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P8

  ..續本文上一頁,就快得很。遇到大善知識開頓悟法門,就快得很。六祖說:“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九、加行位:

   此位菩薩依于定地修無數觀,遣二取執,依名、義、自性、差別惟是假立修四尋思,得四如實智。在暖位依明得定觀所取空,在頂位依明增定修四尋思,悟所取畢竟空。在忍位依印順定起下、中、上叁忍,下忍起時印所取空,中忍起時悟能取空,上忍起時印能取空,堅決忍可而不懷疑。在世第一法依無間定印二取空,自此無間悟空亦空,即入見道,實證唯識性相。

  現在講加行位,加行位和資糧位有點不同,不同在哪裏呢?資糧位是依聞思力修六度,加行位呢?就是依定地。什麼定呢?就是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第四禅的不動地,無爲法中有個不動,不動就是指的四禅,四禅是舍念清淨地,依這個定地來修唯識觀。修唯識觀怎樣修法呢?總的來說,是依名唯獨是名,義唯獨是義,自性唯是假立,差別唯是假立,依這四點來尋思,反複思維,反複參悟,這叫四尋思。依這四點反複參悟,悟解了,懂得了這個道理是絕對真實,實在如此,就叫四如實智。你們要把四尋思和四如實智弄清楚,依這個名唯獨只有名,義就是事情,《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的是事物的事,義就是事相。事情唯獨只有事情,沒有名,名就是名,和事情不相關。自性唯獨是假立,差別唯獨是假立,依這四點來反複參悟,就是四尋思,把這個道理反複參悟,參悟通了,知道名嘛,真正只有個名,義嘛,真正只有個義,自性硬是假立,差別硬是假立,就得了四如實智。所以在這個四加行位,修唯識觀就是這樣修的,在定地修這個四尋思,把這個道理參悟通了,知道一切法沒法說,沒法分別,沒法執著,心裏知道境界都是空的,我們觀察境界,認爲這是個什麼,那是個什麼,都是空的,得了所取空,知道境界空了,我們又依這四尋思來體悟,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假名得不到真實的東西的名,我們所見所聞,我們知道的都是假名,都是空的,境也空,心也空,到達心境俱空。這個時候呢?這個就叫四如實智。四尋思和四如實智有什麼差別呢?四尋思正在參悟,還沒有把道理參悟得徹底;我們把這四個方面的道理參悟徹底了,就是四如實智,這個就是加緊用功修唯識觀。

  加行位有四位,第一個就是暖位,依明得定來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四種,這個定呢才初先有點智慧光明,到火前相,就像我們走到火前有點熱,心中有點光明,有點熱呼,暖位這是形容詞。這個時候呢,尋思嘛才初先在尋思,略有點智慧,略知境空。頂位呢?又在暖位基礎上,智慧光明就增加了,依這個定來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四種,這個是尋思到了頂點,知道所取境空了,就稱爲頂位。暖位是尋思還是初步,頂位的尋思就到了頂點。忍位呢?就是對于所取的境空,能夠徹底了解境是空,就是忍,同時,又理解心是空。境空就是所取空,心空就是能取空。在這個忍位,徹底了解所取空,同時,又基本了解這個能取的心也空,這就得了如實智。但是這個如實智呢還不怎麼圓滿,到了世第一法呢,就是雙印二空,所取、能取都是徹底空,這個時候就是能所雙亡,心境俱空。這個時候,加行位就到了頂點,雙印二空,但是還有一點沒有空下去,能取是空,所取是空,但是這個空,還有個空的執著,空還沒有去掉。緊接著,能所取那個空也空,就入了見道位了,這個就是加行位修唯識觀的修法。依名、義、自性、差別來反複尋思,反複參悟,就叫四尋思,尋思這四點真理,硬是有百分之百的真實,堅決忍可而不懷疑,就得了四如實智了,四如實智一得,下來就得見道位,加行位就是這樣修的。加行兩個字如何講呢?用功來修定慧,資糧位也在修定慧,但是用聞思力,不是依定地來修,加行位是依四禅天的四禅定,來修唯識觀。

