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假必依實」,好比說叢林、樹林,它是依一棵樹、一棵樹聚集而形成的,叢林、樹林只是一個名相,是假的,但是一棵棵的樹卻不能說它是假的,如果沒有一棵棵的樹就不可能出現一大片樹林,所以一一法的種子性,唯識學是主張有的。
不過,唯識學雖然說『法有』,然而對於『色法』和『心法』又有一點差別。部派佛教對色法是執看有『極微』--物質分析到最後的那個極微;類似現代科學家說的分子、電子、原子那一類。唯識學說物質的、色蘊、色法極微不可得,極微就是將色法一直分析到最小,請問它還有沒有方分【力位】?唯識學說如果物質的最微粒點還有六方分【即東西南北上下六個空間概念】就還可以再分,所以應該沒有極微,如果有極微就可以再分。唯識學就用這個『方分不可得』來破斥部派對極微的執著,所以色法畢竟空。
可是唯識執看『心法』不能空,說有『刹那分』--心的刹那、刹那,最微細的那個刹那還是有;阿賴耶識如瀑流,一刹那、一刹那連續起來就成了相續的心法。但是中觀卻破斥這個心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裏對這方面做了破斥。爲什麽龍樹菩薩沒有去破斥它?因爲龍樹菩薩在世時,阿賴耶識的思想不太明顯流行,唯識學是在龍樹之後發展組織形成的,前人怎麽去破斥後人的觀念?好比現代的太空梭,你說明朝的人曾評論太空梭如何、如何,這不是笑話嗎?
唯識學講空,只是空掉偏計所執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淨心和雜染心的和合,叫做真、妄的和合。那麽,如果修唯識觀,把依他起性的雜染心轉過來,就成了清淨的『大圓鏡智』也就是『圓成實性』。大圓鏡智一轉,第六識轉爲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前五識就轉爲成所作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分別的識而成爲清淨的智。
中觀人講有,除了剛才說的世俗假名有之外,我再補充兩個觀念。世俗唯假名,這叫做名假--名相、名稱是假,中觀談假名分叁種:第一種是『名假』,第二種是『受假』,第叁種是『法假』。假名無自性,所以學佛的人對於名相、名稱應該最容易超越才對,別人稱呼我什麽、罵我什麽都是假名,無所謂,一切都是假名施設的。如果古時候把杯子叫做茶壺、茶壺叫做杯子,那我們現在不也跟著這麽叫慣了嗎?美妙、醜陋、好、壞……這些名稱都是約定俗成的嘛!所以名假容易懂。『受假』--領受的受,受也沒有真實性,受是因緣和臺、是因緣生滅的,沒有永恒性、不變性,所以無論苦受、樂受、舍受,最後還是假,中觀最究竟的還要通到『法假』。
§如來藏系統談空與二谛
如來藏真常唯心系認爲,世俗谛都是假的、該空的,勝義谛則分兩類……
如來藏真常唯心系怎麽講空?他們同樣從二谛來看,如來藏真常唯心系認爲,世俗谛都是假的、該空的;勝義谛則分兩類。如來藏真常唯心系【法界圓覺宗】把勝義谛分兩類,唯識則把世俗谛分兩類,而中觀說世俗谛通達實相,當下就是勝義谛。那勝義谛不就是解脫了嗎?爲什麽如來藏真常唯心系還要把勝義谛分爲兩類?因爲他們把勝義谛分爲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就是如來藏性可以空掉一切貪、嗔、癡、慢、疑、見等煩惱錯誤;不空的就是常、樂、我、淨,解脫之後所證入的常、樂、我、淨、神通、智慧、慈悲和佛陀的種種變化不能空,這些若空就不是真空妙有,而是一種偏差了。
§觀空
『空』可分爲:分破空、觀空、自性空叁類,這叁種空,應加何解釋?
