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慧』的辅助去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时,门人彼此都具有正见了;当时,僧团的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那有像现代大家都这麽『多见』?现代佛教不能团结,是因为『见』根本没有同解,彼此没有共识怎能团结?原始佛教时代见和是普遍同解的,『见』简直不成问题。
『疑』也是一样。原始佛教对三宝不疑、对戒也不疑,所以那时候并不强调『疑』。又因为学佛的人向来都比较谦虚,所以也不大提『慢』,只提到贪、嗔、痴。
佛教界形容今天已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最严重的事是『邪正』已搞不清楚了,所以现在谈断贪嗔痴不高明,要谈断邪见,先把握正见。六根本烦恼一定要从见惑先突破,消除疑、慢,然後再进一步推到贪嗔痴,因为贪嗔痴是二果、三果、四果的人在断的,证初果的人只是断见而已,重要的是五利使。由於这个问题在佛陀入灭後就成了大问题,所以大乘人在争论中觐或唯识比较了义时,已经都陷人知见上的问题了。等於说,一、二干年来修行的『理』,在知见上老早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佛理的理要彻悟到很圆满、很中道、很正确,确实是佛陀的正知正见,那真是不容易。『见惑』破的人等於类似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也就是『开悟』了一样,是很自在的,很多烦恼的事情可以马上超越。谈到这里就可以晓得,今天谈『空义』,事实上是抉择知见上修行的这个『理』,在这个理上抉择了义、不了义而深刻的把握中道。这和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先在理上正知正见把握到最中道就一定会偏。历史上的各宗各派在辩谁了义谁不了义、谁方便谁究竟,这也都是知见上对『理』的悟入不同,彼此领会的『理』不同所表达出来的就不一样,这跟修行有关,以及跟经论的结集有关。
§中观谈空与二谛
中观说: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以世俗来说,一切都是假名有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则它当下不存在。
中观谈空或者唯识谈空、如来藏谈空,一样都把握二谛来讲就好了。二谛简单的说就是俗谛和真谛,或者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还分『正确世俗谛』和『颠倒世俗谛』,这怎麽分呢?
比如说,用一个透明的杯子倒半杯水,放进一支筷子;那麽任何人来看这支筷子都是曲折的,事实上筷子并没有弯,就世俗谛来说,我们看到透明杯子里放的筷子是弯的,如果有人说看起来是直的,就世俗谛来说它是错的。但是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用胜义谛来看,而说筷子在水里是直的,这麽说也错,因为胜义谛不是看这个现象;胜义谛是看它的根本缘起无自性、印证到空性。
又比如一条马路头尾都一样宽,但正常人来看,一定是离一己愈远就感觉愈窄;属於正常人的正常认识境界就叫做世俗谛。世俗谛当中还分假、实,比如说,黑板是黑的;用白色粉笔去写,任何人来看都是白色的粉笔、黑色的黑板,这个称为真实世俗谛;如果是看到透明杯的筷子是弯的,或是马路愈远愈窄,这是因缘假施设的,不是真实世俗谛,所以世俗谛也分假、实。
世俗谛是属於『有』,要分的话还有很多,像『虚妄世俗谛』,你说你看到龟毛兔角;事实上有没有龟毛兔角?你说龟毛兔角是因缘和合,是假名,是空【无自性】的,这样对不对?这就不对了,因为没有那种东西嘛!又比如一个人只有两只眼睛,你说他有三只眼睛,这根本连世俗话中求都不可得;然而世俗谛中求不可得,可是在概念里,我们是不是会执看这种世俗谛?这我们就叫做『虚妄世俗谛』,不是正确的世俗谛。
如果以佛教来讲,上帝、人的第二个头、第三只手、第三只眼睛,或者是石女儿【不能生育的女人】却怀孕了,都是不可能的,那是虚妄中的错觉、执看的概念,那是虚妄世俗谛,既使於世俗谛中求也不可得。像空花水月,有没有空花水月?像金刚经说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梦是有的,水泡也是有的,梦幻泡影在世俗谛中是假名世俗谛。如果是正常人可以清楚的看见、共同认知的就叫做正确世俗谛,山河花草一切合乎科学所印证的事贸,我们都承认它是世俗谛。然而众生却是颠倒,在这里执著、著相、造业,连正确世俗谛我们都是『迷』,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迷而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有为法的世俗谛都是因缘所生,因缘生的就是没有自性;缘起论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无自性--空。请问各位,宇宙中有一法是非因缘生吗?
