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佛」。另一種是沒有實際的景像可以看,只是依照〈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在心中觀想阿彌陀佛的依報--極樂世界的景像,稱爲「觀想念佛」。

  我們修禅定的果報就是升天,因爲它能對治散亂心。只要修到稍爲有一點定力以後,再加上持戒、做好事,就可能升到欲界天。如果進入到根本定(初禅至四禅),那就會離五欲、去五蓋,沒有男、女情欲了。看你是進入初禅還是二禅、叁禅、四禅的根本定,來決定未來是生到色界天的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還是四禅天。

  因爲觀想觀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身體、語言、念頭都寂靜不動,所以這種業叫做不動業。以這不動業的成就,再加上一心發願往生西方,那就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過這只是定力的成就,並沒有修到智慧這部分。

  因此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以後再來修八正道、修叁十七道品,也就是修智慧門。〈阿彌陀經〉裏所說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就是修這些法門。等到花開見佛,悟到「無生法忍」,也就是空宗所說的「無自性」、「空性」,那個時候才算是解脫。

  所以中等根性是以修定爲主,特別是觀想念佛,依照 〈觀無量壽經〉來做十六種觀想。其它當然還得加上「發菩提心,慈心不殺、叁皈五戒…」等等這些衆善奉行。上等根性則是後面要講的實相念佛。初學的人還是要從持名念佛作起,等到有一點定力以後,再改變念佛的方法。

  2.一句佛號的力量

  我們講一句話會有一股力量。一句話活活把人氣死的也有,一句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也有。像密宗有一個黃財神,這黃財神都有一只老鼠。在顯教裏的這一只老鼠是鼓勵人家要向上、要精進、要努力的,不像密宗黃財神是給人求的、拜的,意義不同。

  有一個年青人自從父親死後,好吃懶做,把父親留下的遺産花的一乾二淨,只好伸手向叔父要錢。叔父慈悲侄兒,所以也就幫忙他。一次、兩次他還可以忍受。次數多了叔父不是不給,而是覺得這樣好吃懶做不是辦法。所以有一次就打算教訓侄兒,當他伸手要錢時,叔父就說:「一個人假如有所作爲,那怕是一只死老鼠都可以發財的。」

  外面剛好有一個落魄的年輕人聽到裏面有人教訓年輕人這句話,他心裏想:「有道理」。剛好庭院有了一只死老鼠,他就把它撿回去,洗一洗,毛拔掉,切成小片。煮熟了就裝起來,去賣給比較有錢的人家喂貓吃,得到幾文錢就去買一些冰糖,來泡一些糖水。

  糖水又賣了幾文錢,就買幾只小雞,小雞養一養變成母雞。母雞生蛋孵小雞,小雞愈來愈多,賣了不少錢。他再回去買羊,同樣的又是成群的羊。再去買牛,母牛既能生小牛,又能産牛奶來賺錢。他很勤勞,又繼續經營雜貨店,結果因爲勤勞、信用好,所以生意也很好。幹脆開起銀樓,買賣金銀器,賺了很多錢。

  他想到今天能夠成就這個事業,就是因爲某個人的一句話而來的:「假如有所作爲,那怕是一只死老鼠都可以發財的。」爲了感恩,他就用黃金打造一只老鼠,肚子裏面裝了一些珍珠、瑪瑙、珠寶,再拿去獻給當時講這句話的人,表示一句話能使他的事業有這麼高的成就。這個人看到他「汝子可教也!」就把女兒許配給他做太太。

  所以老鼠在顯教裏頭是要人家精進、勤勞,跟密宗黃財神那一只老鼠給人家求的方法不同。這個故事就是說一句話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會有一股力量。每天念佛也好,拜佛也好,誦「阿彌陀經」也好,這股力量會讓我們腦海的潛意識裏頭逐漸充滿了淨土。我們投胎轉世時,就是依照腦海裏頭最強的那一股力量做標准,去六道投胎轉世。所以一輩子念佛、拜佛,這些力量強大,死了自然可以往生淨土。

  5-3 觀想念佛

  一般在家人比較喜歡念佛,念佛也要達到念佛叁昧才算有成就。淨土宗祖師原本是以修禅定的方式來念佛,像初祖慧遠大師就是提倡觀想念佛,在心裏念佛、憶佛、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而不是晚期的持名念佛。淨土叁經之一的《觀無量壽經》更是全部都在講觀想、觀照,不是講持名,所以身爲出家人更是非修定不可。

  1.修習的條件

  觀想念佛必須對五欲、五蓋去除完畢,才能專心一意的修。所以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

  .密護于根門--時時保護六根,不讓它過度貪戀、追逐外面的環境。

  .飲食知節量--吃飯時知道自己的食量,不起貪欲、不起瞋恨。

  .勤修寤瑜伽--睡覺時作「光明」想。

  .依正知而住--修禅定以後慢慢會具有這樣的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隨時隨地保持高度的警覺性,能夠觀察自己的心裏有什麼貪欲、瞋恨的心念?當外境要現起時,你馬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內心這些貪、瞋的念頭,然後從心裏控製它,不讓這些煩惱現起。這種「警覺」到內心已離開所緣境的心理功能就是「正知」。依佛法的名相來講,這種警覺、判斷的功能稱爲「作意」。心能夠住在所緣境,才能稱爲「正念」。

  心裏起的任何心念、說過的任何話、做過的任何事都會成爲記憶力。記憶力就是行爲的痕迹。每個人的第八意識都有這種記憶的功能和作意的功能,能夠判斷那些事該看不該看、該講不該講、該做不該做、該聽不該聽?所以對于是、非、善、惡、正、邪、難、易,當下就能清楚明白,並且控製自己的心念。

  我們聽過佛法以後要「如理思惟」(依照佛法的義理來思考),遇到境界時,當下要看清楚那是什麼人,什麼事,好或不好?要馬上回光反照自己的內心。當外境的吸引力很強時,一般沒有禅定的人心很散亂,內心就會跟著境界走。修禅定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慢慢養成敏銳的反應,警覺自己該不該看、該不該聽、該不該吃、該不該做、可不可以去?

