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P3

  ..續本文上一頁和『慧』的輔助去修行。所以佛陀在世時,門人彼此都具有正見了;當時,僧團的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那有像現代大家都這麽『多見』?現代佛教不能團結,是因爲『見』根本沒有同解,彼此沒有共識怎能團結?原始佛教時代見和是普遍同解的,『見』簡直不成問題。

  『疑』也是一樣。原始佛教對叁寶不疑、對戒也不疑,所以那時候並不強調『疑』。又因爲學佛的人向來都比較謙虛,所以也不大提『慢』,只提到貪、嗔、癡。

  佛教界形容今天已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最嚴重的事是『邪正』已搞不清楚了,所以現在談斷貪嗔癡不高明,要談斷邪見,先把握正見。六根本煩惱一定要從見惑先突破,消除疑、慢,然後再進一步推到貪嗔癡,因爲貪嗔癡是二果、叁果、四果的人在斷的,證初果的人只是斷見而已,重要的是五利使。由於這個問題在佛陀入滅後就成了大問題,所以大乘人在爭論中觐或唯識比較了義時,已經都陷人知見上的問題了。等於說,一、二幹年來修行的『理』,在知見上老早就成爲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佛理的理要徹悟到很圓滿、很中道、很正確,確實是佛陀的正知正見,那真是不容易。『見惑』破的人等於類似禅宗講的明心見性,也就是『開悟』了一樣,是很自在的,很多煩惱的事情可以馬上超越。談到這裏就可以曉得,今天談『空義』,事實上是抉擇知見上修行的這個『理』,在這個理上抉擇了義、不了義而深刻的把握中道。這和修行有密切的關系,沒有先在理上正知正見把握到最中道就一定會偏。曆史上的各宗各派在辯誰了義誰不了義、誰方便誰究竟,這也都是知見上對『理』的悟入不同,彼此領會的『理』不同所表達出來的就不一樣,這跟修行有關,以及跟經論的結集有關。

  §中觀談空與二谛

  中觀說: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以世俗來說,一切都是假名有的,都是因緣和合的,離開因緣則它當下不存在。

  中觀談空或者唯識談空、如來藏談空,一樣都把握二谛來講就好了。二谛簡單的說就是俗谛和真谛,或者說世俗谛和勝義谛;世俗谛還分『正確世俗谛』和『顛倒世俗谛』,這怎麽分呢?

  比如說,用一個透明的杯子倒半杯水,放進一支筷子;那麽任何人來看這支筷子都是曲折的,事實上筷子並沒有彎,就世俗谛來說,我們看到透明杯子裏放的筷子是彎的,如果有人說看起來是直的,就世俗谛來說它是錯的。但是一個證阿羅漢果的人,用勝義谛來看,而說筷子在水裏是直的,這麽說也錯,因爲勝義谛不是看這個現象;勝義谛是看它的根本緣起無自性、印證到空性。

  又比如一條馬路頭尾都一樣寬,但正常人來看,一定是離一己愈遠就感覺愈窄;屬於正常人的正常認識境界就叫做世俗谛。世俗谛當中還分假、實,比如說,黑板是黑的;用白色粉筆去寫,任何人來看都是白色的粉筆、黑色的黑板,這個稱爲真實世俗谛;如果是看到透明杯的筷子是彎的,或是馬路愈遠愈窄,這是因緣假施設的,不是真實世俗谛,所以世俗谛也分假、實。

  世俗谛是屬於『有』,要分的話還有很多,像『虛妄世俗谛』,你說你看到龜毛兔角;事實上有沒有龜毛兔角?你說龜毛兔角是因緣和合,是假名,是空【無自性】的,這樣對不對?這就不對了,因爲沒有那種東西嘛!又比如一個人只有兩只眼睛,你說他有叁只眼睛,這根本連世俗話中求都不可得;然而世俗谛中求不可得,可是在概念裏,我們是不是會執看這種世俗谛?這我們就叫做『虛妄世俗谛』,不是正確的世俗谛。

  如果以佛教來講,上帝、人的第二個頭、第叁只手、第叁只眼睛,或者是石女兒【不能生育的女人】卻懷孕了,都是不可能的,那是虛妄中的錯覺、執看的概念,那是虛妄世俗谛,既使於世俗谛中求也不可得。像空花水月,有沒有空花水月?像金剛經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夢是有的,水泡也是有的,夢幻泡影在世俗谛中是假名世俗谛。如果是正常人可以清楚的看見、共同認知的就叫做正確世俗谛,山河花草一切合乎科學所印證的事貿,我們都承認它是世俗谛。然而衆生卻是顛倒,在這裏執著、著相、造業,連正確世俗谛我們都是『迷』,佛爲了破除衆生的執迷而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有爲法的世俗谛都是因緣所生,因緣生的就是沒有自性;緣起論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無自性--空。請問各位,宇宙中有一法是非因緣生嗎?

