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講解▪P13

  ..續本文上一頁如本性跟阿賴耶是一不是二。

  世間人所能體會的,乃至于小乘人它所能夠體會得到的,都是第六意識,所以佛在小乘經裏面很少講末那、阿賴耶,爲什麼呢?程度不夠。末那的特性是染汙,它相續相的功能特別的強,我們所謂是固執,它執著什麼呢?執著著一個我,這個「我」的範圍很大,不單單講人我,執著我們能夠思惟,想象的心是我的心,執著這個肉身是我身,這個是我執的根本;執著一切境界是實有,實有是有的,這叫法執,不知道凡所相皆是虛妄,不曉得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有這兩種堅固的我執,而在大乘佛法的修學,一開始,就要把這兩種執著打破,要把它除掉,這才能入大乘之門。

  所以百法論的宗旨,就是教我們破我、法二執,所以經裏面說一切法無我,用無我來破兩種堅固的我執,來破執著的。這個是煩惱、所知的病根,有我執起煩惱障,有法執起所知障,我們執著一切萬法真有這回事情,對一切萬法的真相不會明了的,迷了,見不到諸法實相,執著身心是我,就找不到自己了,把自己迷失掉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不曉得,迷了,所以破了我執,本來面目現前,真正找到我了,找到自己了,不是沒有我,你看在菩提涅槃裏面講叁德秘藏,講常樂我淨,真有我,不是沒有我,可是你迷了,找不到我了,你把你現前能夠思惟的心,這個肉身當作我,就迷失了,你把世界這一切法都認爲實在的,真有,你把環境所知也迷失了,于是乎對自己對環境境都産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講人生觀、宇宙觀,你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觀念錯誤了,你的想法怎麼會正?怎麼會接近真實呢?想法錯了,你的做法必定更錯了,你做錯了,再問一問,你怎麼能不受果報呢?所以這個苦報是免不了的,這個就是惑、業、苦,變出一個輪回的相來了。輪回從那裏來的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這個來懲罰惡人的,不是!佛菩薩才不管這些事,也不是閻羅王製造的,是自己製造的!起惑、造業、受報,自己作自己受,自作自受,就是這麼回事情。既然是你自作自受了,別人看穿了,佛菩薩把事情真相看穿了,他也沒法子救你,爲什麼呢?你自己製造的,如果製造的這個是真有,真有這個事情,別人可以來幫你忙,可以來救你,可以來阻止你;這個事情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譬如說你要作一個惡事,我可以攔阻你,你要受苦了,我也可以幫你忙、來救你,這個事情好比作夢,你在那裏作大夢、作惡夢,我有什麼方法幫你忙呢?我沒有法子幫你忙。六道輪回是惡夢,所以佛菩薩曉得這樁事情,沒有法子幫你忙,起惑、造業、受報,統統是你自己幹的,而且這個境界決定是虛妄的,猶如空花、猶如夢幻,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夢幻泡影有這個事,雖有這個事,不實在,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迷了以後,在六道輪回裏就是夢幻泡影,幾個人真正覺悟了這個真相呢?悟了這真相,修行才能上軌道,所以說是如理如法來修學,如理如法的修學,進展是很快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我們這一生當中,確實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來完成,根性大利的人,勇猛精進,轉八識成四智,這個一生也能夠作得到,念佛說是取理一心不亂,不是作不到的,我念佛念個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就好了,就可以了,帶業往生功夫成片,你也能作得到,沒有作不到的,真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作不到是你沒心,沒有什麼心呢?沒有自信心,所以你作不到,有心人呢?是有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他就作到,沒有自信心的人作不到,所以佛在大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入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之意,今天是母親節,你們要想孝順父母,第一個建立堅定的信心,信心裏面出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自己,成就度化衆生的事業,這個才叫真正孝順父母。

  所以大乘的入門,是破二執,你看百法一入門,就教我們體認一切法無我,整個的唯識,也就是說明一切法無我,百法可以說是整個唯識的提要,一入門先把這個大概的狀況作個簡介,你要說整個唯識的宗旨,就是一句話,就是五個字:一切法無我,這個表,等印好了之後,諸位拿到了,我再給諸位細講。爲什麼呢?因爲實實在在是非常重要的一樁大事情。此地先給諸位說明的,就是把八識先給諸位作簡單扼要的介紹,介紹這些名相的來由,前面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識是依根建立的名稱,爲什麼叫做眼識呢?依眼根建立的,爲什麼叫耳識呢?依耳根建立的。在唯識裏面講,它具有五個意思,第一個,就是這六種識它是依根的識,第二個是根發之識,也就是根它發的作用,這個我們要舉個例子來說,譬如燈,燈好比是根,燈放光了,燈它有發光的作用。可是諸位要曉得,燈要是真能發光,把電源切斷它應當也發光,那才是燈;點上油燈,那裏頭沒有油我點也能發亮,那才真正叫根發之識。不是的,你看看還是識借著根發出來的,所以你說依根、依靠它起作用的,可以,你說依靠著這個根發生出來的作用,也可以,這個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叁個意思,屬根之識,它屬于這個根的,爲什麼呢?因爲它起的這個作用,脫離不了這個範圍,我們還拿電器來作比喻,我們以電比做阿賴耶識,這是本識,燈上它放光,它起的作用是放光,在擴音器它發的作用,它能夠把我們的聲音擴大,叫遠處都能夠聽的清楚,本識是一個,都是電,在每一種器具上,依不一樣的器具,它發生的作用不相同,那我們六根就是六種電器,電源是一個,是阿賴耶,是一個,所以在眼,它就起見色的作用,在耳它就起聞聲的作用,所以我們從作用上說,它僅限于這一個範圍,我們叫他屬根之識,眼識它一定是屬于眼的範圍,它不能夠超過眼的範圍,譬如我們講這個燈光,它的光明,它是屬于燈的範圍,它絕對不會是屬于擴音器的範圍,不會屬于錄音機的範圍,它各有各的範圍,這就是屬根的意思。