  在生活裏頭有這樣的警覺性,修禅定就能達到第五住(調順)的階段。在禅宗來說是「明心」的階段,也就是對自己的起心動念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日常生活中能夠把握得住,不讓貪欲、瞋恨隨意發展。否則可愛、好奇的境界一現起,內心就會投注下去,忘了身在何處?

  2.觀想的對象

  觀想念佛的影像是想象出來的。修「觀想念佛」要先選定一個固定的對象作爲所緣境。你可以根據平常看過的佛相,認爲哪一尊是你見過最喜歡的,先把它仔細觀看、審視非常清楚之後,再閉起眼睛,在內心仿真想象出這個佛相的樣子,這個影像就是我們的所緣境。

  所緣境因爲是心裏想象出來的,是從心裏現出那個影子,所以名詞上也叫做影像。這種影像有些是具體的,像不淨觀的影像是肉體的,念佛的影像是佛像,數息觀的影像是鼻子、丹田、氣息,及觀像念佛的所緣境,這些都有具體的影像。

  在選擇所緣境時,你要認定是釋迦佛還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你要肯定究竟是那一尊?不能在修定的過程中換來換去,一下子觀彌陀、一下子觀釋迦佛、一下子觀觀音菩薩。這是不可以的。不能談交情,不能談跟誰有緣。觀站立的就是站相,觀在座位上的就是坐相。你要從一開始就決定好。

  其次,你觀想的佛像原本是雕塑的、紙畫的,但是當你想象到腦海裏頭時,要當成是真的,是會講話的、會放光的、會爲你灌頂的。當你觀想成就時,佛像自然會爲你開示佛法、會爲你放光、灌頂的,所以要把他當成是真的。修禅定時,因果要一致。你的因是觀什麼佛像,果就會現出什麼佛像。從開始到成就,一定是觀同一尊。

  3.觀想的步驟

  開始觀想的時候可以只有觀局部,例如先觀眼睛的部分。若要一下子就觀想全身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觀無量壽經》第一觀要作「日想觀」。這是我個人的淺見:太陽圓圓的,佛的臉也是圓圓的,所謂「佛面猶如淨滿月」,因此習慣「日想觀」以後再觀整個臉相,就比較容易一點,比較有基礎。第一階段必須看環境的好、壞而決定修習時間的長短。要能修到心中的所緣境看得很清楚、很穩定,才算成就。

  當你在想象佛相的時候,眼睛可以半閉,也可以全閉。只要能想象出一個具體實物的影像,這時眼睛就可以微微的張開一點點,這樣可能會想象得比較清楚。各人的習慣性不同,有的是把眼睛全部閉起來,能夠想象到這個影像;有的是微微的張開一點點比較容易想出影像。也可以事先加以揣摩,看你適合眼睛全閉,還是微閉、張開一點點的去觀想、仿真、想象比較好。

  第一關最困難,你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學習第一步驟。這在我們外面的工作環境裏頭實在很難。大師慈悲設立禅堂,有機會進入禅堂來,就要好好做這樣的功夫。你如果能夠把整個輪廓觀想起來,那當然很好。若沒有,就算只能觀想到局部的鼻子、耳朵、或眼睛,只要你能夠想象出一個部分,就扣住這個影像,把它釘住不放。

  初學者最初觀想太陽時,內心的影像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忽然又消失,然後再想盡辦法把它想起來。所以第一個關卡是最難的,但要有信心、耐心、恒心的去修。當然外在的環境必須是離五欲、去五蓋。除此外,信心和勤勞是修禅定必備的條件。

  第一關卡在佛書裏頭形容說好象劈竹子一樣,竹子一節一節的,只要劈開第一節後面就好劈了。修念佛的若能把一個局部觀想得很穩定,那麼以後就容易了。慧遠大師能修到閉起眼睛時內心的佛像很明顯,張開眼睛以後內心的佛像還是很明顯。

  所以最要緊的就是不要求速成,愈快愈糟糕。快快修,慢慢到;慢慢修,快快到。你愈快,心裏就愈急。心裏一急,呼吸的氣也跟著急促。氣急、心急,影像就會搖晃、就會模糊。所以要放下,慢慢的、很安詳的隨因緣而修,功夫到家了自然成就,不能操之過急。

  你心裏一急,影像一定散亂、不清楚的,所以要慢慢來。如果是觀一個局部,能夠觀想成就時你就要感到很歡喜。第一個階段成就以後,往後其它部分,包括整個身體,就能夠一一完成。之後再觀一些「水觀」、「琉璃觀」做爲修定的基礎,然後再觀「正報」、「依…

《禅定與智慧 5 其它禅定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