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智慧 4 禅定的次第-九住心

  4-1修禅定與參禅的不同

  中國佛教的禅宗不管是禅堂的設備、每天作息時段的安排、或者運作方式都有其獨到之處,但是它的修持方法(參禅)與佛陀所教的修習禅定的方法,在層次上是不太一樣的。佛陀所教的是按部就班修入禅定的方法;中國佛教的禅宗則是要當下就認識本來面目,當下就能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禅宗所教的參禅方法比較高超。

  禅宗要求不管是初學或老參,都是同一個目標: 就是「當下」。對初學者來說,當下就要知道本來的面目就在「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時候,實在不容易,嚴格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要修到入定,修到能夠「不思善、不思惡」,也是有次第的。

  佛陀的意思則是要我們修行時,必須同時「持戒、修定、觀慧」,叁者相輔相成,原則上以持戒爲先。能夠不侵犯別人,心裏頭就不會有後悔、慚愧、內疚、懊惱、熱惱的心情,所以就容易入定。這就是爲什麼修禅定要先持戒的原因。相反的,如果用心的修持禅定,也會使我們的心裏頭不會激動,不容易沖動,所以行爲上自然如法,合乎戒律。

  而且有了定力就能克製內心的煩惱,所以行爲上可以很清淨。言行舉止有了定力以後,起心動念時心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是善或惡,是清淨或雜染,更可以對煩惱防微杜漸。所以今天先讓大家明白「九住心」,以免以後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參禅還是在修定,也不明白自己修禅定的進度。

  4-2禅定的種類

  1.世間禅

  一般來說,禅定的修持是屬于修福報的部份,因爲禅定修到最後如果沒有修四念處,沒有配合著叁法印的思考,一般人修禅定也許可以讓定力更深,但所入的定不能稱爲正定。這種禅定叫做「世間禅」,它的好處如下:

  (1) 可以生天--未入根本定(指初禅)的人可以生到欲界天。入根本定以後,要看定力的深淺來決定生到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或四禅天。這都是享受福報的部分,屬于福德門。

  (2) 可修神通--入第四禅的根本定以後可以修神通。但如果不配合叁法印、四念處、觀照般若…等的正念來修,那麼所修的禅定也都是屬于福德門。

  2.出世間禅

  如果配合「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修禅定,則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快速的入定;二方面因爲平時觀「無常」,所以容易去除五欲。五欲就是我們身體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對外界(色、聲、香、味、觸)的種種貪戀、染著,也就是俗稱的「財、色、名、食、睡」。如果先以「無常觀」做爲所緣,看淡世間而無所求,心情自然能夠平靜下來,自然容易入定。進一步再配合「無我觀」來修,對五欲(包括男女之間的情欲)就更容易降伏、克製了。

  以這種正念入定以後,平時的行爲差不多都很清淨,能夠持戒不犯,煩惱也幾乎不再現起,能夠把習氣逐漸消除。這樣的入定才是屬于「正定」。得到正定以後,再不斷的運用觀照的智慧。「止」與「觀」就是在靜「止」的禅定之中「觀」緣起、觀涅槃寂靜、觀法空性,再一次的入定以後就稱爲「證果」。

  所以八正道的第一個「正見」,就是依照「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道理來觀察世間,知道它有生滅的現象(又名「有爲法」)。了解世間現象的無常性、無我性以後,更深一層的發現世間的一切現象(萬法)總是不斷地生生滅滅、虛妄不實,因而體悟出世間相的本質(法性)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以這種智慧來得到正定,即屬于「觀慧門」。

  從開始修禅定到入定爲止,這是屬于「修止」、「修定」。依定力來觀察緣起法,則是屬于「修慧」、「修觀」。兩個相互配合,內心裏時常保任「無常、無我」的思想,修定的時候心就容易安靜下來。以慧來幫助修定,以定來引發「涅槃寂靜」這種空寂性的無漏智慧。這樣相輔相成,就叫作「定慧等持」、「止觀雙修」。

  佛陀告訴我們持戒、修定、觀慧。修定時如果追求世間的欲望(想要修神通、或者想要生天)都是屬于福報門;若與「叁法印、四念處、般若智慧」相應就成爲智慧門。大家要明白:修禅定與修福報是有差別的。

  4-3修禅定的下手處---所緣境

  我們修禅定必須要有「所緣境」。所謂「所緣境」就是在心裏仿真、想象一樣東西,然後用心釘住這個影像,不讓它晃動、消失,這個影像就叫作「所緣境」。

  所緣境當中,對治散亂心最有力量的就是「數息觀」;「不淨觀」則對治五欲、情欲最有力。佛陀稱這兩種法門爲兩種不死的甘露藥,或者「兩種甘露門」。大家以後修定要選擇所緣境時,要看你自己那一方面的煩惱比較強,就用那一方面的所緣境去對治、降伏煩惱。

