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定与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佛」。另一种是没有实际的景像可以看,只是依照〈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在心中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报--极乐世界的景像,称为「观想念佛」。

  我们修禅定的果报就是升天,因为它能对治散乱心。只要修到稍为有一点定力以后,再加上持戒、做好事,就可能升到欲界天。如果进入到根本定(初禅至四禅),那就会离五欲、去五盖,没有男、女情欲了。看你是进入初禅还是二禅、三禅、四禅的根本定,来决定未来是生到色界天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还是四禅天。

  因为观想观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身体、语言、念头都寂静不动,所以这种业叫做不动业。以这不动业的成就,再加上一心发愿往生西方,那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过这只是定力的成就,并没有修到智慧这部分。

  因此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以后再来修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修智慧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修这些法门。等到花开见佛,悟到「无生法忍」,也就是空宗所说的「无自性」、「空性」,那个时候才算是解脱。

  所以中等根性是以修定为主,特别是观想念佛,依照 〈观无量寿经〉来做十六种观想。其它当然还得加上「发菩提心,慈心不杀、三皈五戒…」等等这些众善奉行。上等根性则是后面要讲的实相念佛。初学的人还是要从持名念佛作起,等到有一点定力以后,再改变念佛的方法。

  2.一句佛号的力量

  我们讲一句话会有一股力量。一句话活活把人气死的也有,一句话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有。像密宗有一个黄财神,这黄财神都有一只老鼠。在显教里的这一只老鼠是鼓励人家要向上、要精进、要努力的,不像密宗黄财神是给人求的、拜的,意义不同。

  有一个年青人自从父亲死后,好吃懒做,把父亲留下的遗产花的一乾二净,只好伸手向叔父要钱。叔父慈悲侄儿,所以也就帮忙他。一次、两次他还可以忍受。次数多了叔父不是不给,而是觉得这样好吃懒做不是办法。所以有一次就打算教训侄儿,当他伸手要钱时,叔父就说:「一个人假如有所作为,那怕是一只死老鼠都可以发财的。」

  外面刚好有一个落魄的年轻人听到里面有人教训年轻人这句话,他心里想:「有道理」。刚好庭院有了一只死老鼠,他就把它捡回去,洗一洗,毛拔掉,切成小片。煮熟了就装起来,去卖给比较有钱的人家喂猫吃,得到几文钱就去买一些冰糖,来泡一些糖水。

  糖水又卖了几文钱,就买几只小鸡,小鸡养一养变成母鸡。母鸡生蛋孵小鸡,小鸡愈来愈多,卖了不少钱。他再回去买羊,同样的又是成群的羊。再去买牛,母牛既能生小牛,又能产牛奶来赚钱。他很勤劳,又继续经营杂货店,结果因为勤劳、信用好,所以生意也很好。干脆开起银楼,买卖金银器,赚了很多钱。

  他想到今天能够成就这个事业,就是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来的:「假如有所作为,那怕是一只死老鼠都可以发财的。」为了感恩,他就用黄金打造一只老鼠,肚子里面装了一些珍珠、玛瑙、珠宝,再拿去献给当时讲这句话的人,表示一句话能使他的事业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个人看到他「汝子可教也!」就把女儿许配给他做太太。

  所以老鼠在显教里头是要人家精进、勤劳,跟密宗黄财神那一只老鼠给人家求的方法不同。这个故事就是说一句话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也会有一股力量。每天念佛也好,拜佛也好,诵「阿弥陀经」也好,这股力量会让我们脑海的潜意识里头逐渐充满了净土。我们投胎转世时,就是依照脑海里头最强的那一股力量做标准,去六道投胎转世。所以一辈子念佛、拜佛,这些力量强大,死了自然可以往生净土。

  5-3 观想念佛

  一般在家人比较喜欢念佛,念佛也要达到念佛三昧才算有成就。净土宗祖师原本是以修禅定的方式来念佛,像初祖慧远大师就是提倡观想念佛,在心里念佛、忆佛、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而不是晚期的持名念佛。净土三经之一的《观无量寿经》更是全部都在讲观想、观照,不是讲持名,所以身为出家人更是非修定不可。

  1.修习的条件

  观想念佛必须对五欲、五盖去除完毕,才能专心一意的修。所以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

  .密护于根门--时时保护六根,不让它过度贪恋、追逐外面的环境。

  .饮食知节量--吃饭时知道自己的食量,不起贪欲、不起瞋恨。

  .勤修寤瑜伽--睡觉时作「光明」想。

  .依正知而住--修禅定以后慢慢会具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能够观察自己的心里有什么贪欲、瞋恨的心念?当外境要现起时,你马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内心这些贪、瞋的念头,然后从心里控制它,不让这些烦恼现起。这种「警觉」到内心已离开所缘境的心理功能就是「正知」。依佛法的名相来讲,这种警觉、判断的功能称为「作意」。心能够住在所缘境,才能称为「正念」。

  心里起的任何心念、说过的任何话、做过的任何事都会成为记忆力。记忆力就是行为的痕迹。每个人的第八意识都有这种记忆的功能和作意的功能,能够判断那些事该看不该看、该讲不该讲、该做不该做、该听不该听?所以对于是、非、善、恶、正、邪、难、易,当下就能清楚明白,并且控制自己的心念。

  我们听过佛法以后要「如理思惟」(依照佛法的义理来思考),遇到境界时,当下要看清楚那是什么人,什么事,好或不好?要马上回光反照自己的内心。当外境的吸引力很强时,一般没有禅定的人心很散乱,内心就会跟着境界走。修禅定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慢慢养成敏锐的反应,警觉自己该不该看、该不该听、该不该吃、该不该做、可不可以去?

