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同样的,我们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3)安住
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内心逐渐适应这样的环境,即称为「安住」。
没有修禅定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股票稍微一起落,整个心都要跳出来。现在看破了这个世间的虚假不实,慢慢的适应在这样的修道环境里头。对于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碍禅定的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注1)恶作(注2)、疑)等能够逐渐降伏,心能安住在所缘境上,即称为「安住」。
(4)近住
慢慢的,心意常在所缘境上,顶多是在所缘境的附近打转。比起第三阶段的「安住」(常常想家、想股票、想外面所喜爱的)更加进一步,心念不会再向外驰散。顶多念头起来以后,大概很快就可以把它拉回来,甚至同步进行--心思一方面在所缘境上,另一方面还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离所缘境不远,所以称为「近住」。修行禅定时,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这四个步骤就是让我们从「摄心守意」开始,一直到整个心意时时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缘境上的四个阶段。
(5)调顺
从第五阶段开始,就能做到原始佛教所说的四正勤(注3)。四正勤的内容包括:
(a)已生善令增长--心里所起的善念或已经做的善行,持续的令它增长,加强它的功效。
(b)未生善令生起--应该有这样的发心、这样的善念,但老是不发,所以要使它生起来。
(c)已生恶令断除--已生的恶业要立即斩断,不能让它继续生长、膨胀。
(d)未生恶令不起--未生的恶业不能让它发展起来。恶的念头一动就不能任它滋生下去,要立刻消灭它。
四正勤的修行方法要能真正派上用场,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断除我们烦恼习气的,就是在第五调顺的这个阶段。过去看到外界色、声、香、味、触这些无法抗拒的诱惑力,例如异性…等等可爱的境界,立刻就强烈地生起想要占有的念头,这是内心贪、瞋、痴的展现。这些诱惑境界的现前很容易让我们心动,让我们的第六意识一直起分别,妄念纷飞,进一步采取手段去追取。
而现在禅定修到了第四住、第五住的阶段,发觉心理已经有一些变化。比起以前来,脾气比较不冲动、不激动,感觉很安详、很宁静。生理方面也有一些改善,觉得安住在所缘境时身心比较能放松。这时已经尝到修禅定时那一份微妙的快乐,能够体会外面种种的五欲、六尘虽然偶尔也能给人快乐,但毕竟是一种相对的快乐。境界过去以后快乐就消失了,而且还会乐极生悲。快乐、兴奋到最后,就是累得要死。不像禅定那样从内心生起安祥、寂静的快乐,再怎么样也不会有副作用。
深深体会到禅定的功德是那么的好,那么的微妙,所以宁可放弃外面的诱惑--色、声、香、味、触、男女相、贪、瞋、痴等,愿意回归到自己内心所扣住的所缘境。所以外境的强烈诱惑力一旦现起,就可以用对禅定快乐的向往来克服五欲,不再妄求。能够「调」御自己的身心,使它随「顺」所缘境,所以称为调顺。
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之中,慢慢会有这种进步的体验,知道修禅定能使自己更加清楚自己的心念所在。所以这个阶段的心念比起以前来,还要敏锐、清晰、明显,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当中的「明心」阶段。「明心」就是心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显显的。念头究竟是清净抑或杂染,马上能作分别!
(6)寂静
前面第五调顺是指内心能够调伏外境的诱惑力,顺入所缘境。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静的阶段,这时已经开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缘境。所以不相应的杂念、妄念一现起,当然能够明白的分别,并且清晰地斩断它。因此这个阶段专门在分别内心的起心动念究竟是好是坏、是清净是杂染、是正是邪?
大家要注意的是,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是形容圣者进入禅定以后,断除烦恼时所体证的涅槃境界。这里的寂静则是指还没进入禅定之前,只要我们内心第八意识的这些过去种子一冒出来,就能够立刻发现。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长,未生的恶令不起,已生的恶能当下斩断它。
(7)最极寂静
第六「寂静」是念头一起时,内心还在仿真两可的阶段,还在分别它究竟是不是杂染的、是否合心意的?还在戏论「要或不要」?无法用智慧来当下斩断这些妄念。到了第七「最极寂静」的阶段,警觉性更高,念头一动时,马上能够停止、降伏妄念,不让它继续的酝酿下去。修到这个阶段时,心念几乎都在所缘境上。
(8)专注一趣
「趣」是指「定点」,意即心念完全专注在一个定点(所缘境)上。
(9)等持
一般没有修禅定的人心里头会有一些上下起伏。碰到喜爱的就一直想,心思不断地「上扬」;累了就迷迷糊糊,没有智慧,一直要打瞌睡,「昏沉」下去,所以说内心「不平等」。
而修习禅定到第九住这个阶段,能使心念保持平静、平等的状态,既没有微细的上扬、掉举、乱纷纷,也没有微细的昏沉、黯昧,所以是一个平等的状态。能够照这样持续下去,即称为「等持」。
2.入定以后的阶位
(1)未到地定
平常我们欲望、贪求心太强,常常弄得身体好象头重脚轻,整个脑筋昏昏沉沉。到了即将入定之前,整个身心会起很大的变化,觉得身体走起来轻飘飘的,心里觉得轻松自在,甚至有了一种冲动的感觉。这种冲动是往头顶上冲的,过后会有一种身、心轻安的感觉(注4)。这种轻安的感受是发生在即将入定,但尚未达到的阶段,所以叫做「未到地定」或「近分定」。再继续修下去就可以进入根本定(注5),也就是初禅。
(2)初禅与中间定
初禅的根本定仍然有一些粗、细的念头。由于内心对这些念头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所以必须再进修。修到将要进入第二根本定(二禅)的时候,粗的念头不再现起,但细的念头还有。这时虽然一心一意在所缘境上,但是偶而仍然会现起自己觉得可爱或瞋恨的念头。这些「有粗、有细」的思惟分别,是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所以称为「中间定」。
(3)二禅至四禅
进入二禅根本定后,细的分别也不起了。所以初禅称为「有寻有伺三摩地」,中间禅称为「无寻有伺三摩地」,二禅为「无寻无伺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梵语「正定」的意思。继续进修到三禅、四禅,以第四禅的定力再来观「十遍处」(观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光明等任何一种能遍满宇宙),修练成熟以后就可以得到神通。如果以这种定力来观缘起法,就可以证悟而得到解脱。
今天为大家介绍入定以前的修习次第「九住心」,方法上可随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所缘境。刚才谈到不净观和数息观是佛陀所开示的二种甘露门,事实上数息观是所有禅定方法中最基础的,而且是最得力的。就是要做「不净观」来观尸体,也要想象得起来。心里头妄念纷纷,那几乎是所有禅定都修不起来的。大家继续用功!
批注:
(注1)掉举--心思散乱,东想西想。
(注2)恶作--后悔曾经作过的事,不论是好事或坏事。
(注3)原始佛教把追求智慧而进入涅槃境界为止,其中必需修行的阶位分成三十七项,称为三十七道品,四正勤即是其中一项。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注4)轻安--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
(注5)根本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色界定及无色界的四种定。
《禅定与智慧 4 禅定的次第-九住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