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廟。因爲此般若經爲諸佛之母,能生叁世一切諸佛,持此經者能成就清淨法身,無一法可越其上;持此經者能成就圓滿報身,、無一法可與相比;持此經者能成就無邊化身.隨類利導,普度群迷,更無一法可與等同。所以《大品般若經》雲:“般若所在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經言:“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佛陀把諸法一相無相之實相的般若大法完全對長者須菩提已和盤托出;把在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觀空、遣相、破執的修行妙道亦對長者須菩提闡述得淋漓盡致;更把叁世諸佛皆從此經出和是經所在之處即爲有佛的真實功德,對長者須菩提亦說得一清二楚。所以空生萬分高興,而謂佛曰:“當何名此經

  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由此可見,佛說此經的目的是顯示要由般若大智慧,才能到達涅槃彼岸。《遺教經》雲:般若是度生死苦海的堅牢船,般若是破無明黑暗的大明燈,般若是治衆生心病的良藥,般若是伐煩惱樹的利斧。若無般若,怎能破執著、斷煩惱而達到自在解脫呢

  所以只有依般若智慧了達諸法皆從內因緣生,無有實體,如夢如幻,不取于相,不著于空。如如不動,而常生無所住心才是如法受持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此段說明長者須菩提已深深體悟到佛陀所說應不住相而行布施,應以無我的精神而普度一切衆生;更深深體悟到世出世間染淨凡聖諸法.皆如幻如化。心中朗然明白,智慧頓生,思前想後,不覺悲喜交集。悲者愍世間一切衆生迷而不覺,執我執法,造有漏業,感生死果,長墮叁界,不得出離;喜者喜自從昔以來未曾得聞如是甚深經典,今生有幸,聞此般若妙理,不覺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我和法的執著,再也不能束縛我了;離一切執著,才能證到實相;去一切名相,才能見到人生。他感激佛陀的法乳之恩,歡喜得涕淚悲泣,長跪在佛陀座前,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空生從內心深處向佛陀說道:“世尊呀!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自此開悟以後,尊者便被稱爲解空第一的人了。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五祖弘忍大師說: “受持讀誦《金剛經》,可以直了成佛。”此話不假。因此經是闡明悲智等運,真俗圓融、福慧雙修的大乘經典;是如來爲發大乘或最上乘者宣說“一實相印”的般若顯了教,不同于“唯法無我”的小乘教。受持讀誦此經,可以破執著、斷惑業、證實相、得解脫。所以經言:“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可見若人真能恭敬讀誦和踏實行持,此經則定能自度度他,成爲出類撥萃的聖者,自覺覺他的覺人。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此段說明受持讀誦《金剛經》.可以消除無始劫來應墮惡道的極重罪業;不但能消前業,還能滅生死苦,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然者,因爲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有相無體,自性寂寂,如幻如化.雖諸有情無始劫來爲無明所盲,執我執法,造諸染業,流轉叁界,但其中實無有能造之人,亦實無所造之業.一空一切空,業種惡道亦空;一幻一切幻,煩惱業果皆幻。故《中論》雲:“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夢如幻,如焰亦如響。”可見受持《金剛經》能消除業障,實際上就是實相忏悔,達罪性空,了知無我無法,無業種,無惡道。永嘉雲:“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金光明經》亦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正是指受持讀誦此經能消除業障而言。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上卷須菩提已深深懂得在度生時不取諸相,在布施時心無所住來降心住心。此段說明我佛如來悲心切切,婆心片片.對空生再次請問降心住心一事,不憚煩勞.反複開示,而謂之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又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佛陀再叁勸勉、苦口叮咛,其目的是使學人要常常生心、常常無住,常常無住、常常生心。“生心”即狠抓因果,不舍世間,廣作善事,普度衆生。所謂時時灑甘露雨,處處扇解脫風;“無住”即在布施度生中離四相,絕百非,自在超脫,往來無礙,即所謂念念無住即釋迦出世,步步離相即彌勒下生,究竟無我,寂滅安祥。兩者結合.恰恰是行無緣慈,運同體悲,自覺覺他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古德雲“了二空、證實相,即文殊智;度四生、覺有情,即普賢行。”即屬此義。

