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五自述▪P8

  ..續本文上一頁僧祗劫的自覺覺他才能覺行圓滿,這是學佛成佛必然規律的『叁部曲』。然複當知,自覺主要屬頓悟,覺他時間極長,主要屬漸修,自覺覺他不斷融合,才能達到覺行圓滿,這也是有力地說明了學佛成佛必須頓悟漸修相融合。《大阿彌陀經》說:『先了諸法性,夢幻本來空(頓悟自覺),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覺他漸修),如是寶刹者,何憂不可成

   』正是此義。

  叁、唯識是中觀理論的完美發展

  佛滅度後七百余年,南印度有龍猛、提婆菩薩出。根據般若講中觀學,它的理論以緣起性空爲核心,故《中論》頌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頌中所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意謂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生法的因緣同樣是法,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亦同樣能爲因緣而生余法。由斯前前無始,後後無終,而豎窮叁際,無內無外,無中無邊,橫遍十方。頌中後二句是顯凡緣生諸法,隨因緣生滅,隨因緣變異無有定法而自成無所得空。故有爲緣起的特征任何法都從緣生,就否認作第一性的不平等因;由于性空,就否認了有實自性的本體。《中論》所講的空,究竟是什麼

  它主要講的是緣生諸法有相無體,如幻非真,故《中論》頌雲:『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夢如幻、如焱亦如響』。由于諸法如幻非真,就什麼也不是,不是也不是,遠離名想言說,而成無分別空,故《中論》頌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此二頌意顯緣生諸法不是全無,亦非全有,而是遠離分別言說戲論的清淨實相,故萬法性空,即是一切諸法的離言實相,故《中論》頌雲:『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既然諸法的實相,遠離分別戲論,故人們要通達和實證諸法的實相,就必須排除主觀上邪而不正,偏而不中的種種妄見,才能不同凡夫的執有,也不同二乘的執空,而妙契中道實相。故《中論》頌雲:『大聖說空法,爲離諸有故;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如果人們能如實通達諸法實相,而在在處處,離分別相、破我法執,自會于現實生活中,遠離顛倒夢想實證涅槃。故《中論》頌雲:『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如前所述,中觀學講有爲緣起,主張緣起性空,基本觀點是偉大的,完全正確的,故唯識學亦有同樣的主張,而以之爲基礎,無著菩薩作《順中論》,玄奘法師作《會宗論》,用意即在于此。可是中觀的理論雖然正確,也還存在著一大美中不足之處,主要是它講心法,只論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而沒有根據方廣經講心法中的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的八種,當然就不存在著有受熏持種,生起前七識的本識,也不會講有由自種生,複熏成自種的七轉識,從而不能繼承方廣經所說『一切唯心造』的理論,也不能如實地、圓滿地揭示出一切有情的內心世界。既然不講受熏持種的本識,和能熏習的七轉識,當然就不能建立熏習義。既無熏習當然就無由熏習所成的諸種子,以建立內因緣生一切法的殊勝教理。由是因緣,則《中論》所講的生一切法的因緣,不在內而在外,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不是人定勝天,而是天定勝人的。因爲因緣是客觀的,我們人是因緣生法的,就自然只能受客觀因緣支配,而聽天安命。若然,這種理論就無形中流入抹殺人類有改造客觀世界最大能動性的機械唯物論,要達到轉八識成四智的菩提,轉生死爲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轉依,就屬絕對不可能的事了。因而佛滅度九百余年間,北印度有無著、世親二大士出,他們根據《解深密經》和慈氏五論,建立唯識學以補中觀理論的美中不足。唯識學是方廣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緣起性空兩大原則有機結合,形成內因緣生一切法的有爲緣起論。唯識依《解深密》所說心意識的教義和《楞伽》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之聖言,主張識有八種。前七轉識具有生滅等四義爲能熏;第八識具有堅住等四義爲所熏,能熏所熏相結合,就自然會有熏習;有熏習自然會有熏習所成的名言習氣和二取習氣爲生起一切有爲法的親因;也自然會有業熏習爲生起一切法的助緣。由斯就自然而然構成內因緣生一切法的有爲緣起論。這種完美的有爲緣起論,不僅圓滿而正確地揭示了一切有情的內心世界和萬法生滅變化的因果規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業自我造,命自我立,人生支配宇宙,主觀決定客觀強有力的人定勝天思想。這樣人們要徹底改造人生宇宙,實現轉依成佛的崇高理想,就全由人們自己創造因緣來決定,而學佛成佛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這種偉大理論的出現,就極大地堅定了人們實現學佛成佛的信心,鼓舞了改造人生宇宙實現成佛崇高理想的積極性,增強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無畏精神。由此看來,唯識學是指出了人們能徹底擺脫生死苦海,達到大自在、大解脫光明大道的真正佛法,也是至真、至善、至美無與倫比的偉大科學!

