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报」就容易了。「正报」是观佛、菩萨的身相;「依报」是观山河大地,世间的种种清净庄严。
观佛像是要用心里观的,凡是修禅定都是属于第六意识的作用,不是前五识的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功能是在分别外境。透过眼根看到佛像的庄严,由第六意识把它熟记在心里头。打坐的时候就按照佛像的模式,在第六意识(心里)仿真想象出来,所以第六意识才是修禅定的。不能把佛像放在眼睛前面看,因为前五识是永远不能够入定的。但事先要熟记它的样子,这是必要的。
在维那说「照顾所缘」的时候,就是要你把所缘境想象出来以后,内心就一直照顾着它、钉住它,这叫照顾所缘。最初不要要求影像太明显,这是做不来的。你能有个局部轮廓就要感到非常欢喜、难得。如果你对数息观训练有素,也许一下子就可以把阿弥陀佛全部的慈容想象出来,那就是因为你已经有了定力。
4.何谓即心即佛
有一些信徒尽管来参加禅七,回去以后还是以持名念佛为主。不过持名念佛若能够再进一步达到观想念佛或观照念佛,这对消业障的速度是比持名念佛更快的。而且观想成就以后,你就能体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慢慢的可以与禅宗衔接在一起。
因为你完成佛像的观想以后,慢慢会发现你既没有去其它世界,佛像也没有从其它世界过来,而是从你心中显现出来的。这时逐渐体会到佛经所说的:「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心就是弥陀,弥陀就是我心。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现出自性清净心时,这颗心就是佛。自己有佛性,所以自己能够成佛」,逐渐的在这方面增长信心。所以〈华严经〉才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些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那之后慢慢要进入参话头、观空的练习。有时间再为大家叙述说明,现在继续用功。
5-4 实相念佛
上等根性的人是实相念佛,他的条件是要能对缘起法有所认识。
1.佛陀的三身
阿弥陀佛本身是正报,极乐世界是他的依报。正报的庄严和依报的庄严都是因缘而起的,都不是无缘无故本来就这样子的。阿弥陀佛过去世曾经当国王,后来出家了,成为法藏比丘。他的愿心是要庄严净土,成就极乐世界。当时与他有志一同的一些太子,像观世音菩萨等等,都响应他、支持他。凭着他们共同的慈心悲愿来庄严极乐世界,所以才要努力成熟、度化众生。
依此可知阿弥陀佛由于无限的慈悲、无限的愿力,不断努力的庄严净土,使得他的身相也跟着高大、庄严、圆满起来。这种高如须弥山的报身有自受用的,也有他受用的,但一定都是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萨才能够亲眼看到,凡夫只能见到应化身而已。净土的庄严也是靠阿弥陀佛的悲愿逐渐、逐渐地庄严起来的。
从缘起法的立场来观察,既然极乐世界是靠悲愿、靠度化众生酝酿而成的,那么不论是正报的报身、或者是依报的净土庄严,都是缘起的。所以「所谓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所谓的大身是靠各种因缘而修行成就的,并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所以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巨大身体(佛法称之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本性」,简称为「无自性」)。既然并非本来就有,所以把这个修行成果假名为「大身」。
同样的,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所谓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说每个世界都是「一合相」(各种因缘组和成一种相状),所以无有自性(不是本来就存在、固定不变的)。身相是缘起的,无有自性。净土也是缘起的,无有自性。不管是持名念佛也好,观想念佛也好,观想成就时心里头所显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佛也好,或者是阿弥陀佛真正的报身佛也好,通通是靠因缘而成立的,所以通通无有自性。
像须菩提尊者看到的就是佛陀的法身。佛陀曾经到忉利天为他的生母讲说〈地藏经〉,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去迎接。唯有须菩提尊者想起佛曾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可见观缘起法才能真正见到佛。因此他就盘坐观缘起,结果见到了法空性,真正见到佛的全体法身。所以能够对于佛的报身,或是佛的应化身来观察缘起法,才能够契入实相,这个叫做实相念佛。
2.实相念佛的境界
如果真能够做到实相念佛,那么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见到佛陀的法身。体悟到没有来去、没有生灭(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就是实相念佛的修习成就。上品根性能够有这样的智慧,这就不必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等着「花开见佛」才来「悟无生」。不是不必要,当下就是!
