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庙。因为此般若经为诸佛之母,能生三世一切诸佛,持此经者能成就清净法身,无一法可越其上;持此经者能成就圆满报身,、无一法可与相比;持此经者能成就无边化身.随类利导,普度群迷,更无一法可与等同。所以《大品般若经》云:“般若所在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经言:“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佛陀把诸法一相无相之实相的般若大法完全对长者须菩提已和盘托出;把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观空、遣相、破执的修行妙道亦对长者须菩提阐述得淋漓尽致;更把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和是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的真实功德,对长者须菩提亦说得一清二楚。所以空生万分高兴,而谓佛曰:“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由此可见,佛说此经的目的是显示要由般若大智慧,才能到达涅槃彼岸。《遗教经》云:般若是度生死苦海的坚牢船,般若是破无明黑暗的大明灯,般若是治众生心病的良药,般若是伐烦恼树的利斧。若无般若,怎能破执著、断烦恼而达到自在解脱呢

  所以只有依般若智慧了达诸法皆从内因缘生,无有实体,如梦如幻,不取于相,不著于空。如如不动,而常生无所住心才是如法受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此段说明长者须菩提已深深体悟到佛陀所说应不住相而行布施,应以无我的精神而普度一切众生;更深深体悟到世出世间染净凡圣诸法.皆如幻如化。心中朗然明白,智慧顿生,思前想后,不觉悲喜交集。悲者愍世间一切众生迷而不觉,执我执法,造有漏业,感生死果,长堕三界,不得出离;喜者喜自从昔以来未曾得闻如是甚深经典,今生有幸,闻此般若妙理,不觉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我和法的执著,再也不能束缚我了;离一切执著,才能证到实相;去一切名相,才能见到人生。他感激佛陀的法乳之恩,欢喜得涕泪悲泣,长跪在佛陀座前,久久说不出话来。最后空生从内心深处向佛陀说道:“世尊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自此开悟以后,尊者便被称为解空第一的人了。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五祖弘忍大师说: “受持读诵《金刚经》,可以直了成佛。”此话不假。因此经是阐明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福慧双修的大乘经典;是如来为发大乘或最上乘者宣说“一实相印”的般若显了教,不同于“唯法无我”的小乘教。受持读诵此经,可以破执著、断惑业、证实相、得解脱。所以经言:“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见若人真能恭敬读诵和踏实行持,此经则定能自度度他,成为出类拨萃的圣者,自觉觉他的觉人。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此段说明受持读诵《金刚经》.可以消除无始劫来应堕恶道的极重罪业;不但能消前业,还能灭生死苦,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然者,因为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有相无体,自性寂寂,如幻如化.虽诸有情无始劫来为无明所盲,执我执法,造诸染业,流转三界,但其中实无有能造之人,亦实无所造之业.一空一切空,业种恶道亦空;一幻一切幻,烦恼业果皆幻。故《中论》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可见受持《金刚经》能消除业障,实际上就是实相忏悔,达罪性空,了知无我无法,无业种,无恶道。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金光明经》亦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正是指受持读诵此经能消除业障而言。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上卷须菩提已深深懂得在度生时不取诸相,在布施时心无所住来降心住心。此段说明我佛如来悲心切切,婆心片片.对空生再次请问降心住心一事,不惮烦劳.反复开示,而谓之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佛陀再三劝勉、苦口叮咛,其目的是使学人要常常生心、常常无住,常常无住、常常生心。“生心”即狠抓因果,不舍世间,广作善事,普度众生。所谓时时洒甘露雨,处处扇解脱风;“无住”即在布施度生中离四相,绝百非,自在超脱,往来无碍,即所谓念念无住即释迦出世,步步离相即弥勒下生,究竟无我,寂灭安祥。两者结合.恰恰是行无缘慈,运同体悲,自觉觉他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古德云“了二空、证实相,即文殊智;度四生、觉有情,即普贤行。”即属此义。

