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般若心經》不同的地方,在于《心經》比較強調自我的解脫,而《金剛經》進一步提到大乘菩薩如何運用這種解脫的智慧,在生活中度化衆生。因此《金剛經》可以說是菩薩修行的寶典,也是中國佛教弘傳最久、最流行、最普遍的一部經。
本經一開頭有一些關于生活上的敘述,這在大部份的經典裏都有,它的主要用意是說明這部經典的緣起。從「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到「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爲止,這一段序言是在講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什麼因緣講這一部經。
這段序言的重點在須菩提請示佛陀的這句話:「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護囑諸菩薩」,意思是說如來能夠很善巧方便的指導諸位菩薩如何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使大乘佛法能繼續弘傳下去。所以整部《金剛經》的重點,就是在談菩薩的發願和智慧,以及修行、度衆的關鍵。
11-1《金剛經》的菩提心
《金剛經》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一個修行人發菩提心。「菩提」本來是指「覺悟的智慧」,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和佛陀的智慧都叫做「菩提」。但這叁種智慧當中,以佛的智慧爲最高、最圓滿,所以佛的菩提特別稱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
要成就佛的菩提,必須發心修行菩薩道,誓願救度一切衆生,經曆叁大阿僧祇劫以後才能成佛。《金剛經》所說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指大乘菩薩這種不畏度衆艱難,不懼佛道長遠,能夠長期「誓願救度一切衆生的心」。爲了能夠不退轉,菩薩必須修習空性的智慧,才能在度衆時沒有障礙。《金剛經》的特色,就是同時兼重「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
(1)發心的種類---勝義菩提心
菩提心可以分爲二個階段:一種是世俗的菩提心;另一種是勝義的菩提心。這兩個的差別在于:「世俗的菩提心」是菩薩在凡夫階段時就已經發起的。這只要有受過五戒,或甚至受過菩薩戒的人,就能了解「菩提心」的意義,也就能發起這種「希望成佛」的心了。
菩薩發心以後,再一邊聽聞、思惟佛法,一邊修習禅定,逐漸對宇宙萬物的真相,也就是空性有了深入的認識。等到已經有能力在禅定中證悟空性、成爲阿羅漢時,由于之前所發的菩提心,使菩薩能夠在這時候忍耐不證入阿羅漢果,而繼續投胎轉世,利用這個色身來生生世世度化衆生。那麼從這個時候開始,菩薩就是以「勝義的菩提心」來行菩薩道。《金剛經》著重的就是勝義菩提心這個階段。
(2)發心的目標---令一切衆生進入涅槃
釋迦牟尼佛首先要告訴這些菩薩的,就是「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伏其心?」不管菩薩發的是世俗的菩提心,或是勝義的菩提心,都是要讓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
佛陀首先把「一切衆生」簡單地分類爲:「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這些名詞我們平時統稱作「四生九有」。「四生」就是按照出生的方法,把衆生分成四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九有」則是依照禅定力的高低,把衆生分成九類--第一類是欲界(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和六欲天);第二至第五類是色界天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第六至第九類是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
這九類衆生若按體型來看,又可分爲有形的,還有無形的(若有色,若無色)。或者依禅定的層次來看,也可分爲「有想,無想,還有非有想非無想。」不管是按出生方式或是禅定層次來分類,菩薩的目標就是要令一切衆生都進入涅槃,使他們不再受到輪回的痛苦。
這裏爲什麼要特別強調「無余涅槃」呢?因爲當阿羅漢證悟以後,雖然精神是處在涅槃的境界,但是他的色身還「有」殘「余」的壽命,所以在他剩余的有生之年都叫做「有余涅槃」。等到阿羅漢的色身壽命結束了,他就不會再來投胎轉世,這時才叫「無余涅槃」。因此,「進入涅槃」就是「了生死」的意思。
說到這裏,要順帶解釋一下一般人對「涅槃」的誤解。我們中國的佛教徒,特別是強調要推動「人間佛教」的,一聽到「涅槃」大家還不會覺得奇怪,還比較能接受。但是一聽到涅槃的意思就是「了生死」,很多人就會說:「哼!那麼消極! 阿羅漢的個性這麼消極!」好象一談到「了生死」就覺得很有罪過似的。這是很奇怪的!