  修禅定的所緣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要能降伏煩惱

  比如說覺得自己的男女情欲比較不容易降伏、妄念比較多的,佛陀就教我們修「不淨觀」。觀想一個屍體死了以後開始腫脹、腐爛、生蟲、流出血水,或是想象一根骨頭的模樣。依你所看過的,不論是圖片或是動物的骨頭,你就在腦海裏頭仿真想象那一節骨頭,或者不淨觀的那個屍體。想象以後扣住它、釘住它,不再想其它念頭,這就是我們修不淨觀的所緣境。

  修「慈悲觀」時,先在你的心裏仿真想象自己母親的臉相,不使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把這個影像想得很清晰,然後觀想給她歡喜,她有病痛時要給她醫療。用這種觀想力量來加持,使她病痛消除,爲她拔苦與樂。你心中仿真想象的這種母親的影像,就是修慈悲觀的所緣境。

  如果你要減輕罪障,可以觀想阿彌陀佛。把你曾經看過的(不管是雕塑的、或是繪畫的)彌陀佛像仿真想象出來。然後扣住它,一直到影像清晰明顯爲止,那麼這尊佛像就是所緣境。

  2.要能契入真理

  不管是緣起觀、我空觀、或者法空觀,這些都是順入佛法的正理。

  若要以「觀察空性」來作所緣境,必須先得到正見,也就是說先對「聞所成慧」這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叫做勝解)。然後從義理來分析緣起、法空性,而得到了「空」的概念。對這個概念來加以觀察、思考,緊扣不放,那麼這個「空」就是所緣境。

  對宇宙一切萬法的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現象能夠有殊勝的理解,肯定一切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它的實際是涅槃寂靜的,勉強可說是聞所成慧的成就,這就是得到了正見。一旦觀想成就,也就差不多要證悟真如實相的涅槃寂靜性,這對一般初學者來說是比較不容易的。

  總之,要告訴大家「照顧所緣,提起正念」。「所緣」就是所緣境;「提起正念」就是一心一意在所緣境上,這時候的心念叫做「正念」。就像用一條繩子把東西綁在一根樁上一樣,用所緣境把心綁住,讓心不再飛馳出去、散亂掉了。一旦離開所緣境,想東想西,過了一陣子知道自己心不在焉、心散亂了、心飛出去了,這時「警覺」到自己在修禅定,重新把心拉回所緣境上,這種心理功能就稱爲「正知」。

  大家要修禅定,首先要清楚認識這些名相的意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修行人(不論在家或出家)如果沒有好好利用「正知」這種高度的警覺性的話,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可以修到入定的。對于「解脫生死」,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4-4修禅定的階位

  生活要依正知而住,安住在正知裏頭。正知就是對每個起心動念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這個念頭是善、是惡;是是、是非;是清淨、是雜染。當下明白了自己的心念,行爲上就能克製自己該做或不該做、該說或不該說。因此要特別跟大家強調正知的重要。

  1.入以前的階位--九住心

  我們平時心思這麼散亂,是因爲眼、耳、鼻、舌、身、意與第七意識的內含「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相應,因此六根一直向外追求,心才開始散亂起來,一直向外貪求所看到的、嗅到的、聽到的、嘗到的。

  一接觸到外境,內心立刻生起一種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馬上生起「能不能再給我一點」的念頭?所以就有貪欲;得不到所需要的,就開始瞋恨。在日常生活裏頭,六根受第七意識的影響而貪求外界,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日日追求成了習慣,因此內心動不動就現起妄念。要能夠降伏這種妄念,最根本、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我空觀」--透過「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第七意識。

  但是在理性上的空性智慧還未成就前,不得已只好先從現象界、事相上來用功。也就是先用種種方法來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這種持戒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少看、少聽、少講、少做,煩惱自然就少。有空就盤起腿、閉起眼睛來,把心意集中在所緣境上,少起分別,少生煩惱,這樣子禅定才容易修習成就。

  (1)內住

  現在要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以什麼做爲所緣境?選定以後開始修行,攝心守意,定住在所緣境上。這是修定的第一步,稱爲「內住」。

  我們的心過去都是向外攀緣,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聽得忘記任何事情,一心沈迷在某一件事裏頭。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馳,就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應該要「安心」,要把心收回來,這叫做「收心」。

  將心定在所緣境上,讓念頭扣住所緣境這一點,在這個點上開始修習正念,這就是「內住」。「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個位置的意思。過去心都是向外,現在把心向內,鎖定內心的所緣境,這是修定的第一個階段。

  (2)續住

  修禅定的心路曆程很像搬家以後調適內心的過程。過去的生活環境習以爲常,現在突然搬到新的環境去,面對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裏自然會常常想念過去的種種。其實…

《禅定與智慧 4 禅定的次第-九住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