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12

  ..續本文上一頁爲法,與有爲法對立的,顯示出有一個無爲法,所以它這個排列的次序不能顛倒,從排列的次序,你也曉得一一切法怎麼生起的。

  第四卷

  我們雖然把百法次第給諸位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後我們曉得從次第當中也就說明了諸法的生起,它的因緣、程序,就在次第裏面,可以能夠看得出來。今天接著往下面講,我現在再用最簡單的方法,把它歸納一下如是次第:

  第一個心法與心所法。它兩個是勝劣一對,因爲可以說它都是屬于心法,心法是心所法之體,心所是心法之用,所以它裏面有心法殊勝,心法勝,心所法劣,這兩個是一對;如果將這一對與色法來看,心法、心所法是能生色法,是能,色法是心心所所生之法,這就變成能所一對,心王跟心所是勝劣一對,這個是屬于能所一對。這個叁法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我們說它做實有,真有,這個實有只是我們凡夫感官裏面的實有,這也是不得已而說的,爲什麼呢?這是個比較說法,因爲比起這個心不相應行法,那就是假有,所以前面這一個叁法,對不相應行法來說呢?它也是一對,前面是實有,後面這個是假有,那麼這個叫假實一對,這個四法合起來那就是上面所說的,這是屬于有爲,有爲與無爲兩個又是一對,前面四類是有爲法,後面一類是無爲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出一共有四對,次第排列得非常清楚。

  今天我們繼續要研究的是心法,這個裏面有個括號,括號裏頭有個一,“心法八者,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亦名心王,能造萬法,如國王統治百姓,威力自在,故論說爲一切法中之最勝者也。”

  下面這個表,就是簡單介紹這個八種心法,心法的定義,前面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個表裏頭列的很簡單。眼識是“依衆根了初色塵之作用”,前面五根,這個相很明顯,了別外境五塵的作用,第六意識是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第七末那,此譯名意,譯是翻譯,末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意,也叫作意根,因爲第六意識是依它而起的,第八阿賴耶,此譯名藏,能藏一切種子,亦名本識,下面括號是“一切最勝”,這八識是唯識裏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唯識學裏頭精華的一部份,換一句話說也是最難懂的一部份,如果這個地方搞清楚了,可以說心所法以下的都很容易,都不難懂,只要把它的作用,把它的境界搞清楚了,就行了,這個八識講解,既然是難,一切經論裏頭無非都是以很大的篇幅,來討論這個問題,在過去大專佛學講座,編的唯識簡介,也就是專門來討論這個問題,這個慈光講座一共有四張表,表都很簡單,我將這個表呢?就在表裏面,詳細的給它批注了,注了之後,這個表有一份在櫃臺這邊,同學們如果要,在這邊登記,這個我們在外面印是一塊錢一張,一共是六張,影印了之後,發給同學,你們一面聽,我這個筆記寫得很詳細,你仔細去看,能夠了解到一個大概,這個表專門講的是八識,我們今天講到八識,當然還要依這個表來講,八識裏面阿賴耶是個根本,所以它叫本識,前面七識,都是阿賴耶轉變的。那麼阿賴耶從那裏來的?這是個大問題,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不覺的狀態,我們叫它做阿賴耶,也就是大乘起信論裏面講的不覺,《大乘起信論》講的本覺就是真如本性,依本覺而有不覺,這個不覺就是阿賴耶。諸位要記住,不覺就是無明,覺就是明,你看《楞嚴》裏面常常把「覺明」兩個字合起來講,覺就明,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叫做阿賴耶,換句話說,這個覺心是不動的,真如本性是不動的,動就是迷,就是不覺,如果我們真正體會到這一個道理,我們在二六時中,用功夫就有了門道了,有門徑有道路,不但唯識修觀,你把握到要領了,禅宗的觀心,你也曉得門道了,運用在念佛上,你也曉得這句佛號,應當怎麼念法,這才叫真正的修行人。

  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心裏面才起一念,就是阿賴耶,就是無明,如何能夠保持著一切明了,是不起無明,這就是佛與大菩薩;佛菩薩與我們沒有二樣,就是它能夠不起無明,他六根在六塵境界裏他不動,怎麼樣才能不動呢?因爲他對于事實的真相,他了解得很透徹,他不像我們不知道,不曉得一切法是什麼回事情,你看看前面綱領上,給諸位介紹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無爲法雖然是真實的,無爲法沒有名字,言說、名字、心緣統統都沒有,無爲這個名相,這是依他起的假名,也不可以執著,所以心在境界是清淨的,清淨心在境界上用事,給諸位說是四智,不是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爲成所作智,第六識爲妙觀察智,第七識爲平等性智,第八識爲大圓鏡智,它怎麼會一樣呢?那麼我們要問,我們怎麼樣才能作到呢?實在說,《《金剛經》》說的最簡單,最扼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就是八個字,取相是造業,動呢?是起惑,我們講惑、業、苦叁障,它在境界裏頭心動了,這就迷惑,取著就造業,後來當來有果報,這是一定的,起惑、造業、受報,你不動那你就不迷,你的真如果性不會變成阿賴耶識,它不變;沒有取著,他不造業,他那裏有果報呢?就沒有果報了。所以這都是講的最高的原理、原則。

