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可見若於染淨諸法上執有一法可得,則法執未破,不能證得大菩提和大涅檠。只有於諸法上不取一相,了達一無真實才是最極真實、一無所得才是真有所得的道理,以去掉主觀上的一切執著,遠離顛倒夢想,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此段意顯以般若智慧通達和實證一切諸法的平等理性,了知萬法皆是緣生,對緣生之法不取不舍,不增不減,對世間和出世間作平等觀,對凡夫和聖者亦作平等觀;更要了知煩惱妄念性空不可斷,也要了知菩提涅槃如幻不可求。內心寂靜安祥,純一直心,現證現觀,此即六祖所說:“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以及永嘉所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的平等大覺。故佛陀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同時就在了達諸法平等如幻的基礎上,隨緣廣度一切衆生,普作一切善事,慧福齊修,智悲雙運,真俗圓融,自覺覺他以圓成佛道。故佛陀又言:“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裏有一問題必須著重指出:《金剛經》畫龍點睛的精髓。即是“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句,因此一句總括了戒定慧叁無漏學,是佛陀中道顯了教的具體表現,如人走路一樣,開步即雙足同行,福慧齊修。從無四相來說,即屬“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爲觀自在”的大智自覺;從修善來說,即屬大乘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的大悲覺他。修諸善是方便智,無四相是實相智;修諸善是俗谛,無四相是真谛;修諸善是不住涅槃,無四相是不住世間;修諸善是于法不減,無四相是于法不增;修諸善是不舍世間即非空,無四相是勝義不立即非有,合而稱之,即是不增不減,如如相應,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義。永嘉有雲:“取不得,舍不得,如來法中這麼得”,正是佛陀所強調的:“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點。所以學人對此一句應牢記深思。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佛陀更進一步稱贊此經的功德,凡屬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皆能破迷開悟,見性成佛,功德不可思議,不說凡夫二乘不可思議,就是見道菩薩亦不可思議。因爲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此經,是種無漏因,而此無漏因是感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的無漏佛果的,當然不是世間有漏功德可以相比的,不說一般功德不能相比,就是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等七寶聚爲人布施的功德也是不能與此相比。因爲有漏功德是感流轉世間生死苦果的染因,不能出世解脫;只有無漏功德才是感出世大菩提大涅槃妙果的淨因,也才能真正得大自在和大解脫。所以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此段意顯如來度生無一衆生如來而不度,但又實無有一衆生而如來可度。因爲佛陀行平等大慈,運同體大悲,常常度生,而常常無住;常常無住,而常常度生,雖恒起大悲心時常普度一切衆生,說法饒益,覺醒愚蒙;但同時以大智慧了達衆生如幻,所說之法亦是如幻,離四相,絕百非,能所雙泯,生佛一如,所謂“平等真如界,佛不度衆生。”兩相結合,恰是《維摩诘經》所說:“雖知佛國土,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衆生”的化無所化,也正是淨名所說:“以如幻的人,說如幻的法,而度如幻的衆生”。由此可見,大覺世尊常在世間濟拔含識,而又安住法性不染一塵,所以《瑜伽大論》雲: “菩薩于諸有情悲心俱行,不舍生死。”又說:“菩薩于一切行如實遍知爲依止故,雖在生死,而心常不染”,即屬此義。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佛陀進一步說明如來清淨法身不可從叁十二種莊嚴相上去見。因爲如來是實證諸法離言實性而成就的,是以般若智慧掃除主觀上的一切分別執著而見到的如來,所謂乘如實法而來。如實法者:不生不滅,非染非淨,無有增減,如如不動,是我法二空的絕對真理。此絕對真理非色相可見,非音聲可求,離諸言語,滅諸心行,是爲如來清淨寂滅、實相無相的法身。反之,若不達此理,單從叁十二相去見如來,則心隨境轉,執虛幻之身爲實有,執生滅之法爲如來。取相分別,是爲顛倒妄執、迷而不覺的凡夫。故佛陀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以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可見從色相音聲上去求如來,而終不能見自他清淨無相之法身。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此段說明諸佛如來雖非色相所見、非音聲可求,而並非諸法斷滅,一無所得。《金剛經》雲:“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執實我實法的外境實無,如龜毛兔角,空無所得;無虛者,亦即如來的大菩提與大涅槃。若學人只從諸法皆空,一切不可得上去理解、去言說。則墮偏空,非真佛子。然複當知,佛法所謂的空,主要是空主觀上的遍計所執,而並非否認客觀從緣所生的事相,若否認客觀事相的存在,則撥無因果.而將會墮入頑空斷滅。所以世尊言:“甯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金剛經》也說:“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正顯示學人應從真俗圓融,不取不舍的兩方面來“應無住而生其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此段說明菩薩雖常常布施度生,廣積福德,而心常清淨,對所作福德心不貪著。《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修善法,而心貪著福德,則成有漏因果,不得菩提;修菩薩行者對所作福德心不貪著,方成無漏.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貪著福德即有我法二執,有二執即非菩薩。《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所謂無我法,即知人無我,則破我執,知法無我,即破法執,二執即破,自然證得無生法忍,于叁界內外不見有少法染淨生滅相,于人我不見有自他生死差別相,一性空寂.湛然平等,隨緣度生,無所貪求,是故佛陀說爲“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如來法身圓滿周遍,威儀寂靜,本自不生。本自不滅,來無可來,去無可去,故佛陀說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問:卷首敘述如來入城乞食則去。歸,到祗園則來,今何說言無有來去
