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五自述▪P8

  ..续本文上一页僧祗劫的自觉觉他才能觉行圆满,这是学佛成佛必然规律的『三部曲』。然复当知,自觉主要属顿悟,觉他时间极长,主要属渐修,自觉觉他不断融合,才能达到觉行圆满,这也是有力地说明了学佛成佛必须顿悟渐修相融合。《大阿弥陀经》说:『先了诸法性,梦幻本来空(顿悟自觉),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觉他渐修),如是宝刹者,何忧不可成

   』正是此义。

  三、唯识是中观理论的完美发展

  佛灭度后七百余年,南印度有龙猛、提婆菩萨出。根据般若讲中观学,它的理论以缘起性空为核心,故《中论》颂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颂中所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意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生法的因缘同样是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亦同样能为因缘而生余法。由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而竖穷三际,无内无外,无中无边,横遍十方。颂中后二句是显凡缘生诸法,随因缘生灭,随因缘变异无有定法而自成无所得空。故有为缘起的特征任何法都从缘生,就否认作第一性的不平等因;由于性空,就否认了有实自性的本体。《中论》所讲的空,究竟是什么

  它主要讲的是缘生诸法有相无体,如幻非真,故《中论》颂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焱亦如响』。由于诸法如幻非真,就什么也不是,不是也不是,远离名想言说,而成无分别空,故《中论》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此二颂意显缘生诸法不是全无,亦非全有,而是远离分别言说戏论的清净实相,故万法性空,即是一切诸法的离言实相,故《中论》颂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既然诸法的实相,远离分别戏论,故人们要通达和实证诸法的实相,就必须排除主观上邪而不正,偏而不中的种种妄见,才能不同凡夫的执有,也不同二乘的执空,而妙契中道实相。故《中论》颂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有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人们能如实通达诸法实相,而在在处处,离分别相、破我法执,自会于现实生活中,远离颠倒梦想实证涅槃。故《中论》颂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如前所述,中观学讲有为缘起,主张缘起性空,基本观点是伟大的,完全正确的,故唯识学亦有同样的主张,而以之为基础,无著菩萨作《顺中论》,玄奘法师作《会宗论》,用意即在于此。可是中观的理论虽然正确,也还存在着一大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是它讲心法,只论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没有根据方广经讲心法中的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种,当然就不存在着有受熏持种,生起前七识的本识,也不会讲有由自种生,复熏成自种的七转识,从而不能继承方广经所说『一切唯心造』的理论,也不能如实地、圆满地揭示出一切有情的内心世界。既然不讲受熏持种的本识,和能熏习的七转识,当然就不能建立熏习义。既无熏习当然就无由熏习所成的诸种子,以建立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殊胜教理。由是因缘,则《中论》所讲的生一切法的因缘,不在内而在外,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不是人定胜天,而是天定胜人的。因为因缘是客观的,我们人是因缘生法的,就自然只能受客观因缘支配,而听天安命。若然,这种理论就无形中流入抹杀人类有改造客观世界最大能动性的机械唯物论,要达到转八识成四智的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转依,就属绝对不可能的事了。因而佛灭度九百余年间,北印度有无着、世亲二大士出,他们根据《解深密经》和慈氏五论,建立唯识学以补中观理论的美中不足。唯识学是方广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缘起性空两大原则有机结合,形成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论。唯识依《解深密》所说心意识的教义和《楞伽》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圣言,主张识有八种。前七转识具有生灭等四义为能熏;第八识具有坚住等四义为所熏,能熏所熏相结合,就自然会有熏习;有熏习自然会有熏习所成的名言习气和二取习气为生起一切有为法的亲因;也自然会有业熏习为生起一切法的助缘。由斯就自然而然构成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论。这种完美的有为缘起论,不仅圆满而正确地揭示了一切有情的内心世界和万法生灭变化的因果规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业自我造,命自我立,人生支配宇宙,主观决定客观强有力的人定胜天思想。这样人们要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转依成佛的崇高理想,就全由人们自己创造因缘来决定,而学佛成佛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这种伟大理论的出现,就极大地坚定了人们实现学佛成佛的信心,鼓舞了改造人生宇宙实现成佛崇高理想的积极性,增强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无畏精神。由此看来,唯识学是指出了人们能彻底摆脱生死苦海,达到大自在、大解脱光明大道的真正佛法,也是至真、至善、至美无与伦比的伟大科学!