  現在我們不談這些,我們來研究唯識。我們既然曉得這個識是發源于真如本性,然後有八識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整個人生宇宙都是從八識變現出來的,在佛法裏面講,萬法唯識,華嚴裏面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也是講的阿賴耶識。何以曉得《華嚴》裏面講的這個心是阿賴耶識呢?因爲華嚴是唯識六經十一論之一,它是屬于唯識的,所以華嚴是屬于有宗,天臺是屬于空宗,法華是屬于空宗,華嚴屬于有宗,換句話說,宇宙人生都是從這個變現的。這些外教、宗教他們不了解,宇宙人生是上帝造的,所以再問,誰造上帝的呢?這答不出來了。認爲上帝是造物主,這是迷信,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的造物主就是阿賴耶,而阿賴耶就是自己的本人,禅宗裏面所參的所謂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阿賴耶,實際上阿賴耶是迷了的本人,真正不迷的本人就是真如本性,既然曉得自己與一切萬物都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那麼一切萬物跟自己的關系就明白了,這個關系是一體,非常之密切。

  但是我們現在迷了,不曉得是一體,這個事情麻煩,這就苦了,知道是一體,就好象我們身體一樣,各部門器官的功能,它互相配合起來,運用得很恰當,這個人身體健康長壽。如果各部門器官都獨立了,互相不合作了,你們想想這個生命大概很快就結束了,我們今天所遭的這個難,所遭的這個果報,就是不曉得宇宙人生是一體,人與人之間才有鬥爭,才有殘殺,不曉得是一體,諸佛菩薩知道是一體,所以他的心是平靜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面,心都是平靜的,爲什麼平靜呢?因爲是空寂的,心裏頭有東西,決定不會平靜,心裏什麼都沒有,我們其實說個平靜,都是多余的,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說平靜都是多余的,才真正能作得到。本來無一物就回到法性,就回到了真心理體,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東西一迷就全迷了,不會說是局部的,我對這部份不迷,對那一部份迷,沒有這個道理。一迷絕對全迷,但是在迷裏面有厚薄不一樣,總歸是迷就是了。譬如說貪財的人,他對錢財迷得特別重,對于其它的比較輕,但是不管他是重是輕,總而言之,都是迷,全迷;一悟也是全悟,不會說是局部悟了的,沒有這個道理。這些佛在《圓覺經》裏面講得很透徹,所謂是無有次第,亦無方便,這是講的頓悟、頓超。這一點我們要曉得。

  這心意識叁者是在內,在內比較不容易覺察得到,前五識表現在外的,容易覺察得到,心意識雖然在內,第六意識,比較上淺一點,我們也容易覺察得到,所以一般人認爲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推理的這個,認爲是心,我們中國人講這個是心,這是第六意識。至于末那心與阿賴耶心就不曉得了,所以凡人能夠知道的心,就是這個心,現在人不叫心,叫腦,認爲能夠分別、記憶、思惟的是腦的作用,智能愈高的人,腦愈發達,其實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不是在腦裏面呢?你們諸位想想在不在腦裏頭?如果要在腦裏面,阿難尊者要去找心應該能找得到。真的是腦裏面所想,這個問題很大,那腦是自己可以發識,如果自己可以發識,這就是真的了,這就不是妄的了,那就決定真實的了,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把這個腦的作用,譬如說現在用的計算機,它也能記憶,它也有我們腦同樣功能,作成機械人了,但是它的那些程序,是我們人把它輸入進去,它才起得了作用,如果沒有輪入這些程序它就不起作用,這是我們曉得的。

  那麼輸入程序的又是誰呢?機械人是我們人在它背後操縱它的,我們這個腦,誰在操縱我們呢?沒有人給我們輸入的時候,不起作用,諸位從這個比喻裏頭去推想,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機器,第六意識在那裏呢?就像無線電波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如果沒有本性了,前面我們剛剛讀過,從心法到不相應行法,那是有爲法,有爲法是依他起性,沒有真如本性;這些有爲法依誰而起呢?這個理有相當的深度,我們今天所見的依正莊嚴的色相,是心、心所的相分,我們有許多抽象的概念,是不相應行法的相分,爲什麼?因爲它太虛妄,徹底虛妄了,我們講四分只講心、心所,這抽象的概念,若有若無,譬你像“得”,你今天得到錢,發了財了,你好歡喜,“得”是什麼呢?好象又有我得到,你再一追求,得到相又了不可得,沒有!叁像「心」、「心所」真的有相,那麼我們現在所能接觸到外境的色相,包括自己的根身,根身器界在唯識裏叫本質相分,本質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所以阿賴耶的相分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物質世界,阿賴耶的見分,就是我們所謂的精神世界,阿賴耶多大呢?盡虛空遍法界,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所以真…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