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五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五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五章 月眉弧下別點睛

  在論述“身心本無,佛道亦本無”,以破除衆生對身心與佛法的執著後,永明壽禅師又引用《大智度論》:

  《智論》問曰:“若知心不可見,佛何以故說如實知不可見心?”

  好,問題談到這裏,上面所得結論的一句話:“若知心不可見”,那麼另外一個問題來了,爲什麼呢?既然心不可見,“佛何以故說”,佛爲什麼又說“如實知不可見心?”要我們老老實實知道那空的、見不可見的那個心。心本無,不可見,佛爲什麼要我們修持學佛呢?要我們明心見性呢?去求一個不可見的心,又怎麼樣去見呢?明心要怎麼樣去明呢?

  答曰:有坐禅人,憶想分別,見是心如清淨珠中縷。觀白骨人,中見心次第相續生。或時見心在身,或見在緣。如無邊識處,但見識無量無邊。破如是等虛妄故。佛言,如實知衆生心。衆生心自相空,故無相相。

  這裏的答法,他說我告訴你“坐禅人,憶想分別”,世界上有些人學禅,就是修定打坐,這是講稍稍有定功者,能夠反省觀察到自己的妄念。“憶”在中文是回憶。憶想的想是分別,因爲打坐以後,這個佛經也懂一點,那個道理也好像知道了,然後哲學、科學乃至許多學科也都似乎靈光起來,知識更多了,結果越搞越亂,好像搞不清了。不學佛以前蠻好,像一個佛,學了佛以後,佛都像他了。就是因爲有了一點定力,因此能覺到自己的心許多細微的妄念,很討厭自己這個思想妄念。怎麼不用功還好,越用功越來越啰嗦了。怎麼那麼啰嗦,這個念頭不想都來了。是有如發現自己心如淨珠當中裏頭,那一條一條的絲一般的紋路,全看得很清楚。沒有禅定功夫的人還不覺得,有靜功,可是覺得妄念斷不了,這個念頭跳來跳去,就像我們到音樂廳聽音樂一樣,整個間符在跳動,這是一種現象。

  “見是心如清淨珠中縷”,這已經是相當有定力的人了。另外,“見心次第相續生。或時見心在身,或見在緣。”看到自己心念一個接一個地來,看得很清楚,但跟前者不同。修白骨觀看人進入狀況,這個心念生起變化的“次第”程式很清楚。修白骨觀的人還有個好處,什麼好處?隨時可以發現念頭回轉來在自己身上。普通人不曉得念頭回轉來,縱有分心,一想到其他該辦的事,能夠照應得來,但一下自然反回本來,不會一直馳求而浪費精神。

  禅定達到了四禅八定的無邊識處,意識境界無量無邊,那境界大得很,看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好像在手中晃的樣子。那個時候在定中,就曉得自己這個心念意識的力量,也就是生命精神功能的作用。這也是一種修禅的現象。

  實際上每個學佛的人經驗不同,境界整個不同,所以做一個善知識教化人,千萬不要拿一個萬金油去治百病,不可能的。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各種衆生心性不同,業力不同,教育的方便也不同,就是這個道理。因爲衆生的業力心性不同,佛爲了破除這些虛妄的下意識心理的浮面,因此要我們明心見性,“如實知不可見心”。故佛有言:“如實知衆生心。衆生心自相空,故無相相。”要成佛的人才能了解一切衆生的心理,普通阿羅漢,乃至八地以前的菩薩都做不到。真圓滿的話,唯佛知道,而其衆生心的根本是徹底的本空。

  五眼簡介

  複次,佛以五眼觀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緣色,故不見。慧眼緣涅槃,故不見。初學法眼,分別知諸法善不善有漏無漏等,是法眼入實相中,則無所分別。如先說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是故不應見。佛眼觀寂滅相,故不應見。乃至不如凡夫人憶想分別見。

  “複次,佛以五眼觀此心不可得。”大家注意喔!佛經上提出五眼,佛有五種眼睛,悟道了就有這五眼,程度有深淺。以這五眼看一切衆生,所以曉得一切衆生的心,根本不可得。

  “肉眼天眼緣色,故不見。慧眼緣涅槃,故不見。”父母給我們可以看的這個肉眼,現在還要戴上眼鏡,也不過看得這樣遠。這裏牆壁一隔,外面做什麼就看不見。肉眼的功能就是那麼可憐,而且只看前面,後面看不見,這也是車禍那麼多的原因吧!當然功夫好一點的人可以看到後邊,“肉眼緣色”,它的物件是色相,是物質世界,所以有障礙有限度。