  再者:因佛法是闡明世出世間因果規律的學問。世間的因果規律即有我法二執,我執引生煩惱障,煩惱障障涅槃;法執引起所知障,所知障障菩提。於是便有有漏世間的形成。出世間的因果規律是破我法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證菩提涅槃二果,於是便有無漏世間的形成。所以人們只有破除我法二執,才能真正達到自在和解脫。故《金剛經》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金剛經》上卷大部份是從有中談空,也就是在世間的法相上見法性,在有爲上見無爲,在生滅上見無生滅。下卷大部份是從空中顯有,也就是真空中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菩提涅槃的妙有。所以然者。因凡夫是以識爲主,識名虛妄分別,緣境取境,顛倒執著,內心昏暗,迷而不覺,造業感果,不得出離,根身器界,生滅變異,故爾一切不實。空無所得。聖者以智爲主,智爲無分別慧,能證我空法空,善達諸心如幻,于一切法上遠離分別執著,無願無求,常生淨心,親證真如,故爾轉識成智,成爲覺行圓滿的佛陀。慧能雲:知心如幻,即無著也。”拘留孫佛偈雲:“見身不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可見學佛重在用智慧覺照心空如幻。因覺心即是治心,治心即是善達法性,知心無常,不執外境。不住內心,了達過去未來現在諸心皆如幻化,若悟此理者,即爲開悟見道的覺人。反之.若不通達生滅變化、如幻無常之心,而分別過去,執著現在,緣取未來,這樣即爲迷而不覺的凡夫。所以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問:既然一切如幻,叁心皆不可得,不可得中還有所不?答:宇宙萬法,皆從緣生,無有實體,自性空寂,其相如幻,其性本淨,而人們主觀的認識應不分別、不執著,對有的認識要空,對空的認識亦要空,遠離增減.兩邊達到寸絲不挂,一塵不染,清淨無相.這時般若智慧躍然現前,而明照事理即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意顯虛空中雲煙散盡,而皎日當空,光周法界。所以說,執有不得有,離有而見真,一切不真實,才是最真實.一切不可得,才是有所得,當體即空,當體即有,有空不二,理事圓融,此正《心經》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有一如說。故如來列舉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爲人布施,說福德多,就是深達福德無實,而說福得多故古德有“一切如幻大牟尼”之說。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此段意顯學人不應從具足色身和具足諸相而見如來。因爲色身諸相皆是無漏有爲法,是有相無體之物,如夢境,如陽焰、如鏡花、如水月、皆是空的。若執幻有之色相爲如來,則心隨境轉,迷而不覺,即爲顛倒妄執之凡夫;若離幻有之色相而見如來,則心清淨,覺而不迷,即爲自在解脫之聖者。這裏有一故事,昔時佛陀在忉利天爲生母摩耶夫人說法圓滿歸來之時,衆比丘爭先恐後前去迎接,特別是有位蓮花色比丘尼,有大神通,第一個趕在大衆前面去迎接佛陀的到來。她見到佛陀一邊頂禮、一邊說道:“佛陀!弟子蓮花色第一個先來迎接佛陀的聖駕,請接受弟子的拜見。”佛陀說:“先來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須菩提,因他在耆闍崛山的石窟中觀察諸法的空性,他已見到了我的法身,他才是真正迎接我的人呢!”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學人只有象須菩提那樣時時安住法性真如而不動,在色相上離色相,在言說上離言說,在分別上離分別,即所謂“于相而離相”,這樣才能破迷開悟,見性證真。所以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此段說明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有法可說,即著法相。古德雲:“佛法不可以言說顯,亦不可離言說顯。”若全離言說,則同啞子,不能覺他;若全用言說,則同凡夫,不能自覺。永嘉雲:“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雍塞。”意顯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說而說,才是妙說。何以故

  因爲常宣正法。不離言說,是方便智;雖用言說,而深達語言文字亦是解脫相,不執于文字,此是實相智,方便實相二智結合,恰是佛陀所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的自覺覺他。《維摩诘經》文殊師利言:“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菩薩入不二法門。”這也是以言顯無言,從語言文字上而入于不二法門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的真俗圓融。所以佛陀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此段說明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得一徹徹底底的無所得。如佛言: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爲佛是大覺不迷的世尊。能于世出世間染淨一切諸法,皆如實遍了相有體無,如夢如幻,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凡聖情忘,能所雙遣,此即永嘉所謂: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幹世界海中漚,一切賢聖如電拂”的一切不可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