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門▪P3

  ..續本文上一頁報」就容易了。「正報」是觀佛、菩薩的身相;「依報」是觀山河大地,世間的種種清淨莊嚴。

  觀佛像是要用心裏觀的,凡是修禅定都是屬于第六意識的作用,不是前五識的作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功能是在分別外境。透過眼根看到佛像的莊嚴,由第六意識把它熟記在心裏頭。打坐的時候就按照佛像的模式,在第六意識(心裏)仿真想象出來,所以第六意識才是修禅定的。不能把佛像放在眼睛前面看,因爲前五識是永遠不能夠入定的。但事先要熟記它的樣子,這是必要的。

  在維那說「照顧所緣」的時候,就是要你把所緣境想象出來以後,內心就一直照顧著它、釘住它,這叫照顧所緣。最初不要要求影像太明顯,這是做不來的。你能有個局部輪廓就要感到非常歡喜、難得。如果你對數息觀訓練有素,也許一下子就可以把阿彌陀佛全部的慈容想象出來,那就是因爲你已經有了定力。

  4.何謂即心即佛

  有一些信徒盡管來參加禅七,回去以後還是以持名念佛爲主。不過持名念佛若能夠再進一步達到觀想念佛或觀照念佛,這對消業障的速度是比持名念佛更快的。而且觀想成就以後,你就能體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慢慢的可以與禅宗銜接在一起。

  因爲你完成佛像的觀想以後,慢慢會發現你既沒有去其它世界,佛像也沒有從其它世界過來,而是從你心中顯現出來的。這時逐漸體會到佛經所說的:「一切唯心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心就是彌陀,彌陀就是我心。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現出自性清淨心時,這顆心就是佛。自己有佛性,所以自己能夠成佛」,逐漸的在這方面增長信心。所以〈華嚴經〉才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些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那之後慢慢要進入參話頭、觀空的練習。有時間再爲大家敘述說明,現在繼續用功。

  5-4 實相念佛

  上等根性的人是實相念佛,他的條件是要能對緣起法有所認識。

  1.佛陀的叁身

  阿彌陀佛本身是正報,極樂世界是他的依報。正報的莊嚴和依報的莊嚴都是因緣而起的,都不是無緣無故本來就這樣子的。阿彌陀佛過去世曾經當國王,後來出家了,成爲法藏比丘。他的願心是要莊嚴淨土,成就極樂世界。當時與他有志一同的一些太子,像觀世音菩薩等等,都響應他、支持他。憑著他們共同的慈心悲願來莊嚴極樂世界,所以才要努力成熟、度化衆生。

  依此可知阿彌陀佛由于無限的慈悲、無限的願力,不斷努力的莊嚴淨土,使得他的身相也跟著高大、莊嚴、圓滿起來。這種高如須彌山的報身有自受用的,也有他受用的,但一定都是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夠親眼看到,凡夫只能見到應化身而已。淨土的莊嚴也是靠阿彌陀佛的悲願逐漸、逐漸地莊嚴起來的。

  從緣起法的立場來觀察,既然極樂世界是靠悲願、靠度化衆生醞釀而成的,那麼不論是正報的報身、或者是依報的淨土莊嚴,都是緣起的。所以「所謂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所謂的大身是靠各種因緣而修行成就的,並不是本來就這樣子的。所以並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固定不變的巨大身體(佛法稱之爲「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本性」,簡稱爲「無自性」)。既然並非本來就有,所以把這個修行成果假名爲「大身」。

  同樣的,所謂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剛經〉說每個世界都是「一合相」(各種因緣組和成一種相狀),所以無有自性(不是本來就存在、固定不變的)。身相是緣起的,無有自性。淨土也是緣起的,無有自性。不管是持名念佛也好,觀想念佛也好,觀想成就時心裏頭所顯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佛也好,或者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報身佛也好,通通是靠因緣而成立的,所以通通無有自性。

  像須菩提尊者看到的就是佛陀的法身。佛陀曾經到忉利天爲他的生母講說〈地藏經〉,從天上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去迎接。唯有須菩提尊者想起佛曾說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可見觀緣起法才能真正見到佛。因此他就盤坐觀緣起,結果見到了法空性,真正見到佛的全體法身。所以能夠對于佛的報身,或是佛的應化身來觀察緣起法,才能夠契入實相,這個叫做實相念佛。

  2.實相念佛的境界

  如果真能夠做到實相念佛,那麼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見到佛陀的法身。體悟到沒有來去、沒有生滅(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就是實相念佛的修習成就。上品根性能夠有這樣的智慧,這就不必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等著「花開見佛」才來「悟無生」。不是不必要,當下就是!

