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了;假如你認爲沒有個唐某在講經,也沒有許多居士在聽經,錯的!因爲你還是把它當成實在的事去了。兩者都是執著,都不是諸法的實相,這就是“迷”。要怎樣才不“迷”呢?不起有個實在的唐某在講經、有許多實在的居士在聽經的增益執,也不起沒有唐某在講經、沒有許多居士在聽經的損減執,如如不動,不起有無分別,才算你實證了諸法離言不二的真實性。這樣,你就不會被一切現象所迷住,不迷就是“悟”。懂得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呢?懂得,你就能在一切事事物物中,處處入不二法門,處處都不迷,處處都能使你覺悟解脫。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你能夠處處都不迷,心中隨時都是清清淨淨的。心裏清淨,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障,就不造有漏業,也就不感有漏果,當下就能解脫了,就成佛了。頓悟成佛的意義就是這樣的。《金剛經》上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心。今天叫你們入不二法門,也就是入佛知見。今天講的是《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是直接成佛的大法。《金剛經》上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你們要想開悟,就應好好把《金剛經》上的話記住,並深入理解。把今天我講的話記住,開悟不難。只要下決心,求明師指點,快得很!學佛不求開悟,等到猴年馬月也見不到破執的實效,一切等于零。
要離分別相,心裏才會清淨;離了分別相,才能見性;離了分別相,才得無生法忍;離了分別相,就要登地。神境智通也有,真能空掉我法必有大自在力,所以常說真空妙有。要在生活中入不二法門,要在度衆生中去與諸法接觸,見一切有爲法的空性,才能見性。衆生在生活中“迷”,在生活中執“二”;我們就要在生活中“悟”,在生活中悟入“不二”。俗話說:“那裏跌倒,就從那裏爬起來”。真能懂得這個道理,就算開悟!不懂這個道理,就不會有真知灼見。沒有真參實悟,講禅,這就不是真正的禅。不懂的人,以爲打個盤腳坐起,就是在修禅;或者,參念佛是誰,狗子有無佛性。那怎麼行呢!所以要大徹大悟,就要上面所講的種種道理,徹底懂得,躬行實踐才行。六祖說:“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今天講的,來之不易,是釋迦如來一代聖教之精華;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心印;是最偉大祖師之秘密方法。這是我多年研究學習的結晶,交給大家,沒有半點保留。爲什麼呢?是要真正度衆生,使你們得解脫。《維摩诘經》專門有個《不二法門品》,《金剛經》上雖沒有“不二法門”的名字,但說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又說:“非法,非非法。”這些話顯示的就是不二法門。非法是指有,非非法是指空。有要空,空也要空,所謂“如筏喻者”。過河以後,筏子就不要了。也跟生病一樣,知道病已好了,就不要把吃藥當成目的了。“空”是破“有”的執著,“有”的執著破了以後,“空”也要丟。六祖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破除煩惱,要用正念去觀空;知道了對治只是手段之後,邪也不要取,正也不要取,就隨順了無所得,心裏就自然清清淨淨了。
六祖說:“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今天我講的就是六祖所傳的見性成佛的、無上甚深微妙的大法。你們如能把它運用到度衆生的生活實踐中去,就一定要見性,一定能成佛。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們如果下定決心求開悟,就一定能實證現觀、大徹大悟。我今天駕大法船,只要你們肯上船,就能度到涅槃彼岸。
唐仲容老師講于新都寶光寺
一九九二年十月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唐仲容
開悟一詞可用于世間善法之上,也可用于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惡業是感叁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業是感人天福報之因而勤修,這是人天乘人在世間善法上的開悟。若于四谛法上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終得解脫,是爲聲聞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若能深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而勤修觀行,斷除無明而永得出離,是爲獨覺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
上述叁種開悟,雖皆是善,而較低級,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開悟。若人能徹底通達緣起性空的絕對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實面貌,而在生活實踐中不取不舍,真參實悟,達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見性證真,這才是至極高尚、無與等倫的開悟。這種開悟是自覺覺他、成就無上佛果的殊勝法門。《華嚴經》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方便”,“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均指此法門而言。
這種法門是“瑜伽”、“般若”中道了義教的精華,也是達摩、慧能祖師禅法的心要,它自有其隨順必然性因果規律而形成的無上妙法,是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最簡要、最精妙、最直接有力的入道方便。
