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眼見耳聞,手足動作,皆是本心的妙用,般若的觀照。生動地說,這就是常在面門出入的無位真人。據此臨濟把世人各自日常應事接物的靈知靈動,認爲即是本心。靈知靈動的其來無自,其去無處,其住無所,光溜溜地、赤裸裸地清淨鮮白,一塵不染,即是本性。能從這裏識取無位真人,有了真參實悟,就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而證菩提。這是從本心的德相妙用表現在生活動態上的觀心,較之玄靜觀心更爲直捷靈活。趙州從谂,人稱古佛,他接引學人,也常叫人從自己實際生活的背後去找主人公,認識真正自己,與臨濟所指示的觀心入道之法相同。這種禅法是我國禅學發展到了頂峰的結晶,學者珍之!
這裏有一個問題,真心德相具足,不須修學,只要一悟,一切現成,是否毫不用心,真神不勞而登佛位?這又不然。六祖所說的般若叁昧,須淨本心,馬祖所說的道不用修,須無染汙。這就意味著這種修法是爲無爲、事無事、修無修,所以臨濟說:“只取山僧口裏語,不如休歇無事去。”“若能歇得念念弛求心,便與佛祖無別。”這種歇得念念弛求心,看來很容易,實質上它是盡量排除人爲的、有意識的、分別執著的思想言語和行動。而代之以天真活潑的、隨緣任運的、無取無舍的、無挂無礙的種種生活活動。其間是一個真妄交爭的艱苦鍛煉過程。不信,請聽黃檗祖師一番詩吧!詩雲:“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因之,凡依此法觀心而修禅者,當以大雄無畏的精神,不怕艱苦,奮力于休歇無事之修;不可存半點僥幸心理,認爲成佛至易,毫不用力,以至煩惱不斷,業障不除,而長淪苦海,慎之、慎之。
叁、覺察觀心——無念行
覺謂覺悟,悟無所得空;察謂察除,察除妄念。依悟無所得空的智慧,即起正見,正見持心,生起正念,依正念力,看守其心,使心住心位而不外馳,即無有念,心便寂靜。但由多生屢劫虛妄熏習,妄念勢力根深蒂固,故不能一悟而妄念根除。妄念若起,隨即覺察,令速除遣,這就叫覺察觀心。如是久久用功,自然少念。功夫至極成熟時,自會無念,故覺察觀心,即禅宗所說的“無念行”。神會禅師雲:“真心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名無念也。”此一語道破了覺察觀心的實質,同時也顯示出無念行的輪廓。心有真妄,真心與妄心的分界線就在于有念與無念。真心本來清淨,本無生滅,它是靈知寂照,無有分別,無分別即不起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雖知見一切法而絲毫不動,有如明境。明境未與物觸時,則自明自照,若與物觸時,仍是寂然不動、不將不迎,而純任無相之自行映現。妄心反是。此心以虛妄分別爲性,起一分別,心即一動,動即是念,由于不斷分別,心即波動不停,而妄念頻起不息。人們由于不達一切法,皆自心現,幻相無邊,而其實體唯是一心,由是外執有種種實法以爲所緣境,內執有實人爲我。實我與實境相接,便有順逆。遇順境則生貪愛,遇逆境則生瞋恨,遇不順不逆則生愚癡。貪瞋癡等煩惱既起,則殺盜淫妄等染業隨之。由妄念熏習,則有名言習氣;由業習熏習,則有業習氣。由于心地上有了這些習氣,便成了變現境界的種了,也就是變現內身外器的內因,而世間由此形成。妄心由于妄念相續,常常動蕩不甯,特別是藏識,因其受熏持種,種現熏生,轉動非常劇烈。誠如《楞伽經》所說:“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由此可見,人們若欲越渡生死苦海、而攀登無生死的涅槃彼岸,非舍棄妄心而轉依真心不可,也就是轉染成淨,破妄顯真。但是要達到這一目的,最關健的一環,就是要精勤地從事覺察觀心,根絕妄念,達到無念。《維摩诘經》雲:“是動是念分別爲二,不動則無念,無念既無分別,通達此者,即爲入不二法門。”此言心動即是念,起念即是分別,有分別即有彼此相待相比,故名爲二,這是世間妄心的行相。若心不動,不動即無念,無念即無彼此兩邊的相待相比,也就沒有分別,這是出世真心的行相。若悟得世出世的樞紐,在于有念與無念,即能掌握染淨因果規律,而從事覺察觀心修無念行,自能離諸分別,而入于真如不二之門。
