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学佛的人,不论在家、出家,禅定都是必修的。只是在修禅定的环境上,出家的身份比在家的身份更方便,更容易修成功。理论上虽然有人说「慧解脱阿罗汉」不一定要修定也可以开悟,但是慧解脱阿罗汉在开悟后势必还是要继续修禅定。日常生活中,从过去到现在的贪欲、怨恨、嫉妒、不满的心态必需完全去除以后才能够入定。进入了根本定,已经可以降伏内心这些心态了,这样才能称为「俱解脱阿罗汉」。所以「慧解脱阿罗汉」是以智慧为主,「俱解脱阿罗汉」则非修禅定不可。
当然到了慧解脱阿罗汉的阶段是很容易入定的,因为他知道世间一切是无常、无我,都是假相的,所以没有任何贪恋。事实上修禅定的根本条件即是要对世间不贪恋、不染着、不执着,才容易成功。尤其是现代佛教受了净土宗、禅宗、与密宗的影响很大,大家更要有这种观念。
其实密宗是很重视修定的,像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后面几乎全部都是在讲「止观」(禅定与智慧)这个法门,跟净土宗偏重在「持名念佛」不同。我们是比较鼓励修禅定的,如果禅宗与净土宗都能够依照这几位祖师法门来修的话,可能佛教不是目前这个样子。当然净土宗可能是为了普遍性才提倡持名念佛,但是在禅定的落实方面就比较差一点了。
我们如果要真正的把佛法应用在生活上,除非以往在定力上已经有相当的功夫,在佛法义理上也有一定的胜解(完成了闻所成慧的初步阶段),知道怎样思惟缘起性空的概念,肯定世间是无常、无我的,这样遇到境界现起时才能马上知道眼前这段因缘是无常的,心里才能放下执着。
例如拍桌子,这时手是主因、桌子是缘,碰在一起产生的声音是果。所以「因+缘à果」的原则是必然的,凡事需靠因、缘才能成立的,这原则肯定是虚假不实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这样修止观,当然就不一定要天天住在禅堂了。否则势必是要在禅堂的环境中从早到晚接受训练。佛陀所教的禅定方法主要是「五停心观」,但是中国佛教很重视念佛、参话头,所以我们今天要详细的讲解各种念佛的层次,以及参话头的方法。
5-1障碍禅定的心念
在外头的环境里,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者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很容易让我们心动、生起烦恼的境界。在禅堂就比较能远离这些境界,所以在环境上就殊胜多了。修禅定所说的「去五盖」--贪欲、瞋恨、昏沉、掉举、恶作、疑,这和色、声、香、味、触的「离五欲」是相同的。
1.贪欲与瞋恨
贪欲心与瞋恨心是分不开的。瞋恨心就是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或是自己拥有的被人家抢去、或是被人破坏掉,心里才生起瞋恨。贪欲心越强,瞋恨心也跟着越强。只要能够离五欲,瞋恨心就没有了。离五欲的最好办法就是养成知足的习惯,知足的人内心很满足,没有贪欲,所以不会生起瞋恨。
因此修道者在生活环境里头必须要知足。身体虽与大家共住,和社会上虽有来往,但内心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世俗事,例如:股票、政治等这些对修道没有帮助的要远离。身不能离开团体,但心要远离。在禅堂这种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一心一意要把禅定修好,没有什么争执、瞋恨,比较容易感恩、知足,这种修道环境比起外面要来得殊胜。
2.嫉妒与傲慢
在外面人事问题多、意见多,这是很平常的。人情上最常见的烦恼就是嫉妒跟傲慢。这两个烦恼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作用相反。傲慢心就是觉得我比别人好,所以看到别人比我们好、比较受欢迎时,心里就不高兴,就会嫉妒,在佛法里简单的说就是「不耐他荣」。傲慢和嫉妒是一起的,在佛门的修道过程中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们要自我检讨。
佛法为什么常讲随喜功德?最主要是要对治嫉妒。烦恼生起的第一步骤是嫉妒,第二步骤是处罚他、破坏他。嫉妒心越强,烦恼就往上发展得越快,到最后就会杀人了。嫉妒心是随时会展现的,所以要离五盖,才能去除嫉妒心。
3.掉举恶作与昏沉、疑
我们平时只要遇到喜欢的人、事、物,内心就会非常冲动、激动。修禅定的过程中,这种合心意的可爱境界一旦在心里现起,就会一直想个不停。想得很深、很久而无法回到所缘境上,使禅定修不下去,在佛法里就称它为「掉举」。
一样东西如果没有因缘,没有外境的推动,或是风的吹动,自然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同样的,我们的生理、心理如果用适当的方式来控制它,则一切动荡终归于寂静。心念从想个不停的掉举状态修到什么都不想的禅定状态,必需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训练。
我们如果心里头犹豫不决,怀疑:「修这法门对不对?好不好?如不如法?」这也是很障碍修禅定的,犹豫可以用信心来对治的。你要肯定禅定是所有法门中又快、又行、又最有办法的。「恶作」和「掉举」是连在一起的。跟掉举相反的心念状态称为「昏沉」。一般初学者盘起腿来很容易就打瞌睡,这种叫「睡觉」,不叫做「昏沉」,一上坐就打瞌睡是还没有上路的。心已经能注意所缘境,也能扣住所缘境,才可说是上路了。但是上路以后所缘境一直变成「无」,还不能够清晰、明显,或是心没有力量,对所缘境提不起力,这才称为「昏沉」。