  第四叫助根,幫助根起了作用,如果沒有識,雖有根不起作用,根要起作用,一定要得識的幫助,所以也可以叫它做助根之識,第五個意思,如根之識,如的意思說得更好了,如是什麼呢?如實在講,就是萬法歸一的意思,根與識不能分,根如其識,識如其根,眼識如眼根,所以五個意思裏頭,最後這個如根的意思最爲殊勝,正像法嚴經裏面佛所講的,十如是,天臺大師把這個十如是,用叁種的讀法,在這裏面悟出了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是說明什麼一樁事情呢?說明一真法界,所以你在華嚴裏面看的一真法界,法華裏頭百界千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切皆如,那不就是一真法界了。唯識雖然給你分別法相,你看到最高的境界,也是入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不叫佛法;所以如根這個如字,我們要重視它。前五識以意爲染淨依緣,前五識才能生,所以在這個圖裏面,畫得很清楚,實際上還應該有一條線,就更明顯了。爲什麼呢?每一個識與阿賴耶都有關系,再加一條線,就更明顯了,意思就更清楚了。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有密切的關系,是一體,所以諸位將來看這個圖,這前五識與第六意識有關系,與末那有關系,與末那爲染淨依,與阿賴耶爲根本依,所以再劃一條線,意思就更清楚了,更明顯了,不劃呢?你要是會看也能體會到這個意思,爲什麼?因爲末那與阿賴耶當中有一條線,它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唯識裏講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你們仔細看這個緣,你能夠看得出來,那個緣有多少,多少都是在境界上,是在境上,外境上,裏面統統具足,這前五識必定與意識、末那、阿賴耶同時起作用,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五俱起意識,五俱起就是五種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要起來的話,一定有這個五種意識跟它同時起來,少一個都不行,這個五俱起意識前面叁個都是阿賴耶的叁細相,就是業相、轉相、境界相,第四就是末那,第五就是意識,眼耳鼻舌身要是起作用,必定與這五個有關連,少一個也不會起作用。

  第五卷

  上一次給諸位介紹了前六識是依根立名的,建立這個名稱,具足五個意思就是依根、發根、屬根、助根、如根,這一段跟諸位介紹過了,就是前六識它的來源,今天我們們接著再看第二末那識,末那是第七識,末那兩個字是梵語,翻成中國就叫作意,因爲與第六意識名字相重複,所以要是把它翻出來,變成第六意識是意識,第七識也是意識,爲了簡別,就是區分明白起見,所以第七識就用梵音,用末那,第七是意根,第六是意識。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法,第六識是第七識的作用,第六識稱爲意識它是依根建立的,因爲它的根叫作意,所以我們叫它作意識,譬如前面五識,依眼根建立的我們叫眼識,依耳根建立的叫耳識,它是依意根建立的所以叫意識,但是前面那個五識,它的根是屬于色法,它不是心法,末那它是屬于心法,它不是色法,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把搞清楚,此地有個簡單的批注,說意是業用,識是體,這是解釋意與識,前面這個意,就是第六意識,後面這個識就是末那識,所以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的體,第六意識是末那識的用,末那識的業用,所依的根,我們叫它做意根,末那本身也是能依之識,所以合來起講,識就是意,所以末那它確確實實是意識,我們方便講呢,是意識之體,第六意識之用,雖然是體,它本身也有作用,第六意識是依它而起作用的,底下有個簡單的注,這個簡單注,我們在講第二表的時候,會, 給諸位說明白,心,我們常講的心是指第八,它有集起的意思,識是指前六,因爲它了別的意思殊勝,七但名意,就是未那識,我們叫它做意識,有恒轉等無間義,就是它這一方面特別殊勝,這個意思我們也放在下面再說,它無集起了別故,這個無,不能說完全無,只是與第八、與前六識比較起來,它這個力量薄弱;你像了別,前六識了別的意思,很殊勝,集起呢,這個是第八最殊勝。

  再看第叁,說明阿賴耶,阿賴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藏識,這個藏是說…

《《百法明門論》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