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學佛的人,不論在家、出家,禅定都是必修的。只是在修禅定的環境上,出家的身份比在家的身份更方便,更容易修成功。理論上雖然有人說「慧解脫阿羅漢」不一定要修定也可以開悟,但是慧解脫阿羅漢在開悟後勢必還是要繼續修禅定。日常生活中,從過去到現在的貪欲、怨恨、嫉妒、不滿的心態必需完全去除以後才能夠入定。進入了根本定,已經可以降伏內心這些心態了,這樣才能稱爲「俱解脫阿羅漢」。所以「慧解脫阿羅漢」是以智慧爲主,「俱解脫阿羅漢」則非修禅定不可。
當然到了慧解脫阿羅漢的階段是很容易入定的,因爲他知道世間一切是無常、無我,都是假相的,所以沒有任何貪戀。事實上修禅定的根本條件即是要對世間不貪戀、不染著、不執著,才容易成功。尤其是現代佛教受了淨土宗、禅宗、與密宗的影響很大,大家更要有這種觀念。
其實密宗是很重視修定的,像宗喀吧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後面幾乎全部都是在講「止觀」(禅定與智慧)這個法門,跟淨土宗偏重在「持名念佛」不同。我們是比較鼓勵修禅定的,如果禅宗與淨土宗都能夠依照這幾位祖師法門來修的話,可能佛教不是目前這個樣子。當然淨土宗可能是爲了普遍性才提倡持名念佛,但是在禅定的落實方面就比較差一點了。
我們如果要真正的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上,除非以往在定力上已經有相當的功夫,在佛法義理上也有一定的勝解(完成了聞所成慧的初步階段),知道怎樣思惟緣起性空的概念,肯定世間是無常、無我的,這樣遇到境界現起時才能馬上知道眼前這段因緣是無常的,心裏才能放下執著。
例如拍桌子,這時手是主因、桌子是緣,碰在一起産生的聲音是果。所以「因+緣à果」的原則是必然的,凡事需靠因、緣才能成立的,這原則肯定是虛假不實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這樣修止觀,當然就不一定要天天住在禅堂了。否則勢必是要在禅堂的環境中從早到晚接受訓練。佛陀所教的禅定方法主要是「五停心觀」,但是中國佛教很重視念佛、參話頭,所以我們今天要詳細的講解各種念佛的層次,以及參話頭的方法。
5-1障礙禅定的心念
在外頭的環境裏,五欲--色、聲、香、味、觸,或者財、色、名、食、睡--這些都是很容易讓我們心動、生起煩惱的境界。在禅堂就比較能遠離這些境界,所以在環境上就殊勝多了。修禅定所說的「去五蓋」--貪欲、瞋恨、昏沈、掉舉、惡作、疑,這和色、聲、香、味、觸的「離五欲」是相同的。
1.貪欲與瞋恨
貪欲心與瞋恨心是分不開的。瞋恨心就是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是自己擁有的被人家搶去、或是被人破壞掉,心裏才生起瞋恨。貪欲心越強,瞋恨心也跟著越強。只要能夠離五欲,瞋恨心就沒有了。離五欲的最好辦法就是養成知足的習慣,知足的人內心很滿足,沒有貪欲,所以不會生起瞋恨。
因此修道者在生活環境裏頭必須要知足。身體雖與大家共住,和社會上雖有來往,但內心對于社會上的一些世俗事,例如:股票、政治等這些對修道沒有幫助的要遠離。身不能離開團體,但心要遠離。在禅堂這種環境裏,每個人都是一心一意要把禅定修好,沒有什麼爭執、瞋恨,比較容易感恩、知足,這種修道環境比起外面要來得殊勝。
2.嫉妒與傲慢
在外面人事問題多、意見多,這是很平常的。人情上最常見的煩惱就是嫉妒跟傲慢。這兩個煩惱其實是一樣的,只是作用相反。傲慢心就是覺得我比別人好,所以看到別人比我們好、比較受歡迎時,心裏就不高興,就會嫉妒,在佛法裏簡單的說就是「不耐他榮」。傲慢和嫉妒是一起的,在佛門的修道過程中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們要自我檢討。
佛法爲什麼常講隨喜功德?最主要是要對治嫉妒。煩惱生起的第一步驟是嫉妒,第二步驟是處罰他、破壞他。嫉妒心越強,煩惱就往上發展得越快,到最後就會殺人了。嫉妒心是隨時會展現的,所以要離五蓋,才能去除嫉妒心。
3.掉舉惡作與昏沈、疑
我們平時只要遇到喜歡的人、事、物,內心就會非常沖動、激動。修禅定的過程中,這種合心意的可愛境界一旦在心裏現起,就會一直想個不停。想得很深、很久而無法回到所緣境上,使禅定修不下去,在佛法裏就稱它爲「掉舉」。
一樣東西如果沒有因緣,沒有外境的推動,或是風的吹動,自然是處于靜止的狀態。同樣的,我們的生理、心理如果用適當的方式來控製它,則一切動蕩終歸于寂靜。心念從想個不停的掉舉狀態修到什麼都不想的禅定狀態,必需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訓練。
我們如果心裏頭猶豫不決,懷疑:「修這法門對不對?好不好?如不如法?」這也是很障礙修禅定的,猶豫可以用信心來對治的。你要肯定禅定是所有法門中又快、又行、又最有辦法的。「惡作」和「掉舉」是連在一起的。跟掉舉相反的心念狀態稱爲「昏沈」。一般初學者盤起腿來很容易就打瞌睡,這種叫「睡覺」,不叫做「昏沈」,一上坐就打瞌睡是還沒有上路的。心已經能注意所緣境,也能扣住所緣境,才可說是上路了。但是上路以後所緣境一直變成「無」,還不能夠清晰、明顯,或是心沒有力量,對所緣境提不起力,這才稱爲「昏沈」。
