬如喜欢的人,就一直想要去看他;喜欢的东西,就一直想要去吃它,或是去把它买回来。
(1)无明的内容---第七识
这股情爱的根源,就是对「我」的错误看法。本来「我」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是不断随因缘而变化的,所以没有一个真实不变、永远是这样的「我」。而凡夫却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而且还一直不断的印证这个看法。总觉得有一个「我」从过去世轮回到现在,今生死了以后这个「我」还会再去投胎转世。
误认「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就叫做「我痴」。凡夫先有了「我痴」,然后不断加深这样的念头成为一种执着、一种固定的见解,这叫「我见」。既然深深地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所以也深深的爱着这个「我」以及「跟我有关的事情」,叫做「我爱」。自己的一切也都要拿来跟人家比一比,希望能比人家好、比人家强,就叫「我慢」。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就是「我执」的内容,它是第七识的主要功能,也是我们烦恼的根源,佛法也把它总称为「无明」。无明的力量能够「发」动我们的情爱不断地向前活跃的发展起来,促使我们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物、东西,而制造身口意三「业」,这叫「发业」。发业了以后,就能滋「润」我们未来继续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动力,这叫「润生」。因此无明(第七识)的主要功能就是「发业润生」。
这好比马达发动了以后,你不断的再给它加油,它就能继续不停地运转。又譬如这颗豆子的基因里面具有生长的功能,如果你把它放在水中闷,它就会发芽。我们的记忆里面,也是包含了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无数的习气符号。它包括一些欢喜、悲伤的事,和许多错误的思想、见解。唯识学把这些习气符号称为「种子」,意思是说它跟树木花草的种子一样,具有「发业润生」的生长功能。
这些习气种子如果没有外境去触发它,它就不会产生力量。例如眼睛如果不去看外境,就不会触景生情,引发心中那些过去世曾经经历过的感受。如果眼睛看到了,这些习气种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让你内心不断地复习这些欢喜、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生活中对于任何人、事、物的感受,都是来自过去世或今生的经验。
有了感受,就会重复以前曾经做过的行为反应。这些行为你可能才做一下子就停止了,但是第七识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的力量会不断推动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这些行为,让你一直去想、去听、去吃…
《禅定与智慧 11 大乘菩萨的修持─《金刚经》与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