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P4

  ..續本文上一頁了。

  觀爲妙門,意在此也。

  用觀做爲基本禅法而進行修習,就能出生如上的種種禅觀之德,而在層層深入之後,涅槃的果證也自然而然地呈現在習禅者的心中。因此,觀修之法能使行人通至涅槃微妙之門,其意義也正在於此。

  五者還爲妙門者。

  第五是闡釋還門所對攝的禅法功能,還是返本還源之意。如以智慧破折,返妄歸真,尋流得源,悟入真性,便可稱性合道而證涅槃。

  行者若用意行,善巧破折,返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叁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

  修習禅的人,如果根性較利,智慧明達,並能以此智慧之力,對世出世間的一切事理進行善巧破折,使心念既不住境,也不住於心,亦不住於法及空等,經過層層深入的返照與破折,便掃盡了無明妄執,心空如洗,清淨無著,於是離一切根塵之妄,而返歸本性淨體,契會諸法源頭。

  由於如是善巧破折,所藉之理不同,所起之法有異,故隨各人之機而出生叁解脫門的空、無想、無作,又能出生四谛及道谛中的叁十七道品,由此而成就聲聞乘,深入涅槃;由緣覺的根機則出生十二因緣,而得人辟支佛的涅槃果;又由菩薩的根機而啓開中道的正觀,而成就佛果涅槃。由此之故,各隨理行機而得入涅槃。

  關於叁乘的緣理成行之法義,將在第六章釋通別六妙門中廣釋。

  由於緣理反觀,便能契入谛理而斷諸煩惱,因此而得入涅槃。

  做還門反觀的工夫,先須理解一定的道理,而此道理應當有相當的策發慧照的力量,藉助這一緣理而成的返觀之力,就可以在不斷地善巧破折中,而契入與谛理相應的真實境界。由於還歸於清淨的本源,其體本來空寂,絕無煩惱虛妄之法,因此,一切煩惱自然在清淨性體的反觀中,不斷而自斷。更由此而自然地得入本具的涅槃之果了。

  還爲妙門,意在此也。

  從有漏慧的返觀而契入無漏而得入涅槃,這是還門的特殊功用。因此,緣理成行而返歸本源而成還門的妙德,其意正在於此。

  六者淨爲妙門者。

  第六是闡釋六妙門中的最後一道妙門。淨門的妙能其實與前五門完全不同,是 不落有爲功行的無修之修,所以貴在當人的體識——即以其禅慧之德直接證入本性 而安住不動,無量妙德均在全體契會中顯露無余。因此,淨門是一切法門的最終所歸,也是最符合本性淨德的無修之修,因此,貴在直接契悟,不必轉彎摸角地去作修持求證。

  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禅也。

  無論由於宿世根機深厚,或由明師方便直指,或者因漸修許多禅慧法門,頓悟,便於當下體識一切諸法的本性清淨的面目,就能證達自性之禅。

  體識即由直接的體悟而契會,故體識之時絕非理解,亦不屬功行;而這裏所謂的「識」絕對不是分別意想之識,更不是由境界而生妄見,它是不識之識的自性靈知的直覺相應。如果就禅宗而言,體識即是明心見性的境界。自性禅是九種大禅的第一根本禅,屬於出世間上上禅,是佛教中最高的禅類。此禅原出《菩薩地持經·第六方便處忍品》中所述。自性禅是在行者觀心實性,觀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心攝一切法,如如意珠。或唯住於止,而攝心不散;或唯住於觀,而分別照了;或止觀雙修而定慧均等。這是證悟自性者,體取自性本具止觀的寂照之功能,而自在起用的圓妙境界。

  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

  由於證得了自性禅的真性妙德,如果是二乘的發心,雖然心量偏狹,但據其本願,也一定能證得涅槃之果。假使是發大心、修大行的菩薩,當證悟到自性禅時,則必能進入鐵輪位,具足十種信心。

  鐵輪位即天臺宗所判圓教十信位,如進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則成因中涅槃之佛。此鐵輪位具足信位中的十種信心而得成就。此義當在第十講中詳釋。

  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禅,所謂自性禅、一切禅、難禅禅、一切門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惱禅、此世他世樂禅、清淨禅。

  修行者如果在證得自性禅後,稱性起行,不斷地開啓本性妙明的功用,就能夠

  出生九種大禅。九種大禅其義微妙不可思議,略釋其基本功用以資參考:

  一、自性禅:證根本的體性,已如上說。

  二、一切禅:“一切”即自行化他的一切功德事業。分爲世間與出世間的兩種,各有現法樂住禅,出生叁昧功德禅,利益衆生禅的叁種。

  (一)、現法樂住禅是離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的現量所證的法樂安住。

  (二)、出生叁昧功德禅是能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功德,以及十力種性所攝的叁昧,能入一切無礙慧與無诤願智的勝妙功德。

  (叁)、利益衆生的禅則是隨其所證的功德妙用,布施予一切衆生,保護一切衆生使離恐怖,並能爲諸開示法要,解其妄惑。

  叁、難禅:難禅意即難修之禅。分爲叁種:

  (一)、第一難禅——久習勝妙禅定,於諸叁昧心得自在,因哀愍衆生的苦厄,欲使成就道業,所以舍第一禅的妙樂而生於欲界來度化衆生。

  (二)、第二難禅——依禅而出生無量無數的不可思議的諸深叁昧。

  ㈢、第叁難禅——依禅而得無上菩提。

  四、一切門禅:一切禅都從此門而出,所以稱爲一切門禅。此禅分爲:

