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做。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就是靠這四種成分的力量在推動。內心裏有了這些不良的成分,生活中就會很不自在。
比如說你進學院以前,曾經在某個機構、公司賺了不少錢,恐怕有兩、叁百萬元吧。你偶而就會想:「這兩、叁百萬是要買股票好呢?還是買基金好?或者拿去買一棟房子?」你的內心有了這種內涵,偶而就會在那邊左思右想,看看要怎麼投資才好。
假設你買了股票,那麼萬一股票下跌時,你心裏就會很難過,這就引發你生活上的不自在。這種不自在的感覺往往會讓你在下一次遇到股票下跌時,繼續感受到同樣程度的不自在。生活上這許許多多的「不自在」我們就總稱爲「煩惱」,它的來源就是無明,也就是第七識。
(2)第七識的展現---情愛
用現代話來講,第七識展現出來的力量就叫做「情愛」。佛法把衆生叫做「有情」,意思是「有情愛的衆生」。因爲凡夫心中的無明能夠滋潤這種沖動、活躍的「情愛」力量,促使他一直不斷用行動去追「取」自己心中想要的東西。
「菩薩」剛好跟「有情」相反,因爲「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已經覺悟的有情」,不會再受無明和情愛的力量所束縛了。就像我剛才的比喻:「如果你買了股票,就會常常爲這個股票而不自在。」背後推動這股「不自在」的力量就是情愛,它的基本成分就是無明。
我們由于無明,就會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一直想、想個不停,這叫做「意業」。想了以後你會開始有追求的沖動,所以你會用嘴巴來表達內心的欲望,這叫做「口業」。或者你會展開實際的行動,想法子用網絡、電話、信件來連絡對方,或是去把喜歡的東西買回來,乃至于看到別人不注意時,就順手把它扒走,這叫做「身業」。
你們有沒有看到經典裏形容衆生是「無明所覆,愛結所系」?它把這個「愛」的力量比喻得非常傳神,說「愛」就好象心中有一條繩子把你綁住了一樣,在你心裏打了「結」。所以你只要有喜歡的對象,不管是人也好,東西或事物也好,心裏就時時被它系住。
當你工作一做完,或是書本一放下,腦子裏立刻就會想到這個人、這樣東西、或是喜歡的嗜好。對不對?我們第八識這個大倉庫裏面收藏的,通通都是這些「愛」跟「取」的符號。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講解「集聖谛」(苦的原因)時,就只有講「無明所覆、愛結所系」而已。
「無明」就是在我們心意識的情愛裏頭充滿了「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些不良的成分。只要是凡夫,心裏頭就有這些成分。死了以後,生前的種種意識行爲(愛跟取)就構成我們的「第八識」,推動我們繼續去投胎轉世。所以「集聖谛」就是十二因緣裏的「無明、愛、取」,或者唯識學裏的「第七識」。
(3)情愛的特性與對治方法
我們的第七意識長久以來的「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已經養成習慣,已經定型了。縱然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緣起的,佛法說這些都是假相」,如果我把你的東西搶走了,你還是會很不高興。因爲在凡夫的思想、見解中,還是直覺地認爲:「這是我的!雖然是假相,你還是不可以把它拿走!」
所以第七識展現出來的情愛力量是非常堅韌的,讓你有辦法锲而不舍,怎麼困難都無所謂,非要完成不可。像我們佛光山雲居樓的主管妙晉法師就很有韌性。爲什麼?雲居樓剛完工、開始裝潢時,她就接下這個主管的工作,天天要跟那些工人接洽。那時候真的很困難,所以她在工作過程中是很有韌性的。
像我出門時,有時候手中才提一件行李,就已經覺得很累。但是我看到那些做太太的,手裏已經抱了一個小孩,背上還背了一個。喔!好厲害!但是做媽媽的卻覺得照顧孩子是她的責任,所以一點都不覺得累。而且看到自己的孩子那麼可愛,心裏就覺得非常滿足。
這種親子之間的情愛就是一股非常強韌的力量,斬也斬不斷。而且還會一直發展下去,推動父母爲了養家活口而賣命,所以我們凡夫才叫做「有情」。如果凡夫的情愛發展不正當,他就會去騙、去偷、去搶。嚴重一點的,還會去殺人!
如何阻止這些情愛的發展?我們首先要用「持戒」來克製不當的言行。心裏很想要,卻得不到,那就得修禅定來克製我們那份想要的心念。有了持戒跟修定,在日常生活裏頭還要不斷的用智慧的眼晴(慧眼)來觀察一切事物的不真實。
上次跟大家說《般若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要大家觀察:「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因緣所生,沒有實在不變的體性(沒有自性)」。所以在日常生活裏頭,無論是聽到的、看到的、或是嘗到的,不管你接觸到的是什麼,一定要有這種回光返照的定力,馬上就觀察出這是不真實的,是虛假的,這叫做修智慧。
所以原始佛教把修行內容分爲「戒定慧」叁大項,譬如八正道裏面就有持戒(正語、正業、正命)、禅定(正念、正定)和智慧(正見、正思惟)。大乘佛教的六度波羅蜜也有持戒波羅蜜、禅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雖然學佛最終是以智慧得解脫,爲什麼還要持戒、修定?
