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什麼。如果認爲它是個什麼,便與它如幻非真的實性相反,是爲取法相;如果認爲它不是個什麼,又把它當作一件不是什麼的實物,也與它相有體無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別,是謂之二;若離兩邊分別,即是不二,入不二法門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在理入不二法門時,不僅是對某一法不取法相及非法相,而是對內身外器、心、心所、色、不相應行乃至無爲一切法皆知其本性清淨,而不可分別言說,統統不取其法相及非法相。這時心境上萬法無滯,沒有絲毫挂礙,而有一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的清淨無相之實相現前。這個實相就是《心經》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無爲真如,見此真如就證得如《心經》所說: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四谛、無菩提、無涅槃的無相真空。到此時刻,便是真正的開悟見性。但是開悟見性所修的不二法門,它不是僵死的,而是靈活的;不是形式固定不變,而是原則不變,用法多變的。這就是《維摩诘經》所說“方便善巧而得解脫”之義。因之,不二法門不是在深山古洞裏閉關,或靜室臥榻裏坐禅的枯寂心境能入的。原因是度衆生的行者也同一般人一樣有吃飯穿衣的生活,有視聽言行的活動,故必須在現實生活的行爲上入不二法門。這就是《維摩诘經》所說“不舍妙道,行凡夫事。”
怎樣由行入不二法門?它的總原則是:在行爲上不偏不倚,而契會中道。衆生執有而沈淪生死,二乘達空而安住涅槃。入不二法門者,既不住有,亦不住空,而行非有非空的中道。《維摩诘經》說:“雖知佛國土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衆生。”正是教人在行爲上不落空、有兩邊而入不二法門。諸學佛者在弘法時既依世俗谛講,又依聖義谛談;既說世間善法,又講出世聖道。在持戒時,既守防非止惡的律儀戒,又修積福利他的攝善法及饒益有情戒;在修禅定時,既修于所觀境專注不散的止,又修于止觀境簡擇諸法的觀。如是一切皆是遠離二邊而心無所住的中道正行,也正是在種種行爲上入不二法門。前面所講由理入的不二法門,是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智境;此處所講由行入不二法門,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別法相的方便智境。理入是行入的先決條件,無內證何由能指導其行動;行入是理入的表現形式,無外功安能驗證其悟境。理入、行入兩相融通,實質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談不二法門必須理行雙入,內外俱闡,方能對見性開悟的殊勝方便,有著近乎全面而曲盡其妙的說明。依“瑜伽”教理談,理入的不二法門是“根本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門是“後得無分別智”隨順法相的正行。故此中所談內外兼備的不二法門,實是直接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問:爲什麼不二法門一定要在現實生活上入呢?
答:入不二法門主要在于見性開悟,而見性就是徹底對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通達,于諸法相上親見法性。若與現實生活取遠距離,則何由與種種具體的法相接觸而親見其本性呢?同時見性必須在對具體的事上、相上、境上狠觀當體即空,才能見具體的事上而無事,于具體的相上而離相,對具體的境而無所住,由是才能活修活悟、現證現觀而得親見諸法本性。因之,直接見性開悟的不二法門,必須在一切現實生活上狠抓當體即空而修而入。若離現實,又在何處去狠觀當體即空呢?《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這些聖言都是意味著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入不二法門,才能真正見性開悟。
問:《維摩诘經》文殊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菩薩入不二法門。”爲什麼今言入不二法門卻未重點談及必須離語言文字而如淨名之于此默然無語來顯示?
答:一切法其本性空寂,當然不可用語言文字進行分別;但是語言文字所诠諸法,皆是緣生,無實自性,而語言文字的自身及用語言文字分別諸法,亦皆從緣生,無實自性。若徹底知此而入不二法門,則一空一切空,一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哪裏還有所诠的種種法相?哪裏還有能诠的語言文字相,以及用語言文字進行诠說的種種相?若然,則在用語言文字時即離語言文字;分別諸法時即離分別。而文殊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菩薩入不二法門。”也等于沒有說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而與淨名之默然無說來顯示不二法門一樣。不然,文殊用語言文字顯示不二法門,與淨名之離語言文字顯不二法門還有高低之別麼?同時《金剛經》既言:“夫說法者,無法可說。”而釋迦與善現應對“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的問題反複問答,反複闡述,淋漓盡致地說了厚厚的一部《金剛般若經》,你當作何理解。釋迦常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難道釋迦在四十九年內真的一字未說麼?若然,則叁藏十二部經浩如煙海的法藏又從哪裏來的呢?由此應知入不二法門時,即見一切法的真性,言與離言無二,離言與言亦無二,一切平等,一切無所得。此理微妙,千多年來能通達及此而加以诠說者曾未多見,實可感歎啊!
