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P3

  ..续本文上一页故佛言:“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可见若於染净诸法上执有一法可得,则法执未破,不能证得大菩提和大涅檠。只有於诸法上不取一相,了达一无真实才是最极真实、一无所得才是真有所得的道理,以去掉主观上的一切执著,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此段意显以般若智慧通达和实证一切诸法的平等理性,了知万法皆是缘生,对缘生之法不取不舍,不增不减,对世间和出世间作平等观,对凡夫和圣者亦作平等观;更要了知烦恼妄念性空不可断,也要了知菩提涅槃如幻不可求。内心寂静安祥,纯一直心,现证现观,此即六祖所说:“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以及永嘉所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的平等大觉。故佛陀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时就在了达诸法平等如幻的基础上,随缘广度一切众生,普作一切善事,慧福齐修,智悲双运,真俗圆融,自觉觉他以圆成佛道。故佛陀又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有一问题必须着重指出:《金刚经》画龙点睛的精髓。即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句,因此一句总括了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陀中道显了教的具体表现,如人走路一样,开步即双足同行,福慧齐修。从无四相来说,即属“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的大智自觉;从修善来说,即属大乘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大悲觉他。修诸善是方便智,无四相是实相智;修诸善是俗谛,无四相是真谛;修诸善是不住涅槃,无四相是不住世间;修诸善是于法不减,无四相是于法不增;修诸善是不舍世间即非空,无四相是胜义不立即非有,合而称之,即是不增不减,如如相应,非有非空的中道实义。永嘉有云:“取不得,舍不得,如来法中这么得”,正是佛陀所强调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点。所以学人对此一句应牢记深思。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佛陀更进一步称赞此经的功德,凡属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皆能破迷开悟,见性成佛,功德不可思议,不说凡夫二乘不可思议,就是见道菩萨亦不可思议。因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此经,是种无漏因,而此无漏因是感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无漏佛果的,当然不是世间有漏功德可以相比的,不说一般功德不能相比,就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等七宝聚为人布施的功德也是不能与此相比。因为有漏功德是感流转世间生死苦果的染因,不能出世解脱;只有无漏功德才是感出世大菩提大涅槃妙果的净因,也才能真正得大自在和大解脱。所以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此段意显如来度生无一众生如来而不度,但又实无有一众生而如来可度。因为佛陀行平等大慈,运同体大悲,常常度生,而常常无住;常常无住,而常常度生,虽恒起大悲心时常普度一切众生,说法饶益,觉醒愚蒙;但同时以大智慧了达众生如幻,所说之法亦是如幻,离四相,绝百非,能所双泯,生佛一如,所谓“平等真如界,佛不度众生。”两相结合,恰是《维摩诘经》所说:“虽知佛国土,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的化无所化,也正是净名所说:“以如幻的人,说如幻的法,而度如幻的众生”。由此可见,大觉世尊常在世间济拔含识,而又安住法性不染一尘,所以《瑜伽大论》云: “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不舍生死。”又说:“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虽在生死,而心常不染”,即属此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佛陀进一步说明如来清净法身不可从三十二种庄严相上去见。因为如来是实证诸法离言实性而成就的,是以般若智慧扫除主观上的一切分别执著而见到的如来,所谓乘如实法而来。如实法者: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无有增减,如如不动,是我法二空的绝对真理。此绝对真理非色相可见,非音声可求,离诸言语,灭诸心行,是为如来清净寂灭、实相无相的法身。反之,若不达此理,单从三十二相去见如来,则心随境转,执虚幻之身为实有,执生灭之法为如来。取相分别,是为颠倒妄执、迷而不觉的凡夫。故佛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以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可见从色相音声上去求如来,而终不能见自他清净无相之法身。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此段说明诸佛如来虽非色相所见、非音声可求,而并非诸法断灭,一无所得。《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者。执实我实法的外境实无,如龟毛兔角,空无所得;无虚者,亦即如来的大菩提与大涅槃。若学人只从诸法皆空,一切不可得上去理解、去言说。则堕偏空,非真佛子。然复当知,佛法所谓的空,主要是空主观上的遍计所执,而并非否认客观从缘所生的事相,若否认客观事相的存在,则拨无因果.而将会堕入顽空断灭。所以世尊言:“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金刚经》也说:“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此正显示学人应从真俗圆融,不取不舍的两方面来“应无住而生其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此段说明菩萨虽常常布施度生,广积福德,而心常清净,对所作福德心不贪著。《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修善法,而心贪著福德,则成有漏因果,不得菩提;修菩萨行者对所作福德心不贪著,方成无漏.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贪著福德即有我法二执,有二执即非菩萨。《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谓无我法,即知人无我,则破我执,知法无我,即破法执,二执即破,自然证得无生法忍,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染净生灭相,于人我不见有自他生死差别相,一性空寂.湛然平等,随缘度生,无所贪求,是故佛陀说为“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如来法身圆满周遍,威仪寂静,本自不生。本自不灭,来无可来,去无可去,故佛陀说为“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问:卷首叙述如来入城乞食则去。归,到祗园则来,今何说言无有来去