  如果你能了解諸法因緣生,緣生無自性,對這無自性的概念能有一些了解,那麼你就能抓住它不放,整個腦海裏充滿無自性的概念。一切法(亦即世間一切事物)無自性,這個無自性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但也是從不斷思惟緣起法而得到的一種概念,所以也是一種影像。

  具體的佛相、肉體、屍體,是屬于假想觀的影像;對于緣起、空性、我空、法空這些有了概念以後的影像,則是屬于「勝義谛」的影像,也可以說是一種體會、一種開悟的智慧。繼續修持下去,到最後體悟出全法界一切都是在無自性、空性的狀態。這時就證得慧眼,見一切都無所見。因爲已經完全泯滅了假相,見到諸法的實相(空性的義理)。

  3.九品往生的差別

  因此,誰去往生極樂世界呢?這就是下品根性還沒有緣起空性的智慧時,憑著身、口、意叁業的清淨業力,以及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加上阿彌陀佛的悲願接引,才能夠往生。這是屬于帶業往生的。

  中等根性觀想、觀像念佛修得很有定力了,已經有不動業了,但因爲還沒開悟,所以還是屬于帶業往生。就像修禅定修到初禅天、二禅天了,還是在色界裏面,還有身體的形相,還沒有開悟、見到法性身一樣。等到去極樂世界以後修叁十七道品,特別是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叁法印,然後才見到法空性,這叫「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時才算開悟,成就道業。

  所以誰去往生呢?上品根性的人,當下就是。不必來來去去,當體就是。「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當下觀察煩惱的體性是空性的,所以煩惱無自性。生死、來去無有來去相,無有真實的生死相,所以生死即涅槃。這種都是上等根性的智慧境界,沒有什麼來去的必要。

  再談真正的菩薩。他呢?遍十方一切世界,到處度化衆生。真正的菩薩能照見五蘊皆空。我空、人空、法空,一切皆空,無有不空,所以處處皆是空性,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無一法不空,所以沒有任何障礙。

  處處逍遙,處處自在,度化衆生時沒有什麼樣的躊躇。沒有名利的欲望,沒有那種狹窄的心量,想要占有那些信徒,擁有那幾個道場。只要有衆生就有他的道場,只要有世界就是他的道場,因此菩薩不會只想到一個特定的淨土。

  講了這麼多,就是讓大家知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無有自性。下品根性或是中品根性還沒有達到這種智慧,只能憑著淨業或不動業而到極樂世界,因此都是帶業往生的。他們都還有自性見,我見未除。所以必須要在極樂世界繼續修持,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的時候破除我見,在那裏成就他的道業。

  一般初學者對于佛相的具體影像比較容易上手。剛才說到勝義谛的空性影像,並不是一般人能夠辦得到的。那麼,只有從話頭慢慢的熏習,有時間再跟大家說明。

  5-5 參話頭

  談到參話頭,提疑情,不論是那一種方法,你只要專心守住這個話頭,扣住這個疑情,到了相當時候所有妄念、雜念全部脫落,那時就會現出自己的本來面目。參話頭的原理跟因果理論很有關系:

  (1)參話頭的理論--叁種因果

  在因果的理論當中有講到異熟因果,等流因果,和增上因果。異熟因果就是因與果的質料不同類。例如救人幾條命,死後升天,天的樣子與人的樣子不一樣,質料也不一樣。如果害人幾條命,死後到地獄去,地獄的樣子也與人不一樣。所以不同類的因,成熟了不同類的衆生,稱爲異熟因果。

  等流因果就是因與果的習氣是同一類的,例如貪欲的等流習氣是無慚(爲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作出可恥的事)、悭吝、或掉舉。所以一旦養成了一種習氣,這種習氣就會繼續保持下去。譬如喜愛幹淨成了潔癖,就一直喜歡清潔。

  增上因果就是這個「因」能夠不障礙「果」的産生,或是能增強「果」的能力。例如喜歡做善事的人,愈做愈喜歡做善事。習慣做好事,布施金錢、財物的人,將來更加的富貴。喜歡賭博的人愈賭愈凶。喜歡喝酒的人如果不戒除,就愈喝愈厲害。

  同樣一件事情常常做了就會養成習慣,參話頭也是這樣子。我們本來妄念紛紛,在禅堂裏作數息觀、參話頭來控製這些雜念以後,慢慢的愈來愈習慣,不再起妄念,心念就愈來愈寂靜了。

  (2) 參禅的弊病--口頭禅

  在唐朝開悟的禅師很多,他們把開悟的方法、過程告訴徒弟,大家就照這樣學習,稱爲禅宗公案,記錄下來以後就是禅宗語錄了。這些祖師大德所說的話也好,公案、語錄也好,如果能夠按照這些開悟的方法老老實實地去練習,那麼不管祖師禅或是如來禅,都會獲益不淺。

  有些文人學士也喜歡談禅,但他們只是耍耍文字叁昧,嘴巴談一談修行的方法而已,並沒有真實的在下工夫,所以這種禅叫做口頭禅。像宋朝蘇東坡興致一起,就信手拈來:「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遣人送給佛印禅師。

  禅師看了,也順手提起筆來批了兩個字:「放屁。」他經不起侮辱,就要立刻坐船去質問佛印禅師。禅師哈哈一笑:「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演變到後來,同樣一句話一直講、一直講,講成習慣了,動不動開口、閉口都是同樣那幾句話時,也叫做口頭禅。

  其實,老婆…

《禅定與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