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與智慧 4 禅定的次第-九住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以前的環境不一定會比現在好,但是因爲六根與第七識相應,覺得那是你的老家,總是比較適應,換到別的地方就覺得不自在了。

  同樣的,我們過去已習慣放縱自己的心去向外貪求,現在要把心向內安住時,就會發現念頭紛飛。一下子想到廚櫃裏面好吃的東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種種念頭不斷浮現出來。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關心的,就會一直想下去。想了一陣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麼會想這些呢?」勉強再把心拉回來。

  沒有多久內心的習氣又開始作祟,所以念頭又跟著散亂起來。這是因爲第八意識裏的東西那麼多,順應第七意識的我執力量又那麼強,沒法說靜就靜。接著又發現心念跑掉了,勉強自己再扣住所緣。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亂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繼續想盡辦法使心停留在所緣境上。這種陸陸續續的使心安住的過程,就稱爲「續住」。

  (3)安住

  搬家了,卻又時常想回到過去的地方。人生的因緣很複雜,有時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諸多因緣的牽絆,心裏縱然再怎麼想念,總是無法成行。慢慢的,終于對現前的環境適應下來了,想念的次數減少了,周圍的人事漸漸熟悉了,談話的對象也多了。逐漸覺得這裏也是你的家,比較少再思念過去的環境和人事了。內心逐漸適應這樣的環境,即稱爲「安住」。

  沒有修禅定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股票稍微一起落,整個心都要跳出來。現在看破了這個世間的虛假不實,慢慢的適應在這樣的修道環境裏頭。對于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礙禅定的五蓋(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注1)惡作(注2)、疑)等能夠逐漸降伏,心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即稱爲「安住」。

  (4)近住

  慢慢的,心意常在所緣境上,頂多是在所緣境的附近打轉。比起第叁階段的「安住」(常常想家、想股票、想外面所喜愛的)更加進一步,心念不會再向外馳散。頂多念頭起來以後,大概很快就可以把它拉回來,甚至同步進行--心思一方面在所緣境上,另一方面還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離所緣境不遠,所以稱爲「近住」。修行禅定時,內住、續住、安住、近住這四個步驟就是讓我們從「攝心守意」開始,一直到整個心意時時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緣境上的四個階段。

  (5)調順

  從第五階段開始,就能做到原始佛教所說的四正勤(注3)。四正勤的內容包括:

  (a)已生善令增長--心裏所起的善念或已經做的善行,持續的令它增長,加強它的功效。

  (b)未生善令生起--應該有這樣的發心、這樣的善念,但老是不發,所以要使它生起來。

  (c)已生惡令斷除--已生的惡業要立即斬斷,不能讓它繼續生長、膨脹。

  (d)未生惡令不起--未生的惡業不能讓它發展起來。惡的念頭一動就不能任它滋生下去,要立刻消滅它。

  四正勤的修行方法要能真正派上用場,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斷除我們煩惱習氣的,就是在第五調順的這個階段。過去看到外界色、聲、香、味、觸這些無法抗拒的誘惑力,例如異性…等等可愛的境界,立刻就強烈地生起想要占有的念頭,這是內心貪、瞋、癡的展現。這些誘惑境界的現前很容易讓我們心動,讓我們的第六意識一直起分別,妄念紛飛,進一步采取手段去追取。

  而現在禅定修到了第四住、第五住的階段,發覺心理已經有一些變化。比起以前來,脾氣比較不沖動、不激動,感覺很安詳、很甯靜。生理方面也有一些改善,覺得安住在所緣境時身心比較能放松。這時已經嘗到修禅定時那一份微妙的快樂,能夠體會外面種種的五欲、六塵雖然偶爾也能給人快樂,但畢竟是一種相對的快樂。境界過去以後快樂就消失了,而且還會樂極生悲。快樂、興奮到最後,就是累得要死。不像禅定那樣從內心生起安祥、寂靜的快樂,再怎麼樣也不會有副作用。

  深深體會到禅定的功德是那麼的好,那麼的微妙,所以甯可放棄外面的誘惑--色、聲、香、味、觸、男女相、貪、瞋、癡等,願意回歸到自己內心所扣住的所緣境。所以外境的強烈誘惑力一旦現起,就可以用對禅定快樂的向往來克服五欲,不再妄求。能夠「調」禦自己的身心,使它隨「順」所緣境,所以稱爲調順。

  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之中,慢慢會有這種進步的體驗,知道修禅定能使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心念所在。所以這個階段的心念比起以前來,還要敏銳、清晰、明顯,這就是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當中的「明心」階段。「明心」就是心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顯顯的。念頭究竟是清淨抑或雜染,馬上能作分別!