「无」就是所缘境没有办法清晰、固定,这是修禅定很大的障碍。为什么所缘境不能清晰?这是心里被无明覆盖,被粗、细烦恼所影响,因此内心的所缘境不能清晰、明白。若不处理,努力让所缘境清晰,将会一直昏沉下去,甚至无法入根本定。
4.散乱心的坏处
修禅定有很多功德,对在家人来说是对治散乱心和贪欲心。在家人为了照顾家庭而追求金钱、名利,这是必然的,但是贪求过份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所以要修禅定来对治这种贪求无厌的心理。知足的人内心才会真正的安住,常常感到很快乐、很自在。
对在家人来说,散乱心是很痛苦的。心散乱时,有些事情就不敢做、不敢说、不敢讲。累积到相当程度以后,情感太强,加上定力不足,就会去做、去讲,事后很懊恼、苦恼,后悔莫及。对心散乱的人来说,这种苦恼常常发生,使他很痛苦。
做事业时,心也安不下来。成天忙得一蹋胡涂,却不知道每一件事的轻、重、缓、急。因为没有办法下定论,决定那一个先做,所以到最后一事无成。因此在家人修禅定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去除散乱心。对于学生还在读书的阶段,时间不是那么的充裕,要多利用早、晚的时间来修禅定。除此以外,禅堂是离五欲、去五盖最好的环境。
5.对治方式--五停心观
每一种烦恼都有相应的对治方式,让我们能够修得入定。一般最常用的五种对治烦恼的方法称为「五停心观」。对于散乱心较重的,佛陀教我们以「数息观」来对治。除此以外,像贪欲心重的,五欲、情欲心重的,就用「不净观」来对治。
像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指四种正念的意思。但这里的「观身不净」是观察自己的身体内、外都不清净、很污秽,而五停心观所说的不净观是要观察尸体的腐烂过程─流血水、腐烂、虫咬,而产生一种害怕、厌恶的心里。这是对治男女情欲最有力量的方式。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有弟子修不净观以后很厌恶自己的身体,于是就自杀或叫人把他杀掉。所以后来产生两种学派,一种修数息观,一种修不净观。从观「腐烂的身体」改成观「骨头的雪白」,等到观想的形状慢慢稳定以后再观想它放光。这种方法也有克制情欲的功能。不过在对治烦恼方面,还是以五停心观的不净观用来对治男女情欲的力量最强,所以不净观也是我们可以运用的。
愚痴的众生就用「缘起观」来对治。傲慢心重的,就用「界分别观」来对治,观想身体是分别由骨头、肌肉、血液、体温、呼吸等地水火风所组成。业障多的众生就用「念佛观」来对治。一般说来,念佛可以消业障,持咒可以治病。不过有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也是一样可以治病,一样可以消业障。
当你数吸气、或是数呼气数得很顺畅以后,不妨以念佛来配合数息。你可以在吸气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直到吸完气为止;呼气时也一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也可以念几声再吸气,跟着这个气息念佛,也很容易达到念佛三昧。
5-2持名念佛
佛教分成空宗和有宗。像般若思想主要是在分析世间万物的本质,说它是空性的、不真实的、无自性的,所以称为空宗。而唯识学的思想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外境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所显现的,再由自己执着这些景像是真实存在的,确实是有的,所以称为有宗。这两个宗派一个是分析事物的本质,另一个是分析事物的现象,所以相辅相成,并不冲突。
1.何谓带业往生
有一些同参听到空宗说每一件事都是「无自性,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的,不是自己本来就存在的),就开始怀疑:「那么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对这个问题要稍为说明一下。
净土宗这个宗派之所以能三根普被,最主要是因为它针对下品的众生,教导他们持名念佛,目的是要达到一心不乱,甚至能进入念佛三昧。因此它的念佛方式只是称佛名号,外加身体的礼佛。
持名是属于口业和意业,礼佛是属于身业,这身口意三业都是属于有为法(不是开悟了,证悟了空性这种无为法),都是凭着念佛的力量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是在制造身、口、意的清净善业。往生时清净业虽然去了,一些杂染的业仍然跟着一起去;并不是清净业去了,杂染业就不去。所以下品根性都是属于带业往生。
中等根性的呢?是用修禅定的方式来念佛(参见下文)。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事先看清楚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正报),然后在心里仿真想象这尊佛像的慈容,一直观想到整个全身,观想成就时佛像会现身在眼前,这时才算达到了念佛三昧的定力,这种方法称为「观像念…
《禅定与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