中论有一段话:『众因缘生法【亦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末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般若心经也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是汇归於空来说。所以中观的胜义谛是不能离开世俗谛的境界而另外出现胜义谛的;如果把世俗谛否定了、抹杀了,另外出现一个胜义谛那就错了,只要在世俗谛里面通达如实观,就会发现胜义谛。
一切因缘所生的法、因缘所生的世俗谛的花草树木、山河人地、人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的遭遇、和苦乐、好坏,当下都是缘起无自性,既然是无自性的就是空性;无自性就是没有小变性、没有永恒性、没有实在性这三个意思,也就是说,不变性不可得、永恒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所以他是缘起的、因缘生的。
中观有一句话:『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以世俗谛来说,一切都是假名有的,因为凡存在的都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则它当下不存在。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说到:『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果是从因而生的,因果和合的事相都是依於理来施设的--事待理成;而事理的关系嚼於有,这个有是依空性而存在、而建立的。简单的说,即『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世俗谛又叫做有,胜义谛又叫做空,那就是『空即有、有即空』。世俗谛都是五蕴、都是十二处、十八界,『五蕴』在般若心经就用『色受想行识』,它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的原文是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每一句经都不马虎,像这样把五蕴讲完了又讲十二处,十二处讲完了又讲十八界,光是这一段就够长了,但是当我们在诵读这段经文的时候,从诵的观想、思维中是帮助很大的哦!因为,受、想、行、识都是精神现象。
『识』,有没有一个第八意识可得?其实中观是不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印度的月称论师写了一本『入中论』就不客气的把第八识否定掉,所以识也是空。金刚经就说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末来心不可得』,所以心理现象无论是表面的、内在的、过去的、末来的,受想行识通通都是无自性,当下都是空,这才是中观的究竟说。也就是说中观人谈有就是世俗谛因缘和合假名有;中观人谈空就是说缘起无自性,以无自性所以称空,并不是破坏掉这个现象、抹杀掉这个现象。所以我常说:『空只是概念的否定,不是现象的抹杀。』它是一种概念的否定,一种超越。那麽,我们用唯识学来衬托就比较好懂啦!
§唯识谈空与二谛
唯识学讲空,只是空掉偏计所执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净心和杂染心的和合。
唯识也讲空,但唯识对二谛是怎麽解释的呢?唯识谈空是用『三性』--偏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对世俗谛的解释不同,世俗谛分假、实,假的那个该空,实的就不能空了,由修行所证入的圆成实性是『离言自性』,也是禅宗所说的语言文字道断、心行处灭的那一种,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不可思议的、佛的境界,叫做圆成实性。『偏计所执性』在唯识学的经典常常做一个譬喻:好比说,在黑暗中误将绳子当成蛇,结果灯一点亮发现是绳子,蛇只是一个妄想、错觉的执著。这个蛇的错觉是不是要空掉?这就是偏计所执性,是要断除、要否定、要空掉的。在灯点亮之後发现是绳子,这个绳子能下能空了,绳子就叫做『自相有』、叫做『依他起性』;依它就是因缘的意思,依种种因、种种缘而生起的意思,依他起就是因缘起,每个因、每个缘是不能空的。譬如『五蕴』。我们的身、心,就是五蕴所成。色就是物质的地水火风四大,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的。把五蕴执著我,有我执我见,我执我见应不应该空?对五蕴执著有我相、人相,这个我执要不要空?这个我执、我见就是生死根本,就叫做偏计所执性,唯识学认为需要破我见、断我执。
但是五蕴的每一个蕴能不能空?唯识学认为不能空,如果把这个空掉就破坏缘起法了,所以每一个蕴叫做『法』--法有我空,我空法不空。我们说断我执而没有断法执就是这样的意思。
小乘果只断我空而没有证法空,严格来说,唯识也是如此,但唯识人不承认,唯识人自以为也是断我空、断法空。但是部派佛教对於五蕴的个个法、十二处的个个法或十八界的个个法,倾向空的主张是慢慢发展出来的,像犊子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这些,有的人就首先把法当做过去法与末来法是没有的,而现在法是有的,即所谓『过未无体,现在法有』。
部派佛教之所以会那麽复杂,就是由於对『法』的认定,五蕴的法、十二处的法、十八界的法,到底通通是空或不应该是空?或者说过去已经过去了是空,未来未生也是空,现在法因为还在所以不能说空;就在这些争执的见解上产生不一样的修行观念。诸如此类,可以看印顺导师写的『性空学探源』、『唯识学探源』这些书就是在探讨这类问题;事实上这些在知见上和我们的修行有很密切的关系。
那麽,中观对於世俗谛没有另外再分假、实,凡世俗谛都是无自性、都是假名,没有将世俗谛又分成一个可空的假和一个自相有。唯识学主张『…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