  (6)寂靜

  前面第五調順是指內心能夠調伏外境的誘惑力,順入所緣境。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靜的階段,這時已經開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緣境。所以不相應的雜念、妄念一現起,當然能夠明白的分別,並且清晰地斬斷它。因此這個階段專門在分別內心的起心動念究竟是好是壞、是清淨是雜染、是正是邪?

  大家要注意的是,叁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是形容聖者進入禅定以後,斷除煩惱時所體證的涅槃境界。這裏的寂靜則是指還沒進入禅定之前,只要我們內心第八意識的這些過去種子一冒出來,就能夠立刻發現。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長,未生的惡令不起,已生的惡能當下斬斷它。

  (7)最極寂靜

  第六「寂靜」是念頭一起時,內心還在仿真兩可的階段,還在分別它究竟是不是雜染的、是否合心意的?還在戲論「要或不要」?無法用智慧來當下斬斷這些妄念。到了第七「最極寂靜」的階段,警覺性更高,念頭一動時,馬上能夠停止、降伏妄念,不讓它繼續的醞釀下去。修到這個階段時,心念幾乎都在所緣境上。

  (8)專注一趣

  「趣」是指「定點」,意即心念完全專注在一個定點(所緣境)上。

  (9)等持

  一般沒有修禅定的人心裏頭會有一些上下起伏。碰到喜愛的就一直想,心思不斷地「上揚」;累了就迷迷糊糊,沒有智慧,一直要打瞌睡,「昏沈」下去,所以說內心「不平等」。

  而修習禅定到第九住這個階段,能使心念保持平靜、平等的狀態,既沒有微細的上揚、掉舉、亂紛紛,也沒有微細的昏沈、黯昧,所以是一個平等的狀態。能夠照這樣持續下去,即稱爲「等持」。

  2.入定以後的階位

  (1)未到地定

  平常我們欲望、貪求心太強,常常弄得身體好象頭重腳輕,整個腦筋昏昏沈沈。到了即將入定之前,整個身心會起很大的變化,覺得身體走起來輕飄飄的,心裏覺得輕松自在,甚至有了一種沖動的感覺。這種沖動是往頭頂上沖的,過後會有一種身、心輕安的感覺(注4)。這種輕安的感受是發生在即將入定,但尚未達到的階段,所以叫做「未到地定」或「近分定」。再繼續修下去就可以進入根本定(注5),也就是初禅。

  (2)初禅與中間定

  初禅的根本定仍然有一些粗、細的念頭。由于內心對這些念頭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所以必須再進修。修到將要進入第二根本定(二禅)的時候,粗的念頭不再現起,但細的念頭還有。這時雖然一心一意在所緣境上,但是偶而仍然會現起自己覺得可愛或瞋恨的念頭。這些「有粗、有細」的思惟分別,是位于初禅與二禅中間,所以稱爲「中間定」。

  (3)二禅至四禅

  進入二禅根本定後,細的分別也不起了。所以初禅稱爲「有尋有伺叁摩地」,中間禅稱爲「無尋有伺叁摩地」,二禅爲「無尋無伺叁摩地」。「叁摩地」就是梵語「正定」的意思。繼續進修到叁禅、四禅,以第四禅的定力再來觀「十遍處」(觀想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光明等任何一種能遍滿宇宙),修練成熟以後就可以得到神通。如果以這種定力來觀緣起法,就可以證悟而得到解脫。

  今天爲大家介紹入定以前的修習次第「九住心」,方法上可隨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所緣境。剛才談到不淨觀和數息觀是佛陀所開示的二種甘露門,事實上數息觀是所有禅定方法中最基礎的,而且是最得力的。就是要做「不淨觀」來觀屍體,也要想象得起來。心裏頭妄念紛紛,那幾乎是所有禅定都修不起來的。大家繼續用功!

  批注:

  (注1)掉舉--心思散亂,東想西想。

  (注2)惡作--後悔曾經作過的事,不論是好事或壞事。

  (注3)原始佛教把追求智慧而進入涅槃境界爲止,其中必需修行的階位分成叁十七項,稱爲叁十七道品,四正勤即是其中一項。叁十七道品的內容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

  (注4)輕安--身心輕利安適,對所緣之境優遊自適之精神作用。

  (注5)根本定--指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色界定及無色界的四種定。

  

  

《禅定與智慧 4 禅定的次第-九住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