  可是自古及今還有不少講中觀學的只知中觀的優點,不知中觀的缺陷,而妄起門戶之見,對最真實、最完美的佛法——唯識學,妄加誣蔑毀謗和攻擊;更有其他不少披著佛教外衣而絲毫不懂真正佛法的狂徒,對偉大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佛法——唯識,信口開河不遺余力地駁斥和打擊。我在這裏,本著大公無私的精神對前一種人說一句公正話,唯識是中觀理論的完美發展,是以中觀理論爲基礎,而又如實補中觀理論之不足的真正佛法。我更要在這裏從高度的正義感出發,向後一種對偉大的出類拔萃的唯識學妄加非議的好事者,大吼一聲:『門外漢,休得無禮取鬧! 』

  四、成兩足尊必須在長期度生的現實生活中破執斷障

  兩足尊是如來十名號之一,意謂學佛者長期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福慧雙修,達到功行圓滿,就成爲無漏福德智慧兩具足的聖者。

  怎樣才是福慧雙修昵

  就是一面要大慈大悲憫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一面必須在不舍廣度衆生的實際生活中,知我法本空,內外不住,無爲而無不爲。這樣就是悲智等運,真俗圓融,不取不舍的福慧雙修。佛陀常稱《金剛經》是『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的第一寶典。此經的神髓主要就是教人在不舍衆生的現實生活中,福慧雙修,此經反複言:所有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衆生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又言:『諸菩薩摩诃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又言:『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等聖言都是教人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破執斷障,廣積福慧資糧。慧能六祖依《金剛經》開悟,常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言:『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更明顯地說:『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這些文句一一都是教人學佛修行一定要不脫離現實,不放棄衆生而積極有爲,大雄無畏地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才能做到『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積集無邊際』而成如來。大乘佛典常常教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也正是這個意思。

  可是佛陀早離人間,正法隱蔽,似教彰顯,學佛者大多講坐禅閉關,不問人世:但求自了,不度衆生,而消極無爲,就形成了『枯木依寒岩,山中無暖氣』冷酷無情的不正道風。時至今日表現特盛,怎麼辦呢

  近代有些高僧大德和有真知卓見的大居士提倡人間佛教以挽救之。我非常贊同,竭力擁護。因爲這樣才能把佛法大雄無畏的精神,積極救世的道風,內真外俗,自覺覺他的美德彰顯出來,以淨化人生宇宙,但是對人間佛教還要有充分的具體內容,略而言之,必須以不取不舍的禅修爲方便,以實現人間淨土爲目的。具體言之,還要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要大弘般若唯識,以彰『法印』,大倡達磨、慧能的禅修,以顯『心印』,從而使心法二印,相互融攝,以立學修一體化的道風。其次還需本著以無我無人修諸善法的佛訓,依據一切資生事業皆是佛道的聖言,把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緊密結合。尤其把古代農禅的殊勝法門借鑒推廣,既光大農禅,又建立工、商、教、政、軍等各部門的禅,使人人皆能自他兩利,福慧雙修,成爲真正的『活佛』。怎樣開農禅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栉風沐雨而不苦,披星戴月而多樂,本地風光,安閑自得。什麼是工禅

  忘我勞動,支援國家建設,無私奉獻,豐美人民生活;手中勤操機器,內心飽享法樂。什麼是商禅

  往來市場之中,買進賣出,取合法利潤以養己,和顔悅色熱愛顧客以利他:隨緣任運,充滿法喜。什麼是教禅

  言傳身教,循循善誘,使學生常住春風化雨之中;從容中道,坦蕩無著,而以禅悅爲味。什麼是政禅

  勤政愛民爲原則,遵法守紀作模範;大公無私,與民同樂,而常住于真空本性之中。什麼是軍禅

  出入行伍之中,揮戈執槍,保國爲民,通達生死如幻而大雄無畏,涵養浩然之氣,而威武不屈。有了這些豐富多彩的禅修法門,就會使任何人在現實生活中真參實悟,活修活證,既能破我法執,以成道業德業,又能利國利民,以成偉大事業,就真正成爲語言美、行爲美和心靈美的『活菩薩』,也自然會樹立起自覺覺他、互愛互敬的新風尚,而實現人間淨土。既能實現人間淨土,則自會真俗圓融而廣積福慧資糧,不期然而然地實現人類最高理想,成就名符其實的兩足尊了。

  

《七五自述》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探禅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