  答:古人谓:“云驶而见月运,月本不曾有运,舟行而见岸移,岸亦何曾有移。”乃随众生之机,而方便示现。所谓如来者有法、报、化三也,报化如来属无漏有为法,此有色相可见,有音声可闻,来去坐卧,说法度生无一而不自在圆融。法性如来属无为法,亦即我法二空的真理,此真理穷三际,遍十方。非来去坐卧可见,非色相音声可求,清净无相,如如不动,故弥勒云:“来去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此段意显三千大干世界即是一合相,虽有微尘之相,而性自空寂,所谓世界乃微尘积聚而成,聚则界有,碎则界空,无有自性,非实有体,当下即空,犹如梦境,梦时即无,及至于醒。所以佛陀言:“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又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准理应分理一合与事一合,所谓理一合指世界真性,遍满十方,惟一无二,真常不动,无生无灭.是宇宙的绝对真理,亦即一万法的真如实性,即此实性,是名一合相。所谓事合相指世界幻相,宇宙事物虽无量无边,千差万别,众相纷纭,然总不离一缘生幻相,幻相之法,无有大小高下,亦无内外终末,平等平等,即此平等幻相,是为一合相。事合相与理合相本自离名,不可言说,不可分别。故佛陀言:“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此段说明佛陀谆谆教戒,苦口婆心,反复开示降心住心、布施度生而离一切执著的一乘无上佛道,其目的是使学人应于时时处处不生法相。对执有实我实法的法相要空,对执有我空法空的非法相亦要空,所谓空空。如此经降心离相,住心无住,发心无法之法皆属知见不生,法相不起,离一切执著,去一切名相,以期实证现观诸法法性,而入于不二法门。佛陀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所谓应如是知,即住心无住,则为真知;如是见,即降心离相,则为真见;如是信解,即发心无法之法,则为真信解。果能如是,则诸相销亡,一心无寄,清净寂然,则金刚般若之智,实相真如之理,即时现前,而顿见人生宇宙之真相,岂不妙哉!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此段说明菩萨的精神始终是自觉觉他、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方便善巧、对机宣讲一切诸法本自离言、无法可说、如幻如化、有而非真的如来甚深微妙大法,普度胎卵湿化所有一切生灵含识,拔济生死大苦,给予涅槃安乐;同时就在度济众生的基础上,了达无我无法,能取不可得,所取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内心清净,不取一相,如如不动,而自在超脱。如世尊言:“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即善达法性,清净无相,以般若智慧照见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如梦境、如幻事、如水泡、如影像、如朝露、如电光、一一不实,无常变化,有而非真,不可爱乐,心不取相,安闲恬静而寂然不动。

  所谓“如梦”者:.梦时有山河大地、田园舍宅,宫室楼台、人非人等,种种境相,一一觉为真实;梦可乐境,则心生爱恋,梦可畏境,则心生恐怖,一旦醒来,喜、怒、哀、乐之境顿空。永嘉玄觉有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正说明梦境不实,唯心所现。殊不知众生迷而不觉,颠倒妄执.夜为小梦所蔽,昼为大梦所迷,恒处生死长夜,曾不觉悟.迷理迷事、起惑造业,枉受生死六趣之苦。 行者若能从生死大梦中彻底觉醒过来.知境不实,通达有为生灭之法无常变化,自性本空。心缘六尘境界,而不被六尘所染,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为开悟见道的觉人。诸葛有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意显白昼之境与夜梦无异。

  问:既然一切如梦,菩萨如何度生

  答:菩萨是自觉觉他的人,所谓自觉,即是如实遍知世出世间,净一切诸法,皆心识变现,有相无体,如梦如幻;同时就在觉知一切如梦的基础上,广度一切众生,集积无边如梦不实的福德,也就是长期度化如梦不实的众生。北宋文豪王安石曾说:“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是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维摩诘经》云:“以如梦的人,说如梦的法,而度如梦的众生。”若行者真能如是行持,则正是真正的自觉觉他。

  如“幻”者:有为诸法,悉皆如幻,犹如幻师.以幻术力,现种种幻事,小孩误认真实,大人知其是妄;现前诸境,亦复如是,迷者执为实育,悟者乃觉真空。

  如“泡”者:泡即水泡,忽起忽灭,而不久停;有为诸法,亦复如是,刹那生灭,无常变化,有即非有。

  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故有,全无实体;有为生灭之法,亦复如是,有而非真,唯其假相而已。

  如“露”者:露即朝露,须臾之间,见日即唏;有为诸法,亦复如是,有不常有,生灭不定。

  如“电”者:电即电光,生时即灭,滁忽便无;一切有为诸法,亦复如是,瞬息万变,了不可得.

  佛陀说此六喻,即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宇宙人生之实相。所谓实相,《大智度论》说:“灭诸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中论》也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不生亦不灭,寂灭如涅槃。”可见一切诸法,如梦如幻,有相无体之相,是名实相。所以《中论》又说:如梦亦如幻,如健达婆城,所说生灭法(有为法),其相亦如是。”从《金刚经》有如梦幻泡影露电等六相来看,一切诸法有其作用,幻相宛然,并非全空;虽有其相,而无实体,本性是空,亦非实有,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实相。依此中道实相而观。即能双破人法二执,而顿证不生不灭之真如实性;同时又不坏因果,大雄无畏、积极有为地广作善事。以利益一切众生。若行者能依如是之真实佛义自觉觉他,则不住空有,而定能圆成佛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