  可是自古及今还有不少讲中观学的只知中观的优点,不知中观的缺陷,而妄起门户之见,对最真实、最完美的佛法——唯识学,妄加诬蔑毁谤和攻击;更有其他不少披着佛教外衣而丝毫不懂真正佛法的狂徒,对伟大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佛法——唯识,信口开河不遗余力地驳斥和打击。我在这里,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对前一种人说一句公正话,唯识是中观理论的完美发展,是以中观理论为基础,而又如实补中观理论之不足的真正佛法。我更要在这里从高度的正义感出发,向后一种对伟大的出类拔萃的唯识学妄加非议的好事者,大吼一声:『门外汉,休得无礼取闹! 』

  四、成两足尊必须在长期度生的现实生活中破执断障

  两足尊是如来十名号之一,意谓学佛者长期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福慧双修,达到功行圆满,就成为无漏福德智慧两具足的圣者。

  怎样才是福慧双修昵

  就是一面要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一面必须在不舍广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知我法本空,内外不住,无为而无不为。这样就是悲智等运,真俗圆融,不取不舍的福慧双修。佛陀常称《金刚经》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第一宝典。此经的神髓主要就是教人在不舍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福慧双修,此经反复言: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言:『诸菩萨摩诃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又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圣言都是教人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破执断障,广积福慧资粮。慧能六祖依《金刚经》开悟,常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言:『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更明显地说:『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些文句一一都是教人学佛修行一定要不脱离现实,不放弃众生而积极有为,大雄无畏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才能做到『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积集无边际』而成如来。大乘佛典常常教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正是这个意思。

  可是佛陀早离人间,正法隐蔽,似教彰显,学佛者大多讲坐禅闭关,不问人世:但求自了,不度众生,而消极无为,就形成了『枯木依寒岩,山中无暖气』冷酷无情的不正道风。时至今日表现特盛,怎么办呢

  近代有些高僧大德和有真知卓见的大居士提倡人间佛教以挽救之。我非常赞同,竭力拥护。因为这样才能把佛法大雄无畏的精神,积极救世的道风,内真外俗,自觉觉他的美德彰显出来,以净化人生宇宙,但是对人间佛教还要有充分的具体内容,略而言之,必须以不取不舍的禅修为方便,以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具体言之,还要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要大弘般若唯识,以彰『法印』,大倡达磨、慧能的禅修,以显『心印』,从而使心法二印,相互融摄,以立学修一体化的道风。其次还需本着以无我无人修诸善法的佛训,依据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道的圣言,把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紧密结合。尤其把古代农禅的殊胜法门借鉴推广,既光大农禅,又建立工、商、教、政、军等各部门的禅,使人人皆能自他两利,福慧双修,成为真正的『活佛』。怎样开农禅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栉风沐雨而不苦,披星戴月而多乐,本地风光,安闲自得。什么是工禅

  忘我劳动,支援国家建设,无私奉献,丰美人民生活;手中勤操机器,内心饱享法乐。什么是商禅

  往来市场之中,买进卖出,取合法利润以养己,和颜悦色热爱顾客以利他:随缘任运,充满法喜。什么是教禅

  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使学生常住春风化雨之中;从容中道,坦荡无着,而以禅悦为味。什么是政禅

  勤政爱民为原则,遵法守纪作模范;大公无私,与民同乐,而常住于真空本性之中。什么是军禅

  出入行伍之中,挥戈执枪,保国为民,通达生死如幻而大雄无畏,涵养浩然之气,而威武不屈。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禅修法门,就会使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真参实悟,活修活证,既能破我法执,以成道业德业,又能利国利民,以成伟大事业,就真正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活菩萨』,也自然会树立起自觉觉他、互爱互敬的新风尚,而实现人间净土。既能实现人间净土,则自会真俗圆融而广积福慧资粮,不期然而然地实现人类最高理想,成就名符其实的两足尊了。

  

《七五自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探禅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