如果你能了解诸法因缘生,缘生无自性,对这无自性的概念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你就能抓住它不放,整个脑海里充满无自性的概念。一切法(亦即世间一切事物)无自性,这个无自性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从不断思惟缘起法而得到的一种概念,所以也是一种影像。
具体的佛相、肉体、尸体,是属于假想观的影像;对于缘起、空性、我空、法空这些有了概念以后的影像,则是属于「胜义谛」的影像,也可以说是一种体会、一种开悟的智慧。继续修持下去,到最后体悟出全法界一切都是在无自性、空性的状态。这时就证得慧眼,见一切都无所见。因为已经完全泯灭了假相,见到诸法的实相(空性的义理)。
3.九品往生的差别
因此,谁去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是下品根性还没有缘起空性的智慧时,凭着身、口、意三业的清净业力,以及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悲愿接引,才能够往生。这是属于带业往生的。
中等根性观想、观像念佛修得很有定力了,已经有不动业了,但因为还没开悟,所以还是属于带业往生。就像修禅定修到初禅天、二禅天了,还是在色界里面,还有身体的形相,还没有开悟、见到法性身一样。等到去极乐世界以后修三十七道品,特别是八正道的正见、正思惟、三法印,然后才见到法空性,这叫「花开见佛悟无生」,这时才算开悟,成就道业。
所以谁去往生呢?上品根性的人,当下就是。不必来来去去,当体就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当下观察烦恼的体性是空性的,所以烦恼无自性。生死、来去无有来去相,无有真实的生死相,所以生死即涅槃。这种都是上等根性的智慧境界,没有什么来去的必要。
再谈真正的菩萨。他呢?遍十方一切世界,到处度化众生。真正的菩萨能照见五蕴皆空。我空、人空、法空,一切皆空,无有不空,所以处处皆是空性,这就是所谓的「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无一法不空,所以没有任何障碍。
处处逍遥,处处自在,度化众生时没有什么样的踌躇。没有名利的欲望,没有那种狭窄的心量,想要占有那些信徒,拥有那几个道场。只要有众生就有他的道场,只要有世界就是他的道场,因此菩萨不会只想到一个特定的净土。
讲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知道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无有自性。下品根性或是中品根性还没有达到这种智慧,只能凭着净业或不动业而到极乐世界,因此都是带业往生的。他们都还有自性见,我见未除。所以必须要在极乐世界继续修持,花开见佛悟无生法忍的时候破除我见,在那里成就他的道业。
一般初学者对于佛相的具体影像比较容易上手。刚才说到胜义谛的空性影像,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得到的。那么,只有从话头慢慢的熏习,有时间再跟大家说明。
5-5 参话头
谈到参话头,提疑情,不论是那一种方法,你只要专心守住这个话头,扣住这个疑情,到了相当时候所有妄念、杂念全部脱落,那时就会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参话头的原理跟因果理论很有关系:
(1)参话头的理论--三种因果
在因果的理论当中有讲到异熟因果,等流因果,和增上因果。异熟因果就是因与果的质料不同类。例如救人几条命,死后升天,天的样子与人的样子不一样,质料也不一样。如果害人几条命,死后到地狱去,地狱的样子也与人不一样。所以不同类的因,成熟了不同类的众生,称为异熟因果。
等流因果就是因与果的习气是同一类的,例如贪欲的等流习气是无惭(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作出可耻的事)、悭吝、或掉举。所以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就会继续保持下去。譬如喜爱干净成了洁癖,就一直喜欢清洁。
增上因果就是这个「因」能够不障碍「果」的产生,或是能增强「果」的能力。例如喜欢做善事的人,愈做愈喜欢做善事。习惯做好事,布施金钱、财物的人,将来更加的富贵。喜欢赌博的人愈赌愈凶。喜欢喝酒的人如果不戒除,就愈喝愈厉害。
同样一件事情常常做了就会养成习惯,参话头也是这样子。我们本来妄念纷纷,在禅堂里作数息观、参话头来控制这些杂念以后,慢慢的愈来愈习惯,不再起妄念,心念就愈来愈寂静了。
(2) 参禅的弊病--口头禅
在唐朝开悟的禅师很多,他们把开悟的方法、过程告诉徒弟,大家就照这样学习,称为禅宗公案,记录下来以后就是禅宗语录了。这些祖师大德所说的话也好,公案、语录也好,如果能够按照这些开悟的方法老老实实地去练习,那么不管祖师禅或是如来禅,都会获益不浅。
有些文人学士也喜欢谈禅,但他们只是耍耍文字三昧,嘴巴谈一谈修行的方法而已,并没有真实的在下工夫,所以这种禅叫做口头禅。像宋朝苏东坡兴致一起,就信手拈来:「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然后遣人送给佛印禅师。
禅师看了,也顺手提起笔来批了两个字:「放屁。」他经不起侮辱,就要立刻坐船去质问佛印禅师。禅师哈哈一笑:「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演变到后来,同样一句话一直讲、一直讲,讲成习惯了,动不动开口、闭口都是同样那几句话时,也叫做口头禅。
其实,老婆…
《禅定与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