  再者:因佛法是阐明世出世间因果规律的学问。世间的因果规律即有我法二执,我执引生烦恼障,烦恼障障涅槃;法执引起所知障,所知障障菩提。於是便有有漏世间的形成。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是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槃二果,於是便有无漏世间的形成。所以人们只有破除我法二执,才能真正达到自在和解脱。故《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金刚经》上卷大部份是从有中谈空,也就是在世间的法相上见法性,在有为上见无为,在生灭上见无生灭。下卷大部份是从空中显有,也就是真空中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菩提涅槃的妙有。所以然者。因凡夫是以识为主,识名虚妄分别,缘境取境,颠倒执著,内心昏暗,迷而不觉,造业感果,不得出离,根身器界,生灭变异,故尔一切不实。空无所得。圣者以智为主,智为无分别慧,能证我空法空,善达诸心如幻,于一切法上远离分别执著,无愿无求,常生净心,亲证真如,故尔转识成智,成为觉行圆满的佛陀。慧能云:知心如幻,即无著也。”拘留孙佛偈云:“见身不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可见学佛重在用智慧觉照心空如幻。因觉心即是治心,治心即是善达法性,知心无常,不执外境。不住内心,了达过去未来现在诸心皆如幻化,若悟此理者,即为开悟见道的觉人。反之.若不通达生灭变化、如幻无常之心,而分别过去,执著现在,缘取未来,这样即为迷而不觉的凡夫。所以经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问:既然一切如幻,三心皆不可得,不可得中还有所不?答:宇宙万法,皆从缘生,无有实体,自性空寂,其相如幻,其性本净,而人们主观的认识应不分别、不执著,对有的认识要空,对空的认识亦要空,远离增减.两边达到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清净无相.这时般若智慧跃然现前,而明照事理即所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意显虚空中云烟散尽,而皎日当空,光周法界。所以说,执有不得有,离有而见真,一切不真实,才是最真实.一切不可得,才是有所得,当体即空,当体即有,有空不二,理事圆融,此正《心经》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有一如说。故如来列举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人布施,说福德多,就是深达福德无实,而说福得多故古德有“一切如幻大牟尼”之说。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此段意显学人不应从具足色身和具足诸相而见如来。因为色身诸相皆是无漏有为法,是有相无体之物,如梦境,如阳焰、如镜花、如水月、皆是空的。若执幻有之色相为如来,则心随境转,迷而不觉,即为颠倒妄执之凡夫;若离幻有之色相而见如来,则心清净,觉而不迷,即为自在解脱之圣者。这里有一故事,昔时佛陀在忉利天为生母摩耶夫人说法圆满归来之时,众比丘争先恐后前去迎接,特别是有位莲花色比丘尼,有大神通,第一个赶在大众前面去迎接佛陀的到来。她见到佛陀一边顶礼、一边说道:“佛陀!弟子莲花色第一个先来迎接佛陀的圣驾,请接受弟子的拜见。”佛陀说:“先来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须菩提,因他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观察诸法的空性,他已见到了我的法身,他才是真正迎接我的人呢!”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学人只有象须菩提那样时时安住法性真如而不动,在色相上离色相,在言说上离言说,在分别上离分别,即所谓“于相而离相”,这样才能破迷开悟,见性证真。所以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此段说明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有法可说,即著法相。古德云:“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离言说显。”若全离言说,则同哑子,不能觉他;若全用言说,则同凡夫,不能自觉。永嘉云:“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雍塞。”意显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说而说,才是妙说。何以故

  因为常宣正法。不离言说,是方便智;虽用言说,而深达语言文字亦是解脱相,不执于文字,此是实相智,方便实相二智结合,恰是佛陀所说:“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的自觉觉他。《维摩诘经》文殊师利言:“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这也是以言显无言,从语言文字上而入于不二法门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的真俗圆融。所以佛陀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此段说明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一彻彻底底的无所得。如佛言: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佛是大觉不迷的世尊。能于世出世间染净一切诸法,皆如实遍了相有体无,如梦如幻,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凡圣情忘,能所双遣,此即永嘉所谓: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干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的一切不可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