因爲凡夫在還沒修成般若的勝解以前,多半還是會像過去一樣,認爲世間一切都是真實的。所以長期修習禅定可以使我們觀察事物或內心的念頭時更加敏銳。接觸到事物的當下,就可以警覺到:「這是不對的,這是錯的,這是不真實的」。有這種警覺,就叫做「開悟」。
雖然開悟了,仍然可以用第七意識那股活躍的情愛力量去辦事,但是情愛裏頭的「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已經透過智慧的觀察而消除了。這就是用「正見、正思惟」來對治「無明」。認識世間的真實相就叫做「覺」,但仍然運用這個情愛來度化衆生,不舍棄一人,這才是「菩薩」的真義。
11-3《金剛經》的智慧
所以要學習大乘佛法,就要先看清世間的真相,然後才來修行。這個世間的真相用幾句話來形容,就是無常的、緣起的。因爲無常,所以萬物都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它的産生是「緣起」的,意思是「由因緣帶動而生起」。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要有兩個以上的關系條件來帶動,才會現起」。
譬如桌子、房子、或任何東西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材料、零件組合而成的。我們喝的水,也是氫跟氧結合成H2O以後,才成爲水。我們吃的豆芽菜,也是因爲豆子本身就有水份,以前都是用個布袋把它悶住,讓袋子産生某種溫度以後,豆子就會發芽了。有些人自己會做苜蓿芽,也是運用同樣的原理。
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的,都需要靠關系條件才能生起。沒有那一樣東西是本來就能自己生出自己的,或是自己本來就存在的。在緣起的理論「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之下,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固定不變的,所以都是空的。
《金剛經》就幹脆說「世間一切都是假相」,或者把世間每一樣事物的短暫存在稱作「幻相」,形容它是夢幻泡影。爲什麼?因爲任何東西生起以後,一定會逐漸壞掉、消失。以苜蓿芽來說,你把它搓、搓、搓,搓到水份沒有時,它就消失了,因此它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又像水果,它産生以後到爛掉、消失爲止,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形容它是「虛妄」的。
以此類推,人也是這樣。有的人可以活到二十歲、叁十歲、五十歲,就算長壽到一百歲也是有的,但最後還是消失了。烏龜比較長壽,但最後還是會死掉。所以世間一切都是不斷在變化,沒有固定的。
你或許會說:「動物的生長、消失比較快速,所以看得出無常變化。像鋼鐵這一類沒有生命的東西就很難感受到無常了。」這好比地球一直繞著太陽轉,速度是音速的一點四倍,就等于一分鍾旋轉一千多公裏,但是我們坐在這裏卻完全感受不到,豈不奇怪?整個太陽系繞的是雲層,速度比這個還要快,我們也一樣沒有感覺啊!所以這個「無常」是遍于一切有情、無情的。
(1)用四種情形證明因緣法
龍樹菩薩曾經用邏輯思考的方式,分析一切萬物的産生都不可能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由此來證明萬物都必須是特定的因緣(兩個以上的關系條件)才能産生,不會無緣無故的生起。
(a)無因生
「無因就有果」意思就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毫無道理地生出一些現象,不需要藉助特定的因和緣。譬如此地起了火災,別的地方也可以毫無理由的跟著起火。但事實上別處也要有原因才會産生火災,所以此處起火必然是有它的特殊原因,只是我們尚未找出這個原因罷了。
印度一些外道覺得世間就是這樣自然形成的,那裏需要什麼因果?所以他們認爲富貴的就一直會富貴,貧窮的永遠貧窮。這樣一來,人生的一切努力豈不毫無意義?但如果仔細思考,便會發現這個道理並不符合世間的現象,所以「無因生」是一種邪見。
(b)自生
萬物既然不是「無因生」,那麼就是有因緣而生了。這又可分爲叁種情形:自生、他生和共生。「自生」就是不需要透過特定的因和緣,自己就能生出自己。既然這樣,「還沒生起以前」跟「已經生起以後」是完全沒有差別的。譬如前一個念頭既然生出來了,後面就會跟著生出同樣的念頭。那麼心中必須時時刻刻無窮無盡的生出同樣的念頭,才能符合「自生」的定義。
但事實上我們的心念不可能前後都是同樣的,必然是六根接觸六塵以後,不斷産生不同的念頭。修習禅定的人雖然最初要訓練自己的心念時時專注在某一個所緣境,但是修到一念不生時,這個心念又在那裏呢?而且前一念的專注並不會自動使後一念也跟著專注,必需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使心念時時系在所緣境上,因此「自生」是講不通的。
(c)他生
有的人認爲「自生」講不通,那麼「他生」就說得通了。所謂「他生」就是指「因」跟「果」不需有殊特的關聯,任何一個因都能産生同樣的結果。譬如牛會生馬、雞也會生馬、狗也會生馬。或者木能生火,那麼水也能生火,鐵也能生…
《禅定與智慧 11 大乘菩薩的修持─《金剛經》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