從印度的部派小乘到大乘,講空大概分叁類--
第一種叫做『分破空』又叫做『分析空』,比如當兵的人要分解槍,槍一分解還有沒有槍的體?有沒有槍的相?有沒有槍的用?它的體、相、用可得不可得?當然下可得。房子也一樣,分析起來都是鋼筋、水泥和臺而成的。樹也一樣,一棵樹要有種子、士壤、養分、水分、人工灌溉才能長出來,沒有這種種因、種種緣,它也是不會有。所以是因緣和合而形成它的體、形成它的相、形成它的用,若把這些因緣分解掉,結果就發現它是空了。這是第一種懂空的方便,這也可以稱爲鈍根人懂空;他不相信房子是空的,你把房子拆掉,房子沒有了,他不得不承認空;若他不相信宇宙是空的,有一天宇宙成住壞空也分解掉了,他只有接受了,這就是分破空。佛書上常講到因緣是空,我們最常能看到的就是分破空這種講法,都是因緣和合,因緣一散就沒有了,所以世間也是空的。
第二種『觀空』是修唯識的人發現空的方法,是用觀想、觀照、唯識的--用心轉境界。最普遍的唯識人的修法是修『十遍處觀』,把十種境界觀想轉變叫做十遍處觀;玄奘大師翻譯爲『遍處』,鸠摩羅什譯爲『一切處』--十一切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修唯識觀的人觀照地之堅固性不可得,他證入通達空性之後就能得神通,穿牆入地都可以;又水是軟性,用觀想證入空性後,則履水如平地;發現水和火沒有實在性,是空性,因此而能將水轉成火、火轉成水,就像這樣到最後十種境界變化自如。識也一樣,歡喜的念頭、不高興的念頭是隨著境界在轉的,也是空;慈悲心在那裏?貪嗔癡的心在那裏?這都是找不出來的,因爲它是沒有自性的。但是因緣和合就生出貪嗔癡,因緣和合就生出慈悲心,不管善心、惡心都是無自性的,人家侮辱我,我就發脾氣,嗔心不用你請它就出來了,看到可憐人、看到快死的小鳥,生起悲愍心去救助,這時慈悲心就跑出來了;這就是『因緣生』,心與一切因緣關系密切。
進入禅定中的人,大概來說必須到四禅以上他的心才不動,四禅以上就是無色界,無色界的衆生或是四禅天的衆生,他們的業是不動業,即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他們心念沒有動,不落入善、不落入惡,始終都是『無記』、享受禅悅。初禅、二禅還有法喜、還有喜悅,尤其初禅,那種喜悅是很明顯、很感觸性、有觸覺性得喜悅;二禅以上就比較微細,叁禅以上更加微細。
中觀最後的『自性空』,當下即空,也不須要將這些境界分解掉才發現它是空,也下必用觀想的方法把境界轉化才是空,不須要那種神通的觀想、觀照。中觀修空就是直接成當--一切境界當下就是空,一切境界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心經是講『六不』,中論是講『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生、滅就是有、無,生就落入有、滅就落入無,我們在這裏沒有談有、無而談生、滅這是相通的;『生』有沒有實在性、永恒性、不變性?當然沒有。『滅』有沒有實在性、永恒性、不變性?也沒有。所以生、滅沒有自體性、沒有實在性,這就否定了『生』的體、相、用和『滅』的體、相、用,所以用一個『不』字來诠釋它。這是存在不存在的第一個層次問題,是通般若心經的,般若心經的第一個也是不生不滅,也就是說境界的有或無是不生不滅的,不能說是實有,實有就落入『常見』,不能說是實無,實無就落入『斷見』。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都不是實有,實有就落入常見;也不能說實無,實無就落入斷見。
般若心經第一個說『不生不滅』,生、滅就是體性、存在,是有是無的問題,這是屬於哲學的形上學在處理的層次。第二個說『不垢不淨』,垢、淨是性質、是好或壞的問題。第叁個說『不增、不減』是量的問題.這叁句話就是『體、質、量』。
如果說『體』不生不滅,那我們說現在是造業啦、六道輪迥啦!怎麽會沒有生命呢?其實,那是說究竟解脫相的時候,衆生相不可得,沒有真正衆生可度,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還是不可得。所以,我們追問生命最初是從那裏來?宇宙的最初因、創造因是什麽?那就是頭上安頭、是妄想、是無明的邪見;通達般若性空的人知道不必這樣問。譬如說『無明』,無明從那裏來?無明□□最初一念妄動;有沒有一個無明?必須先假設有一個無明、無明是實在性,然後才能問它的最初因,一念妄動是那裏來的,然而『無明』已經是虛幻的、無實的,根本沒有無明,怎麽還會去追問無明從那裏來?這不就叫做頭上安頭以妄逐妄了嗎?所以無明只是一種執迷的、一種錯覺概念,悟,則當下就沒有無明了,差別只在迷與悟罷了!『理』也是如此,悟到了理,則事相上來說也應該是這樣。以上是談到般若心經的六不。
『六不』以量來說,衆生到底數量是多少?由凡夫成佛,最後有多少佛?如果說凡夫一個個都成佛了,凡夫就越來越少,佛越來越多,到最後連一個凡夫也沒有了,通通都是佛。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戲論、妄想,沒有這樣的事;聖、凡,染、淨,畢竟都是緣起、假名、施設、無自性、不可得。『時間』的長短,不論無量劫或最短的一刹那,都不可得,它沒有真實相。『空間』也是這樣。天文學家說:『人類自以爲是宇宙的主人,這一時代已經過去了,宇宙是沒有中心的。』宇宙那裏是中心?有中心就有邊,中邊就可得,有『空間』的觀念仍是落入中與邊的,緣起性空無自性,宇宙沒有中、沒有邊的。現在天文科學家在討論說黑洞爆炸了,大家都往黑洞收縮了,我看這是科學家還在那邊捉迷藏,因爲宇宙、山河大地只是衆生業力所現的依報,所以佛經說有的世界像一棵樹,有的世界像一只狗,有的世界是叁角形、碟形、螺旋形、有的像條河……多得不得了,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生命也是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會分別有你我他,這都是凡夫的世界,解脫後就沒有那個差別了。以前有一位禅師,他開悟時說了一句話,我時常拿出來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真如界內』就是解脫的境界。『絕生佛之假名』--『絕』就是超越的意思:『生』就是衆生、凡夫:『佛』是聖;意思是說超越了衆生與諸佛這種聖凡的假名概念。『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象』,就是說…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