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也好、口頭禅也好,大概都不是真實的在下功夫。不過同樣的話講久了會變成習慣,倒是對修行有一點激發作用。下面講個故事,說明口頭禅是怎樣的積習難改。
老張喜歡說:「那有此事」,老李喜歡說:「豈有此理」。後來親戚朋友看到老張來了,不再稱呼他的姓,反而說:「那有此事來了」,看到老李也說:「豈有此理來了。」這兩人覺得不好意思:「常常這樣講,變成口頭禅了」。兩個人相約,從此不再講。老張說:「咱們打個睹,以後誰再講要受罰。」老李說:「怎麼罰法?」「誰先開口再講,要罰十兩銀子。」老李說:「好,行!從此不講。」
經過幾天,老張找不到人聊天,就到老李家去。沒看到老李,隱隱約約聽到他在呻吟叫苦,就問李大嫂:「老李去那裏啊?」「生病。」「生什麼病?」「腳骨頭折了。」「唉喲!怎麼發生的?」李太太說:「昨天上茅坑,被鴨子踩到腳,骨頭折了。」老張不加思索就說:「那有此事!」老李就很高興的從裏面出來說:「老張!你欠我十兩銀子。」
老張想:「唉啊!上當了!上當了!」于是說:「今天沒帶錢,改天給了」,這一回去好幾天都不再出面。老李心裏想:「豈有此理,欠人錢不還,找到他家去!」
一到老張家,看到張大嫂就問:「老張去哪裏?在不在?」她說:「去派出所報案了。」「喔!發生什麼案件?」「竊盜案。」「什麼東西被偷呢?」「庭院那口古井,昨晚被小偷搬走了。」老李沖口就說:「豈有此理!」這時老張出來說:「咱們扯平了,互不相欠。」
(3)話頭的選擇
我們參話頭參久了,慢慢的也會像口頭禅一樣,天天想:「念佛的是誰?念佛的是誰?」或是隨著念佛時提起疑情,思考:「念佛的是誰?」這些話頭也好,疑情也好,養成習慣了,心意就會常常在這一方面用功,釘住這句話不放。因此數息也好,參話頭也好,提疑情也好,只要慢慢養成習慣性,妄念、雜念就不起了。
至于如果要破除一些煩惱,或是要訓練我們在生活中比較容易放下,那麼不管〈心經〉也好,〈金剛經〉也好,裏面的內容都可以拿來當話頭的。譬如當你看到不如意的事情讓你很生氣,這時就想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者當你遇到有些事情覺得很喜歡,但是又得不到,趕快再想:「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不實在!」這一想:「唉!既然如夢幻泡影,就算得到了也不過幾十年光景」,心裏就比較釋懷了。
你只要能夠這樣子做,動不動就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雖然這是散亂心的空性智慧,還沒有真正達到入定時引發的無漏智慧,但是對于破除煩惱,降伏現前的行爲習氣也是蠻有幫助,有很大力量的。
5-6 何謂明心見性
我們參話頭也好,觀所緣境也好,時間久了自然會達到「明心」的階段,也就是「非常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雖然有些所緣境不容易消除煩惱,也不容易見到法空性,像觀水也好,觀地也好,觀空也好,觀青、黃、赤、白也好,這一類的假想觀本來就不太能強而有力的消除煩惱,降伏習氣的。
不過隨便你觀的是那一種所緣境,只要你專心一意定住一個所緣,日子久了一定有功力,一定能夠使你專心一意,達到某一種明心的階段。念佛一樣可以得到念佛叁昧; 參話頭,你一句話頭死叩住它,當然不起其它妄念。慢慢的心裏頭清淨了,沒有妄念生起,心地就明顯地開展出來了。
等到入定階段時,身心都輕松了,就能夠幫助你降伏一些習氣。過去會發生的一些沖動行爲,到了明心階段時整天都在定力當中,一遇到境界現前時就能克製這些沖動,當下判斷這是對、這是錯,這可以看、這不可以看,這可以做、這不可以做,心裏頭是清淨、還是雜染,就能夠正確地處理自己的身、口、意行爲。有些禅者會認爲這就是開悟了,其實這只是以定力來降伏自己的習氣而已,修到明心階段時就是過著這種日子。
不管參話頭也罷,扣住所緣境也罷,提疑情也罷,都會達到這樣的功力。在禅堂之內隨你們的喜愛,願意參話頭也好,願意提疑情也好。但我總是希望大家能配合般若空性的思惟,或者能夠與叁法印相應,從散亂心時就慢慢訓練自己思惟「無常、無我」,在你的生活中才會逐漸産生看破、放下的力量。
我鼓勵大家還是把「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作話頭隨時挂在嘴裏,挂習慣了就等于口頭禅,「啪!」的一聲就會講出來。心裏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念久了,扣住久了,境界現前時馬上會想到這句話。雖然你沒有證悟到空性,但是對緣起空性有了一些概念,再加上這種話頭、這樣的口頭禅,會幫助你處理浮現在眼前的煩惱。慢慢的有定力相應,再加上慧力增強,就能逐漸、逐漸的契入真正的緣起空寂性裏。要怎麼樣真看破,怎麼樣子真放下,找時間再把緣起性空的道理跟大家說一說。現在,大家在禅定方面繼續用功。
《禅定與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