覺察觀心,必須掌握下面叁個要點:一是依于無念的正念,以遣除一切雜念;二是念起即覺,不容稍遲;叁是妄念一除,覺念隨舍,速令心行平等。六祖說:“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又說:“無念念成正。”又說:“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總此所說,意謂禅者首當悟無念法,通達一切法如幻非真,平等一如,無分別處,無可念處,以此覺慧爲念,即是念真如本性之正念,也就是無念之念。在此正念的基礎上,“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橫掃一切染淨善惡邪正是非等形形色色的雜念。是之謂以無念的正念,掃除一切雜念。古德雲:“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故習禅者,常當敏捷察念,如牛食草,急拽其鼻,念剛露頭,隨即覺察,令其速遣。香岩禅師道祖師禅的特點有雲:“我有一機,瞬目是伊,若人能悟,喚作沙彌。”機謂動機,即是念頭,瞬目表示高速度,意謂覺察觀心,要以最高速度覺察念頭,一迷即悟,隨動即察,不容妄念持續。懂得這一觀心要法,即近于道了。是之謂念起隨覺,不容稍遲。六祖雲:“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智無佘。”又雲:“正法名出世,邪法名世間,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習禅者,妄念一除,覺念隨舍,當如是修,心乃清淨,此如渡河,必假舟楫,渡河上岸,舟楫當舍。又如治病服藥,病除進止。是之謂妄念一除,覺念隨時舍。令心平等。從事覺察觀心修無念行者,能掌握上述叁個要點,乃爲如法,功不唐捐。
覺察觀心,還應在動靜兩方面注意。世人每在視聽言動中著境取相,妄念雲集。六祖也說:“外若著境,內心即亂。”故習禅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必須無心于事,無事與心,而于境無取。又世人每在閑居靜處時,神不守舍,思前想後,而妄念蜂擁,先哲謂爲“坐馳”。故習憚者,必須在閑靜時做好“休歇”功夫,于過去事知已過去,了不可得,而不追憶;于未來事情,知其未生,亦了不可得,而不設想;于現在事,知其瞬息萬變,而不取著,如是則心自安閑虛寂。古德雲:“猿抱子歸青帳裏,鳥含花落碧堂前。”上一名句是說閑靜中心不外馳的無念行,後一句是說視聽言動中心不取相的無念行。習禅者,能從動靜兩方做好覺察功夫,那就能如玄覺禅師所說:“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體安然”了。
覺察觀心,除念遣相,心得寂靜,是禅宗修定的殊勝方便,但定與慧常須平等,不可偏勝,故《涅槃經》雲:“定多慧少,不離無明;定少慧多,增長邪見。定慧平等,即得解脫”。六祖也常教人“定慧等學,定慧等持”。通常人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傾向:一是“掉舉”“散亂”,形成紛擾態心理,一是
“昏沈”“愚癡”形成昏昧態心理,這兩種都是不正常的心理,它能煩擾身心,惱害有情,嚴格地說,它是心理的毒素。故佛陀度生說法,特施設以止觀爲內容的“增上心學”。止謂靜止,能令心寂靜,是對治紛擾態心理所修的善法;觀謂觀察,能令心明智,是對治昏昧態心理所修的善法。禅宗不講止觀,而講定慧,實質上定即是止,慧即是觀,“定慧等學”“即是止觀雙修”;“定慧等持”即是“止觀雙運”。那麼,禅宗是怎樣定慧雙修的呢?這正是覺察觀心與二取空觀心、實相觀心如何合修的問題。學人當知,覺察觀心能令人寂靜,即是修定。二取空觀心,主要是觀一切有爲法如幻非真而入于無分別空,即是六祖常引用《維摩诘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而不動”的觀法。實相觀心,主要是觀一切法平等一如,不可分別,而入于實相無相,這正與《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義相應的觀法。此二觀心,能令心明智,是修慧之法。六祖開示法海時說:“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又說:“即心乃慧,即佛乃定。”利用心能取相的作用,而從事二取空觀心、或實相觀心,令心明智,即是修慧。依止佛慧,常離諸相,而從事覺察觀心,以除念遣相,即是修定。此叁觀心同時兼修,即能令心既不掉舉散亂,也不昏沈愚癡,而清靜明朗,即是六祖所說“定慧等持,意中清淨”。但是無論修定、或是修慧,都要圍繞著真如自性而修,才不離本,才符合至道不二之旨。所以六祖又說:“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永嘉禅師雲:“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覺察觀心,能令心靜定,是爲寂;二取空觀心,或實相觀心,能令心明智,是爲惺。二取空觀心,或實相觀心之後,繼以覺察觀心,數數如是,是由惺惺寂寂;覺察觀心之後,繼以二取空觀心,或實相觀心,數數如是,是由粘粘而惺惺。如是叁種觀心如理合修,即是定慧雙修;功夫純熟時,自然定慧一如,而“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宗門教下所主之理均本佛說。必須融會貫通。以故六祖倡導宗說兼通。六祖說法不離自性,此之真如自性即是修唯識觀所歸趨的唯識實性。初祖達摩傳禅,亦以唯識所宗的《楞伽經》印心。由此可見,唯識觀的精華早爲禅宗所吸收,故本文特將宗門教下所說主要叁種觀心,一一貫之而綜合論列。又觀《六祖壇經·般若品》密意,觀心以覺察爲主,種種觀心的合修,須在覺察觀心的基礎上進行,而統稱之爲“無念行”。筆者特于此節末,從叁種觀心的內在聯系上,論其合修,其義本此。