  在生活里头有这样的警觉性,修禅定就能达到第五住(调顺)的阶段。在禅宗来说是「明心」的阶段,也就是对自己的起心动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日常生活中能够把握得住,不让贪欲、瞋恨随意发展。否则可爱、好奇的境界一现起,内心就会投注下去,忘了身在何处?

  2.观想的对象

  观想念佛的影像是想象出来的。修「观想念佛」要先选定一个固定的对象作为所缘境。你可以根据平常看过的佛相,认为哪一尊是你见过最喜欢的,先把它仔细观看、审视非常清楚之后,再闭起眼睛,在内心仿真想象出这个佛相的样子,这个影像就是我们的所缘境。

  所缘境因为是心里想象出来的,是从心里现出那个影子,所以名词上也叫做影像。这种影像有些是具体的,像不净观的影像是肉体的,念佛的影像是佛像,数息观的影像是鼻子、丹田、气息,及观像念佛的所缘境,这些都有具体的影像。

  在选择所缘境时,你要认定是释迦佛还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你要肯定究竟是那一尊?不能在修定的过程中换来换去,一下子观弥陀、一下子观释迦佛、一下子观观音菩萨。这是不可以的。不能谈交情,不能谈跟谁有缘。观站立的就是站相,观在座位上的就是坐相。你要从一开始就决定好。

  其次,你观想的佛像原本是雕塑的、纸画的,但是当你想象到脑海里头时,要当成是真的,是会讲话的、会放光的、会为你灌顶的。当你观想成就时,佛像自然会为你开示佛法、会为你放光、灌顶的,所以要把他当成是真的。修禅定时,因果要一致。你的因是观什么佛像,果就会现出什么佛像。从开始到成就,一定是观同一尊。

  3.观想的步骤

  开始观想的时候可以只有观局部,例如先观眼睛的部分。若要一下子就观想全身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观无量寿经》第一观要作「日想观」。这是我个人的浅见:太阳圆圆的,佛的脸也是圆圆的,所谓「佛面犹如净满月」,因此习惯「日想观」以后再观整个脸相,就比较容易一点,比较有基础。第一阶段必须看环境的好、坏而决定修习时间的长短。要能修到心中的所缘境看得很清楚、很稳定,才算成就。

  当你在想象佛相的时候,眼睛可以半闭,也可以全闭。只要能想象出一个具体实物的影像,这时眼睛就可以微微的张开一点点,这样可能会想象得比较清楚。各人的习惯性不同,有的是把眼睛全部闭起来,能够想象到这个影像;有的是微微的张开一点点比较容易想出影像。也可以事先加以揣摩,看你适合眼睛全闭,还是微闭、张开一点点的去观想、仿真、想象比较好。

  第一关最困难,你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学习第一步骤。这在我们外面的工作环境里头实在很难。大师慈悲设立禅堂,有机会进入禅堂来,就要好好做这样的功夫。你如果能够把整个轮廓观想起来,那当然很好。若没有,就算只能观想到局部的鼻子、耳朵、或眼睛,只要你能够想象出一个部分,就扣住这个影像,把它钉住不放。

  初学者最初观想太阳时,内心的影像会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忽然又消失,然后再想尽办法把它想起来。所以第一个关卡是最难的,但要有信心、耐心、恒心的去修。当然外在的环境必须是离五欲、去五盖。除此外,信心和勤劳是修禅定必备的条件。

  第一关卡在佛书里头形容说好象劈竹子一样,竹子一节一节的,只要劈开第一节后面就好劈了。修念佛的若能把一个局部观想得很稳定,那么以后就容易了。慧远大师能修到闭起眼睛时内心的佛像很明显,张开眼睛以后内心的佛像还是很明显。

  所以最要紧的就是不要求速成,愈快愈糟糕。快快修,慢慢到;慢慢修,快快到。你愈快,心里就愈急。心里一急,呼吸的气也跟着急促。气急、心急,影像就会摇晃、就会模糊。所以要放下,慢慢的、很安详的随因缘而修,功夫到家了自然成就,不能操之过急。

  你心里一急,影像一定散乱、不清楚的,所以要慢慢来。如果是观一个局部,能够观想成就时你就要感到很欢喜。第一个阶段成就以后,往后其它部分,包括整个身体,就能够一一完成。之后再观一些「水观」、「琉璃观」做为修定的基础,然后再观「正报」、「依…

《禅定与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