如果生就是「來」,死就是「去」的話,涅槃的境界就是「沒有來去,沒有生死」,因爲「生死、來去」都是世間的假相,都是不真實的。
體悟世間的真相是沒有「真正的來、真正的去」,是一種空性的狀態時,這種證悟的境界就叫做涅槃。
所以經典裏頭形容涅槃就像虛空,僅管白雲或烏雲飄來飄去,虛空仍然是虛空,沒有增加或減少。烏雲不會把虛空弄得更髒,白雲也不會把虛空變得更幹淨。同樣的,當你體會到世間其實是「沒有來去、沒有生死」時,整個真理的境界(空性)並不因爲你開悟了,真理就增加一分;也不會因爲你還是凡夫,真理就減少一分。
阿羅漢體悟空性時,內心會滿溢著證悟的喜悅,所以涅槃是一種清淨、快樂、寂靜、安祥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滿」。但是現在的佛教徒已經把「法喜充滿」這句話普遍地套用在生活上,不容易改了。平時參加一個法會,或是辦一個活動,就說是「法喜充滿」。其實那並不是真正的法喜,你要清楚:佛教講的法喜是指涅槃的快樂。
(3)修行的階位
菩薩發了菩提心要「令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以後,接下來就是要培養信心。一來要相信緣起法,相信善有善報,二來要不斷的廣結善緣,培植福報。叁來要持戒、修禅定、觀智慧。福報愈多,禅定、智慧的進步就更快,信心也就越來越強了。
所以在菩薩的戒律中,最初要修「十善業」。十善業是從原本的五戒延伸出來的,它的內容包括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以及意業的「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除此以外,還要持叁種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意思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以及利益一切衆生。
從最初發心到成佛爲止,菩薩必須經曆五十二個階位,其中一開頭就是「十信位」。再加上慈心悲願的增強,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稱「叁賢位」),一直到十地位的初地時,才見到一切法的空性,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開悟證果」。
大家要了解,我們中國人不管是在家衆、出家衆,受到祖師們所傳的這些淨土宗、禅宗、或密宗的思想、方法所影響,早就有一種先入爲主的觀念。所以已經不敢想象開悟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只要兩句話,叁分鍾就可以理解。其實我一再強調「開悟」只是讓我們認識世間的真相而已。認識世間的真相以後再修行,修行以後再證果。這最後的證果比較困難,但是一開始的開悟是不難的。
11-2《金剛經》的修行重點---治對無明
第一件要開悟的事情,就是要了解什麼是「無明」?它就是我常說的「第七意識」,也就是我們情愛裏頭的「我執」。執著自己以後,會一直引發我們內心一股很強大、很沖動的情愛力量,讓我們一直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譬如喜歡的人,就一直想要去看他;喜歡的東西,就一直想要去吃它,或是去把它買回來。
(1)無明的內容---第七識
這股情愛的根源,就是對「我」的錯誤看法。本來「我」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是不斷隨因緣而變化的,所以沒有一個真實不變、永遠是這樣的「我」。而凡夫卻認爲有一個實在的「我」,而且還一直不斷的印證這個看法。總覺得有一個「我」從過去世輪回到現在,今生死了以後這個「我」還會再去投胎轉世。
誤認「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就叫做「我癡」。凡夫先有了「我癡」,然後不斷加深這樣的念頭成爲一種執著、一種固定的見解,這叫「我見」。既然深深地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所以也深深的愛著這個「我」以及「跟我有關的事情」,叫做「我愛」。自己的一切也都要拿來跟人家比一比,希望能比人家好、比人家強,就叫「我慢」。
「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就是「我執」的內容,它是第七識的主要功能,也是我們煩惱的根源,佛法也把它總稱爲「無明」。無明的力量能夠「發」動我們的情愛不斷地向前活躍的發展起來,促使我們爲了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物、東西,而製造身口意叁「業」,這叫「發業」。發業了以後,就能滋「潤」我們未來繼續在「生」死輪回中流轉的動力,這叫「潤生」。因此無明(第七識)的主要功能就是「發業潤生」。
這好比馬達發動了以後,你不斷的再給它加油,它就能繼續不停地運轉。又譬如這顆豆子的基因裏面具有生長的功能,如果你把它放在水中悶,它就會發芽。我們的記憶裏面,也是包含了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無數的習氣符號。它包括一些歡喜、悲傷的事,和許多錯誤的思想、見解。唯識學把這些習氣符號稱爲「種子」,意思是說它跟樹木花草的種子一樣,具有「發業潤生」的生長功能。
這些習氣種子如果沒有外境去觸發它,它就不會産生力量。例如眼睛如果不去看外境,就不會觸景生情,引發心中那些過去世曾經經曆過的感受。如果眼睛看到了,這些習氣種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冒出來,讓你內心不斷地複習這些歡喜、痛苦的感受。所以我們生活中對于任何人、事、物的感受,都是來自過去世或今生的經驗。
有了感受,就會重複以前曾經做過的行爲反應。這些行爲你可能才做一下子就停止了,但是第七識的「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的力量會不斷推動你一而再、再而叁地去重複這些行爲,讓你一直去想、去聽、去吃…
《禅定與智慧 11 大乘菩薩的修持─《金剛經》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