答:古人謂:“雲駛而見月運,月本不曾有運,舟行而見岸移,岸亦何曾有移。”乃隨衆生之機,而方便示現。所謂如來者有法、報、化叁也,報化如來屬無漏有爲法,此有色相可見,有音聲可聞,來去坐臥,說法度生無一而不自在圓融。法性如來屬無爲法,亦即我法二空的真理,此真理窮叁際,遍十方。非來去坐臥可見,非色相音聲可求,清淨無相,如如不動,故彌勒雲:“來去化身佛,如來常不動,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
一合相理分第叁十
此段意顯叁千大幹世界即是一合相,雖有微塵之相,而性自空寂,所謂世界乃微塵積聚而成,聚則界有,碎則界空,無有自性,非實有體,當下即空,猶如夢境,夢時即無,及至于醒。所以佛陀言:“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又說:“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准理應分理一合與事一合,所謂理一合指世界真性,遍滿十方,惟一無二,真常不動,無生無滅.是宇宙的絕對真理,亦即一萬法的真如實性,即此實性,是名一合相。所謂事合相指世界幻相,宇宙事物雖無量無邊,千差萬別,衆相紛纭,然總不離一緣生幻相,幻相之法,無有大小高下,亦無內外終末,平等平等,即此平等幻相,是爲一合相。事合相與理合相本自離名,不可言說,不可分別。故佛陀言:“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此段說明佛陀諄諄教戒,苦口婆心,反複開示降心住心、布施度生而離一切執著的一乘無上佛道,其目的是使學人應于時時處處不生法相。對執有實我實法的法相要空,對執有我空法空的非法相亦要空,所謂空空。如此經降心離相,住心無住,發心無法之法皆屬知見不生,法相不起,離一切執著,去一切名相,以期實證現觀諸法法性,而入于不二法門。佛陀言:“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謂應如是知,即住心無住,則爲真知;如是見,即降心離相,則爲真見;如是信解,即發心無法之法,則爲真信解。果能如是,則諸相銷亡,一心無寄,清淨寂然,則金剛般若之智,實相真如之理,即時現前,而頓見人生宇宙之真相,豈不妙哉!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此段說明菩薩的精神始終是自覺覺他、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方便善巧、對機宣講一切諸法本自離言、無法可說、如幻如化、有而非真的如來甚深微妙大法,普度胎卵濕化所有一切生靈含識,拔濟生死大苦,給予涅槃安樂;同時就在度濟衆生的基礎上,了達無我無法,能取不可得,所取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內心清淨,不取一相,如如不動,而自在超脫。如世尊言:“雲何爲人演說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者:即善達法性,清淨無相,以般若智慧照見內之身心、外之世界,如夢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電光、一一不實,無常變化,有而非真,不可愛樂,心不取相,安閑恬靜而寂然不動。
所謂“如夢”者:.夢時有山河大地、田園舍宅,宮室樓臺、人非人等,種種境相,一一覺爲真實;夢可樂境,則心生愛戀,夢可畏境,則心生恐怖,一旦醒來,喜、怒、哀、樂之境頓空。永嘉玄覺有雲:“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此正說明夢境不實,唯心所現。殊不知衆生迷而不覺,顛倒妄執.夜爲小夢所蔽,晝爲大夢所迷,恒處生死長夜,曾不覺悟.迷理迷事、起惑造業,枉受生死六趣之苦。 行者若能從生死大夢中徹底覺醒過來.知境不實,通達有爲生滅之法無常變化,自性本空。心緣六塵境界,而不被六塵所染,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爲開悟見道的覺人。諸葛有雲:“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意顯白晝之境與夜夢無異。
問:既然一切如夢,菩薩如何度生
答:菩薩是自覺覺他的人,所謂自覺,即是如實遍知世出世間,淨一切諸法,皆心識變現,有相無體,如夢如幻;同時就在覺知一切如夢的基礎上,廣度一切衆生,集積無邊如夢不實的福德,也就是長期度化如夢不實的衆生。北宋文豪王安石曾說:“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是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維摩诘經》雲:“以如夢的人,說如夢的法,而度如夢的衆生。”若行者真能如是行持,則正是真正的自覺覺他。
如“幻”者:有爲諸法,悉皆如幻,猶如幻師.以幻術力,現種種幻事,小孩誤認真實,大人知其是妄;現前諸境,亦複如是,迷者執爲實育,悟者乃覺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忽起忽滅,而不久停;有爲諸法,亦複如是,刹那生滅,無常變化,有即非有。
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無實體;有爲生滅之法,亦複如是,有而非真,唯其假相而已。
如“露”者:露即朝露,須臾之間,見日即唏;有爲諸法,亦複如是,有不常有,生滅不定。
如“電”者:電即電光,生時即滅,滁忽便無;一切有爲諸法,亦複如是,瞬息萬變,了不可得.
佛陀說此六喻,即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宇宙人生之實相。所謂實相,《大智度論》說:“滅諸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中論》也說:“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不生亦不滅,寂滅如涅槃。”可見一切諸法,如夢如幻,有相無體之相,是名實相。所以《中論》又說:如夢亦如幻,如健達婆城,所說生滅法(有爲法),其相亦如是。”從《金剛經》有如夢幻泡影露電等六相來看,一切諸法有其作用,幻相宛然,並非全空;雖有其相,而無實體,本性是空,亦非實有,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實相。依此中道實相而觀。即能雙破人法二執,而頓證不生不滅之真如實性;同時又不壞因果,大雄無畏、積極有爲地廣作善事。以利益一切衆生。若行者能依如是之真實佛義自覺覺他,則不住空有,而定能圓成佛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