四、觀心與入聖
前面所說叁種觀心,無論別修或合修,只要持之經恒,有了真參實悟,自會突破凡聖關,而成佛作祖,茲分述之如次:
依唯識理,從事二取空觀心,如前已說,是四加行位之所修學。四加行最後一位世第一法,從此無間,即入見道,登“極喜地”,而預入大乘聖流。故此位未期是一個超凡入聖的飛躍過程,它通達所取境與能取識二者俱空,以及此空亦不可得,由斯悟入唯識實性。《攝大乘論》雲:“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爲菩薩見道。”根據教義漸修說,入見道後,當踐諸地階梯,漸至究竟,乃成正覺。若依宗門頓悟精神理解,得一切有情,一切菩薩,一切諸佛平等心性,即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而已是見性成佛。無論頓說或漸說,見道即已超凡入聖,這是不容否認的。
從事實相觀心,參悟本心即實相,實相即無相之相,從而離一切相,這樣便會頓識本心,見性成佛。故《金剛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又雲:“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從事覺察觀心,使心住心位而不外馳,從而除倒想,去妄分別直至無念。到達徹底無念,即證佛果。故六祖雲:“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知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佛說“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一切聖者莫不由此而得出離,故名解脫門。一切有情,由不了知諸法從緣所生,如夢幻泡影,有而非真,周遍計度,執有種種我相和種種法相,此我與法,如龜毛兔角,體相俱無,故二是空,若達我法俱空,便不起惑造業,也就沒有煩惱業,生諸雜染法,而自出離世間,是爲“空解脫門”。入此解脫門所修的勝行,准理應知即是二取空觀心。“圓成實理”即是諸法實相。實相者無一物可得,無一相可取,淨如虛空,一塵不染,若言思道斷,心行處滅,即是親證實相而見性成佛,是爲“無相解脫門”。入此解脫門所修的勝行,准理應知即是實相觀心。“依他起性”即唯實相,諸識生時,自變似境以爲所緣,而實無境,由不了知唯識無境,時時有願有求,向外逐物,造業受苦,作繭自縛。若了知唯識無境,無願無求,心即無念,如如不動,而證圓明寂照之大涅槃,是爲“無願解脫門”。入此門所修之勝行,准理應知即是覺察觀心,道體無形,通貫十方,以故入一解脫門,自與余二解脫門融貫,而形成叁解脫門之合入。因之,入叁解脫門所修之勝行叁種觀心,同樣也是隨修一種,即與余二相互融貫,而形成叁者合修。一切諸佛皆由入叁解脫門而成,所以《說無垢稱經》頌雲:“如來如是善修空,猶如蓮花不著水(空)。一切相遣無所遣(無相),一切願滿無所願(無願)。”既然佛由入叁解脫門而成,當然修入叁解脫門的勝行叁種觀心,就一定能夠成正等覺,這是不容擬議的。
從上述情況看,可見超凡入聖,要在觀心;而如法觀心必能突破凡聖關,這是因果定律使然,決非隨主觀意識改變的。根據上述觀心修學。不但入聖,而且能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還有一點,必須著重指出:學人從事實相觀心,若能深入通達自己的本心即是實相,實相本身清淨,無纏縛相可得,這就是自性解脫。實相恒常如是,本無有生,無生即無滅,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法爾涅槃亦即自性清淨法身。實相圓明,是自己的無盡寶藏,功德具足,無不現成,只要一悟,即得現前受用,無有窮極。這就說明如是觀心,不但可以成爲功行圓滿的大聖,而且就在當前此地此刻。或立談之間,或一念之頃,便能頓成無上正等正覺,此即所謂“言下大悟”、“頓悟成佛”、“立地成佛”。六祖說:“一念悟自身等佛”,又說:“悟則刹那間”,正是此義。
《怎樣突破凡聖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