善友們,現在我把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大致談清楚了。總起來說,首須下決心有堅強自信心求見性開悟;進而必須把小我溶于大我,一切生活工作都投入度衆生中去;再進而在度衆生中處處不取不舍;更進而深入到在現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這種有規律性的修學是一環扣一環、環環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見性開悟的科學方法,對于所求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可說是見性開悟微妙法門的中心關鍵。誠心希望善友們對此好好聽、好好悟、精勤修學,一躍而入摩诃般若波羅蜜的大法船,一定是有把握的。
補充要點
(一)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四十二章經》雲:“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華嚴經》說善財童子有五十叁參禮文殊。釋迦佛又多處說求善知識難。如是一切都是佛陀教導學佛者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開示指點。什麼是大善知識?簡明地說:深通教理,戒行莊嚴,並有高度的真參實悟,才足以當之,但這樣的人千載難遇。只要能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也可以稱大善知識。因爲這樣的人一定具有正知正見和正行,也可說他是得了文字般若的開悟者,亦可虔誠地向他請教。所謂虔誠,爲了求開悟,不管路程怎樣遙遠一心去。在經老師考驗時,無論工作怎樣艱巨耐煩做。在教言上,無論詞義怎樣幽微,耐心體會。不但如此,還須時時親近他,與之同居,與之同遊。在老師的作風笑貌上求潛移默化,在他的閑談偶話中探求奧秘。因爲大善知識對教理有深入而正確的研究,他的行持有深刻而細致的參悟,經驗豐富,他所說的話真實不虛。所謂良師“一言道破千載疑”,學人“一口吸盡法海乳”。甚至某些只詞片語能使學人言下大悟,頓超數劫修持。故求見性開悟的人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
(二)對關鍵教典及警句,熟讀深思力行。“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所說諸經豐富多彩,妙義無邊,然因對機不同,各有側重,務當擇優取精。或取中道了義之深密;或取觀空遣相、破妄顯真之般若;或依博大精深、權實兼備之方廣;或依宗說兼通、頓悟成佛之禅典;或據某些簡要精粹的文句、偈語。對如是等要典、要句,多聞熏習,以生聞慧;如理作意,以生思慧;拳拳服膺,精勤受持,以生修慧,必能引起見性開悟。從古代史實上看,許多法門龍象、高僧大德,雖博通叁藏而總以專精一經、受持讀誦而貫通一代聖教,以自覺覺他,開派立宗。龍樹、提婆深通《般若》而立中觀;彌勒、無著精通《深密》而建法相;智者大師依《法華》開悟而立天臺;杜順、賢首依《華嚴》開悟而立圓教;達磨奉《楞伽》而傳心印;慧能本《金剛》而開頓悟。這些古德都是取關鍵性的佛典來受持、鑽研而得開悟見性,立萬世法。至于專從某句某偈而得開悟者,亦複不少。六祖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便大徹悟;玄覺誦《淨名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雜染故有情雜染”而悟佛心宗;慧文讀《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即中道義”一偈而立“空、假、中”叁谛叁觀;大梅法常聞馬祖”即心即佛”之說而專守不移,馬祖許其開悟。這些都是古人專從只詞片語上生長智慧的實例。筆者在自修教人的過程中,亦往往是從某一經、某些文句令自他有省而得受用的。早年讀《成唯識論》造論緣起,對“由我法執二障俱生,如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爲得二聖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數句,即知佛法的實質是闡明人生、宇宙因果規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規律的偉大科學。由讀《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數句,而找出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修法;又于《金剛經》“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數句,而深知學佛必須在度衆生的實際生活中觀空遣相,才能悲智等運,成明行足。在《壇經》中,于“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等句,便懂得六祖見性的頓悟禅法。于《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壇經》中“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及五祖所說:“念念無住,萬法無滯”諸語,便懂得見性是在心境上、生活上縱橫自在、大通無礙的解脫。筆者以這些引起省悟的聖言開示學人,學人亦多以此聖言而引生智慧。縱觀古今學佛之生智慧者,罕有不由清淨聖言之所引發,所以五祖弘忍教導神秀說:“無上菩提須于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爲什麼見…
《談談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