  中論有一段話:『衆因緣生法【亦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末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般若心經也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是彙歸於空來說。所以中觀的勝義谛是不能離開世俗谛的境界而另外出現勝義谛的;如果把世俗谛否定了、抹殺了,另外出現一個勝義谛那就錯了,只要在世俗谛裏面通達如實觀,就會發現勝義谛。

  一切因緣所生的法、因緣所生的世俗谛的花草樹木、山河人地、人的悲歡離合、成敗得失、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一切的遭遇、和苦樂、好壞,當下都是緣起無自性,既然是無自性的就是空性;無自性就是沒有小變性、沒有永恒性、沒有實在性這叁個意思,也就是說,不變性不可得、永恒性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所以他是緣起的、因緣生的。

  中觀有一句話:『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以世俗谛來說,一切都是假名有的,因爲凡存在的都是因緣和合的,離開因緣則它當下不存在。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裏面說到:『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果是從因而生的,因果和合的事相都是依於理來施設的--事待理成;而事理的關系嚼於有,這個有是依空性而存在、而建立的。簡單的說,即『世俗假名有,勝義畢竟空』--世俗谛又叫做有,勝義谛又叫做空,那就是『空即有、有即空』。世俗谛都是五蘊、都是十二處、十八界,『五蘊』在般若心經就用『色受想行識』,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大般若經的原文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每一句經都不馬虎,像這樣把五蘊講完了又講十二處,十二處講完了又講十八界,光是這一段就夠長了,但是當我們在誦讀這段經文的時候,從誦的觀想、思維中是幫助很大的哦!因爲,受、想、行、識都是精神現象。

  『識』,有沒有一個第八意識可得?其實中觀是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印度的月稱論師寫了一本『入中論』就不客氣的把第八識否定掉,所以識也是空。金剛經就說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末來心不可得』,所以心理現象無論是表面的、內在的、過去的、末來的,受想行識通通都是無自性,當下都是空,這才是中觀的究竟說。也就是說中觀人談有就是世俗谛因緣和合假名有;中觀人談空就是說緣起無自性,以無自性所以稱空,並不是破壞掉這個現象、抹殺掉這個現象。所以我常說:『空只是概念的否定,不是現象的抹殺。』它是一種概念的否定,一種超越。那麽,我們用唯識學來襯托就比較好懂啦!

  §唯識談空與二谛

  唯識學講空,只是空掉偏計所執性,又在依他起性建立清淨心和雜染心的和合。

  唯識也講空,但唯識對二谛是怎麽解釋的呢?唯識談空是用『叁性』--偏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唯識對世俗谛的解釋不同,世俗谛分假、實,假的那個該空,實的就不能空了,由修行所證入的圓成實性是『離言自性』,也是禅宗所說的語言文字道斷、心行處滅的那一種,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不可思議的、佛的境界,叫做圓成實性。『偏計所執性』在唯識學的經典常常做一個譬喻:好比說,在黑暗中誤將繩子當成蛇,結果燈一點亮發現是繩子,蛇只是一個妄想、錯覺的執著。這個蛇的錯覺是不是要空掉?這就是偏計所執性,是要斷除、要否定、要空掉的。在燈點亮之後發現是繩子,這個繩子能下能空了,繩子就叫做『自相有』、叫做『依他起性』;依它就是因緣的意思,依種種因、種種緣而生起的意思,依他起就是因緣起,每個因、每個緣是不能空的。譬如『五蘊』。我們的身、心,就是五蘊所成。色就是物質的地水火風四大,受想行識就是精神的。把五蘊執著我,有我執我見,我執我見應不應該空?對五蘊執著有我相、人相,這個我執要不要空?這個我執、我見就是生死根本,就叫做偏計所執性,唯識學認爲需要破我見、斷我執。

  但是五蘊的每一個蘊能不能空?唯識學認爲不能空,如果把這個空掉就破壞緣起法了,所以每一個蘊叫做『法』--法有我空,我空法不空。我們說斷我執而沒有斷法執就是這樣的意思。

  小乘果只斷我空而沒有證法空,嚴格來說,唯識也是如此,但唯識人不承認,唯識人自以爲也是斷我空、斷法空。但是部派佛教對於五蘊的個個法、十二處的個個法或十八界的個個法,傾向空的主張是慢慢發展出來的,像犢子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這些,有的人就首先把法當做過去法與末來法是沒有的,而現在法是有的,即所謂『過未無體,現在法有』。

  部派佛教之所以會那麽複雜,就是由於對『法』的認定,五蘊的法、十二處的法、十八界的法,到底通通是空或不應該是空?或者說過去已經過去了是空,未來未生也是空,現在法因爲還在所以不能說空;就在這些爭執的見解上産生不一樣的修行觀念。諸如此類,可以看印順導師寫的『性空學探源』、『唯識學探源』這些書就是在探討這類問題;事實上這些在知見上和我們的修行有很密切的關系。

  那麽,中觀對於世俗谛沒有另外再分假、實,凡世俗谛都是無自性、都是假名,沒有將世俗谛又分成一個可空的假和一個自相有。唯識學主張『…

《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