  十、見道要義六則

   (一)見道的意義:由修加行觀二取空,世第一法雙印二空,由此無間定入見道位,登極喜地,親見法性,無倒通達法相,也就是實證二取空,不但心境俱空,而且此空亦空,實證唯識性相,故名見道。(二)見道的內容:由叁心觀非安立谛(真谛)。①由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②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③遍遣一切有情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此叁智即叁心。同時以九種心觀苦集滅道的安立谛(勝義、世俗),于苦等四谛內各用法智、類智觀察,合爲八心;此八心依“觀”義立,而總爲一“止”所攝,加此“止”之一心,合爲九心,見道位中止觀雙運故也。(叁)見道有二種:①真見道:由根本無分別智,言亡慮絕,實證唯識真性;②相見道:由後得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相,觀一切法如夢如幻,爲利他故,有分別言說而無執著。(四)見道的作用:實證分別我法二空所顯真如,斷除分別、煩惱所知二障隨眠,得根本、後得而無分別智。根本智有見分無相分,以其所緣爲本來自有,非變而有之真如。後得智相見二分皆有,以其所見所緣仍用假名,無倒分別故也。(五)見道與六現觀相攝怎樣?①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能引現觀,未入真現觀。②依現觀:謂緣叁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爲現觀所依,非真現觀。③戒現觀:謂無漏淨戒能引生無漏定慧,隨順現觀,非直屬現觀。(以上叁種現觀不屬見道。)④現觀智谛現觀:謂緣非安立谛的根本、後得二智,此現觀一份屬真見道,一份屬相見道。⑤現觀邊智谛現觀:謂緣安立谛世出世智,此屬相見道。⑥究竟現觀:謂已圓滿無分別智,非見道攝。(六)見道所得義利:第六意識轉得妙觀察智一分,第七末那識轉得平等性智一分,由此入十地中初地(極喜地),生如來家,常住諸佛大集會中,于多百門有大自在。如《梵網經》十地經稱一刹那傾證百叁摩地,以淨天眼見百如來,遊百大千世界,放大光明,化爲百類,成熟百種所化有情,若欲留命得百劫住,能知前後百劫生事,化作百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

  爲什麼叫見道呢?就是實證了唯識性和唯識相。唯識性呢,就是法性,也就是圓成實性。唯識相呢?就是法相,也就是依他起相。見道位就得了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根本無分別智就實證了唯識的性,就實證了圓成實;後得無分別智就是無倒現觀唯識的相,現觀唯識相就是有分別無執著,知道是幻相而不起執著,這就是後得智境。見道主要是見了法性真如,以這個爲主,同時,後得智也無倒通達有爲法的幻相,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不起執著,所以見道來說,就是得了兩種智慧,證了兩種境界。唯識性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本性空那個真理;唯識相就是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個相,雖有分別無執著,這就是見道位,得兩種智,證兩種境界。也就是親自證了法性法相。證法性的時候呢?言思道斷,心行處滅;證法相的時候呢?雖有言說而無執著。見道還在用功修行,在證根本無分別智時,著重是斷障,頓斷了分別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俱生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有斷,在得根本智,實證唯識性時,就斷盡分別煩惱所知二障,接著起後得智,觀兩種谛。一就是非安立谛,也就是第一義谛、真谛。觀非安立谛有叁心,就是叁種智慧:(一)是內遣有情假緣智,有情以某個人的名字,認爲這個名字實在是那個人,那個人實在是這個名字,就是有情假緣智。假緣智,我們知道那個有情的名是假名,那個人也是假人,知道他是假,不是真實的,知道有情是假名假相,如說張叁英,他就知道這個張叁英的人是個假相,也知道張叁英這個名是個假名,等于幻有,不是真實的,對有情來說,這是一種智慧。(二)內遣諸法的假緣智,那一件東西,那一件事物,我們知道這是個假相,那個事物的名字也是個假名,如我們看到白果樹,知道這是個假相,因爲因緣生法在一定時候、一定條件下有,條件一變就不存在了,所以它的相也是個假相。白果樹那個名呢?也是個假名嘛。是我們人爲安上的“白果樹”這個名。這個就是內遣諸法的假緣智。其它任何事物,比如飛機,我們也知道它是個幻相,那個飛機本來沒有,具備條件它就造成一個飛機,條件變化了,飛機也就不存在了,因爲它鏽了、爛了,所以它是個幻相、假相,一切法都了知它只是個假名,這就是遣諸法的假緣智。(叁)就是遍遣一切有情、一切諸法的假緣智,不管人也好,動物、植物也好有情也好,法也好,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相、假名,都合起來觀,自然界、社會界,都是假相假名。這叁種假緣的智慧就是叁心,觀非安立谛的叁心,非安立谛主要是破法執,我執也附帶破,主要是破法執,一切執法,我也在其內了,都是假相,都是假名。這樣就可以斷叁種分別障。一種是軟品分別隨眠,這是低等的分別煩惱障、所知障種子。二是斷一切分別隨眠,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這是根本智觀非安立谛起的作用。非安立谛就是真谛,就是用的勝義谛的道理,就是用的根本智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方法,觀一切人、一切法都只有假相假名,沒有實體,這就叫非安立谛。叁心就是這叁種智,遣有情的假緣智,遣諸法的假緣智和遣一切有情、一切諸法的假緣智。

  有九種心觀安立谛,安立谛就是世俗谛,主要是指的苦、集、滅、道四谛,因爲這四谛是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世間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主要是破的我執,沒有實在的人,就是喊你依四谛觀我空。苦、集、滅、道這四種各用法智、類智觀察,就去了八種心,還有止觀雙運的定心,共稱九心。觀苦集滅道四谛,每一種觀有哪量兩種呢?一個是法智,一個是類智。什麼是法智呢?就是了解苦當中的真谛,真正的道理,苦、空、無常、無我,這個道理就稱爲法智。什麼叫類智呢?就是苦當中的那些事實,種種事實。所以在觀時,既要了解苦當中的種種道理,又要從事實上來證明苦的事實,這就是苦谛的法智、類智。集谛也有法智…

《成唯識論要義總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