可是千多年來,有不少的人卻用玄之又玄、高不可攀的玄學觀點去表诠,弄得求深反晦;更有不少的人用野蠻、粗糙、莫名其妙的神學觀點去理解和行持,弄得一無是處,唐捐其功。從而使茫茫宇宙、無邊衆生,欲求見性解脫而無門可入,長夜沈淪。
筆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悲痛萬分,而思爲文,大聲疾呼,以拯救之!本期講學四川省佛學院,星期日爲遠近前來的四衆善友宣講開示,根據佛言祖語和自身躬行實踐的的微薄體悟,就怎樣見性開悟這一問題,精心細談,指示門徑,當下座中曾有多人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今且將此講述精加整理,並補充要點數則,寫出《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一文,以張妙道,而期與天下有志于見性開悟的智者共勉。
怎樣見性開悟
善友們,今天向你們講講學佛第一重要的大事——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什麼是見性開悟?這種開悟就是大破愚迷。什麼是迷呢?人們經常把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認爲最極真實。把我們自己的身體認爲真實不虛,是個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對于自身及周圍的環境如天、地、認爲真實,這就叫“法執”。有了我執與法執,就是顛倒夢想,也就是“迷”。破了我執、法執,自然遠離顛倒夢想,就是開悟。慧能六祖說:“迷來悟度。”蕅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正是此義。真正開悟就是言忘慮絕、無執無著的見性。他在生活上、視聽言動上都合理合律,而至善至美;在心境上,內外明徹,開闊空曠,而自在超脫;在生理上氣血流暢,身體輕安而健壯有力。由斯超凡入聖,得無生忍,登歡喜地,神通自在,遊百佛土,侍百如來,上承下化,有大威力,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正是指破了我法二執的見性開悟者而言。
怎樣見性開悟?對此問題,簡要地說,應從以下叁方面入手:
(一)下大決心,拼命要求在一定時期內見性開悟,並堅決自信,定能如願以償。古人雲:“心誠求之,不中不遠”;又雲:“有志者事竟成”;俗語也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人能誠求見性開悟,自然就是其中的有志者和有心人,當然就一定會勝利地成其所爲。如來說:“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因爲下決心拼命求開悟,就會産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佛者的內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決心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促使內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沖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釋迦佛坐菩提樹下自發誓言:“若不證無上菩提,終不起此座。”結果在七七日內即成大覺,就是一件顯明的事例。筆者在多年來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此也有較深的體會。故知此段所說的下決心和堅強的自信心,是見性開悟法門強有力的敲門磚,學人慎勿等閑視之。
(二)溶小我于大我,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衆生中去。一切有情,特別是人都是互利互助而得生存,若離衆生則無自身,故衆生是大我,也可說是真正的我,而人們必須時時刻刻報衆生恩。學佛者猶須本著佛典所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的教誨,自始至終舍小全大,普度一切衆生爲事。怎樣度衆生呢?初發心時即當端正態度,不是爲我成佛,而是願一切衆生成佛。如皈依偈言:“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領大衆,一切無礙。”在平常起心動念時,必須生四無量心:即慈愛衆生而思與其樂;悲愍衆生而思拔其苦;見衆生止惡修善、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同時雖在在處處關心衆生而常知衆生如幻,安住上舍而不取相。更須在行動上勤修四攝:見愚昧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迫害者,施以無畏,而廣行布施。來求法者,含笑先言,樂說無厭,而常修愛語;常行慈善公益的事,而修利行;時時刻刻關心衆生慧命,與之共生活,共工作,而修同事。總之,目視耳聽爲衆生而視聽;口言、身行爲衆生而言行;心意所思、手足所向,無時無處不是利益衆生,而且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衆生。若能如是修學,則我執不破而自破,福德不修而自修,智慧不積而自積集無邊。胸襟寬闊,氣度雄偉,風格高尚,基本上與佛無異,而自然有見性開悟的雄厚基礎與活動場所,又何患性之不見,悟之不開呢?若修行人不肯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則我執難破,雖終日持戒,入定觀空,而始終跳不出個人主義的圈子,只得人天利益,絕不能斷障證真,成就無上菩提。故欲見性開悟者,首須深明此段所說的重要性及其偉大意義。
(叁)在度衆生中不取不舍。《金剛經》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始終修一切善法,即是修六波羅蜜。廣度一切衆生,即是…
《開悟要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