「無」就是所緣境沒有辦法清晰、固定,這是修禅定很大的障礙。爲什麼所緣境不能清晰?這是心裏被無明覆蓋,被粗、細煩惱所影響,因此內心的所緣境不能清晰、明白。若不處理,努力讓所緣境清晰,將會一直昏沈下去,甚至無法入根本定。
4.散亂心的壞處
修禅定有很多功德,對在家人來說是對治散亂心和貪欲心。在家人爲了照顧家庭而追求金錢、名利,這是必然的,但是貪求過份就會産生很大的痛苦,所以要修禅定來對治這種貪求無厭的心理。知足的人內心才會真正的安住,常常感到很快樂、很自在。
對在家人來說,散亂心是很痛苦的。心散亂時,有些事情就不敢做、不敢說、不敢講。累積到相當程度以後,情感太強,加上定力不足,就會去做、去講,事後很懊惱、苦惱,後悔莫及。對心散亂的人來說,這種苦惱常常發生,使他很痛苦。
做事業時,心也安不下來。成天忙得一蹋胡塗,卻不知道每一件事的輕、重、緩、急。因爲沒有辦法下定論,決定那一個先做,所以到最後一事無成。因此在家人修禅定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去除散亂心。對于學生還在讀書的階段,時間不是那麼的充裕,要多利用早、晚的時間來修禅定。除此以外,禅堂是離五欲、去五蓋最好的環境。
5.對治方式--五停心觀
每一種煩惱都有相應的對治方式,讓我們能夠修得入定。一般最常用的五種對治煩惱的方法稱爲「五停心觀」。對于散亂心較重的,佛陀教我們以「數息觀」來對治。除此以外,像貪欲心重的,五欲、情欲心重的,就用「不淨觀」來對治。
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就是指四種正念的意思。但這裏的「觀身不淨」是觀察自己的身體內、外都不清淨、很汙穢,而五停心觀所說的不淨觀是要觀察屍體的腐爛過程─流血水、腐爛、蟲咬,而産生一種害怕、厭惡的心裏。這是對治男女情欲最有力量的方式。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經有弟子修不淨觀以後很厭惡自己的身體,于是就自殺或叫人把他殺掉。所以後來産生兩種學派,一種修數息觀,一種修不淨觀。從觀「腐爛的身體」改成觀「骨頭的雪白」,等到觀想的形狀慢慢穩定以後再觀想它放光。這種方法也有克製情欲的功能。不過在對治煩惱方面,還是以五停心觀的不淨觀用來對治男女情欲的力量最強,所以不淨觀也是我們可以運用的。
愚癡的衆生就用「緣起觀」來對治。傲慢心重的,就用「界分別觀」來對治,觀想身體是分別由骨頭、肌肉、血液、體溫、呼吸等地水火風所組成。業障多的衆生就用「念佛觀」來對治。一般說來,念佛可以消業障,持咒可以治病。不過有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可以治病,一樣可以消業障。
當你數吸氣、或是數呼氣數得很順暢以後,不妨以念佛來配合數息。你可以在吸氣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到吸完氣爲止;呼氣時也一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也可以念幾聲再吸氣,跟著這個氣息念佛,也很容易達到念佛叁昧。
5-2持名念佛
佛教分成空宗和有宗。像般若思想主要是在分析世間萬物的本質,說它是空性的、不真實的、無自性的,所以稱爲空宗。而唯識學的思想認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都是由自己的內心所顯現的,再由自己執著這些景像是真實存在的,確實是有的,所以稱爲有宗。這兩個宗派一個是分析事物的本質,另一個是分析事物的現象,所以相輔相成,並不沖突。
1.何謂帶業往生
有一些同參聽到空宗說每一件事都是「無自性,無自性」(都是因緣和合的,不是自己本來就存在的),就開始懷疑:「那麼誰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對這個問題要稍爲說明一下。
淨土宗這個宗派之所以能叁根普被,最主要是因爲它針對下品的衆生,教導他們持名念佛,目的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甚至能進入念佛叁昧。因此它的念佛方式只是稱佛名號,外加身體的禮佛。
持名是屬于口業和意業,禮佛是屬于身業,這身口意叁業都是屬于有爲法(不是開悟了,證悟了空性這種無爲法),都是憑著念佛的力量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念佛是在製造身、口、意的清淨善業。往生時清淨業雖然去了,一些雜染的業仍然跟著一起去;並不是清淨業去了,雜染業就不去。所以下品根性都是屬于帶業往生。
中等根性的呢?是用修禅定的方式來念佛(參見下文)。它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事先看清楚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正報),然後在心裏仿真想象這尊佛像的慈容,一直觀想到整個全身,觀想成就時佛像會現身在眼前,這時才算達到了念佛叁昧的定力,這種方法稱爲「觀像念…
《禅定與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