  ㈡、與有覺有觀俱之禅。

  ㈡、與喜俱之禅。

  ㈢、與樂俱之禅。

  ㈣與舍俱之禅。

  證得大禅者如與此四禅相應而行,就能出生其余一切禅法。

  五、善人禅:善人即菩薩大善根之人。得善人禅者,能不味著,以及與四無量

  心相應的慈心俱、悲心俱、喜心俱、舍心俱的五種功能。

  六、一切行禅:一切行即大乘法門的一切行,此禅能含攝大乘的一切行門,以其中有十叁種微妙的功德:

  ㈡、善禅——攝一切善法。

  ㈡、無記化化禅——自然能在定中作種種無窮的變化。

  ㈢、止分禅——攝心不散,與定相應。

  ㈣、觀分禅——分別照了,與慧相應。

  ㈤、自他利禅——正定現前時,即能自利利他。

  ㈥、正念禅——正念思惟,無諸雜想。

  ㈦、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得此大定,一切的神通功德,都從此出生。

  ㈧、名緣禅——對於一切諸法的名相因緣都能通達無礙。

  ㈨、義緣憚——對於一切諸法的義理因緣都能通過曉了。

  ㈩、止相緣禅——對於寂靜因緣之相,圓明洞徹,永離一切散亂。

  (十一)、舉相緣禅——能照了諸法起滅的因緣,悉畢清淨無礙。

  (十二)、舍相緣禅——對於一切善惡法相因緣,悉皆舍離,清淨而無染著。

  (十叁)、現法樂住第一義禅——因此定而觀,得法喜之樂,安住於第一義。

  七、除煩惱禅:得此大禅能夠除滅衆生的種種苦患疾病等煩惱。共分爲八種:

  ㈠、咒術所依禅——此定能除一切苦患、毒害、霜雹、熟病以及鬼所作病。

  ㈡、除病禅——能除地、水、火、風四大所起的一切疾病。

  ㈢、雲雨禅——能興甘雨、能消災旱,救諸饑馑。

  ㈣、等度禅——能拔濟一切恐懼災難以及水陸、人非人等的恐怖。

  ㈤、饒益禅——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饑渴的衆生。

  ㈥、調伏禅——能以財物調伏衆生。

  ㈦、開覺禅——能平等地開示覺悟一切迷惑的衆生。

  ㈧、等作禅—能使衆生所作一切善惡,都能獲得成就。

  八、此世他世樂禅:此禅能使一切衆生獲得現在世與未來世的妙樂。其中又分

  爲九種:

  (一)、神通變化調伏衆生禅——能變現種種神足通力,調伏一切衆生。

  ㈡、隨說調伏衆生禅——能隨順說法,調伏一切衆生。

  ㈢、教誡變現調伏衆生禅——能以正法教誡訓谕,調伏一切衆生。

  ㈣、爲衆生示惡趣禅——能對惡業的衆生,示現修羅、餓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惡遷善。

  ㈤、爲失辯衆生以辯饒益禅——爲不能辯說正法的衆生,即以辯才饒益他們, 使其心識開悟。

  ㈥、失念衆生以念饒益禅——爲失正念的衆生,能以正念饒益他們,使之不生邪見。

  ㈦、造不顛倒論微妙贊頌摩得勒伽爲令正法久住禅——開發妙慧,心不顛倒,能造微妙的贊頌,摩得勒伽論,流通正法,使之住於世。

  ㈧、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衆生禅——能以書數算計資生方便等種種的技術及設備,攝取饒益一切衆生。

  ㈨、暫息惡趣放光明禅——放大光明,暫使修羅等惡趣止息苦惱。

  九、清淨淨禅:這是最究境的禅德妙道。是在斷除一切煩惱惑業之後,證得大菩提清淨果的禅。此禅又含十種禅德:

  (一)、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

  ㈡、出世間清淨淨禅。

  ㈢、方便清淨淨憚。

  ㈣、得根本清淨淨禅。

  ㈤、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禅。

  ㈥、住起力清淨淨禅。

  ㈦、舍複入力清淨淨禅。

  ㈧、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禅。

  ㈨、離一切見清淨淨禅。

  ㈩、煩惱智庫斷清淨淨禅。

  以上九種大禅自菩薩初住位上上升進,不斷深妙,直至等覺的真實禅法,是不可思議的無上禅德的開顯。

  菩薩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

  菩薩因從淨門的體識自性禅體,而逐漸開顯本明妙用,所以一一皆能得大菩提究竟圓滿的佛果。久遠已修此禅的,早已經成就佛果。現在才剛修此禅的,當於未來世而證得。或在今世已深入九種大禅,那麼如果能得第九清淨淨禅,則於當今之世獲得大菩提之果。佛法乃真實不虛之法,修因證果,自隨其功行而定其遲速。

  淨爲妙門,意在此也。

  無論是漸次人淨或頓悟入淨,因其體識本性,具足九種大禅,所以能速證大菩提之果。淨門能通至大涅槃道果,其意正在於此。

  以上所述分別對諸禅的六妙門,是概述闡釋六妙門的各各功能,與所攝的各種禅法,以及如何通過其奉具的功能而證得涅槃果。這些內容對今後起修六妙門有極大的作用:一是可了解六妙門的各個特點;二是可明確各禅法的屬性;叁則能起鼓勵作用,使安心於六妙門的修習。但在學懂了概述部分之後,可放棄對它的深究,而應一心一意地注重於以下基本法的練習,以期早獲體驗而得益。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二講 曆別對攝諸禅定的六妙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