  那麼天眼通好不好呢?“天眼緣色”,天眼通也有限度。譬如有些人天生鬼眼,可以看到鬼,那是報通,前生修過,這一生的果報所得來。過去我在大陸有一個畫家朋友,他就天生鬼眼,所以當年日本飛機來了,我們跑警報時,一定拉住他,他到哪裏跟到哪裏。他一看這個地方不能躲,哦!好多好多,手也沒有腳也沒有,不要躲這裏,到那邊去才安全。但如果跟他做朋友,就不好受了。一般人不喜歡跟他做朋友,因爲他嘴巴沒遮攔,坐在你客廳裏,喂!那邊誰呀!這邊有個人在那裏喝茶,把這一家人嚇得坐立難安。不過,有時候朋友出了問題,會主動請他去,然後他到朋友家裏就坐在那裏同他們溝通,那家人坐在那裏一個個都汗流浃背。但他覺得無所謂,鬼有什麼可怕?到處都是呀!越是熱鬧的地方鬼越多,鬼也同人一樣,喜歡熱鬧;山林裏頭,鬼也怕寂寞,不大去的。

  我還有一個朋友官做得很大,他就告訴我,他說:“我十六歲以前都看到耶!”我說:“你幾時看不見?”“嘿,結婚的第一天就看不見。”他說小的時候,讀書要默寫寫不出來,他一邊看到老師,一邊就叫那個過來過去穿紅袍子或綠袍子的,拜托拜托,你把書翻給我看看。他在那個地方翻書,我這裏就抄。

  這些天生的鬼眼也是天眼。真的天眼有很多種,神的天眼、鬼的天眼、羅漢的天眼。羅漢的天眼也有程度差別。乃至無數世的前生,因修持的功力程度不等。不過天眼不是道,所以學道的人千萬不要去修眼通啊!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虛花。所以若以爲天眼已經了不起,不對的,“天眼緣色”而已,所以不能見道。真的天眼通很自然的,就是那麼一晃,他已經看見了。不是像有些人在那裏跳呀蹦的,才看出什麼似的。

  肉眼不能見道,天眼也不能見道。慧眼呢?也不能見道,因爲“慧眼緣涅槃,故不見。初學法眼,分別知諸法善不善有漏無漏等,是法眼入實相中,則無所分別。如先說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是故不應見。”只看到空的那一面。法眼呢?法眼是善能分別一切法,只見有的那一面。佛眼則真能見道,佛眼是大慈大悲,看一切衆生都是值得憐憫慈悲的。我們做人,尤其是學佛的人,要學習以佛眼看人,慈悲看人。不要老是帶個有色的眼鏡,或者是瞪個叁角眼去看人,以懷疑眼去看人,這些都是不好的。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的問題很深奧。現在這裏主要是講五眼與有關如何見道的問題。

  佛眼無所見、不可見、沒有見

  “佛眼觀寂滅相,故不應見。乃至不如凡夫人憶想分別見。”此外要特別注意,《金剛經》上特別提到的問題,什麼是佛眼?佛眼的體與相的分別,所謂相是現象,現象與用。佛眼就是慈悲眼,大慈悲眼就是佛眼,但是這一個佛眼是佛的相與用,不是佛眼的體,佛眼的體是什麼呢?一切寂滅,無所見,不可見,沒有見,不得見。換句話說是見而不見,那是佛眼體的境界。因此這裏告訴我們“佛眼觀寂滅相”,真正佛眼的體是看到什麼呢?畢竟空,一切寂滅,這是佛眼所見的。大家要知道,禅宗所講的,一切見道的時候,如《楞嚴經》所言:“見見之時,見非所見,見猶離見,非見所及。”什麼是見道?第一句話兩個見,“見見之時”,第一個見是能見之見,第二個見代表所見道這個道。當我們心眼要見道的時候,我們普通講明心見性總以爲看到一個東西,尤其在外道的法門裏頭,譬如人在打坐時,定中看到內在一片光明,以爲這個是見性,這是錯誤的。那個光明並不是見性,只要你心誠修正法,都可能呈現這種光明的狀況,那是相,那是用,是四大的變化。真正見道時,“見非所見”,見道那個見,所謂明心見性,這是代名詞,並非像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那麼地見。所以“見非所見,見猶離見”,見道那個見,離開心眼意識分別所有的見,“非見所及”,不是我們肉眼看東西或慧眼了解,不是這樣的見。是一切見都空了,了不可得,這是見道的境界。

  《宗鏡錄》上永明壽禅師集中各類的經典告訴我們,佛眼是觀寂滅相,這個寂滅相以《楞嚴經》佛這四句偈做很好的一個注解。見到光,見到佛像等等什麼,他說統統是非量的或者屬于獨影的境界,非真見道。“乃至不如凡夫憶想分別見”,見道那個見不像普通一般人的這個憶想分別之見。大家學佛修道想悟道,或者想成就一個東西,已都落在分別憶想中。比如老年人在一起,就千篇一律地,我從前怎麼樣,年輕時又如何。下一次來還是說這些話,他腦子裏只有憶沒有想。換句話說,只有看回頭路,不敢向前面看。至于年輕人,沒得回憶,只有向前面的幻想,想死了。

  東方人的天堂與西方人的天堂

  我們修道、學佛、做功夫,許多的境界是落在這兩個心理狀況中,唯識所生,唯識所變,非憶則想。譬如我們拿佛法的道理來體會,一個人做夢有很多種,以佛學的歸納夢有五種。一種夢是病夢,譬如身上發炎了,內髒火大,容易夢到火;濕氣太重了,容易夢到漲大水、下雨;消化不良或者關節發炎,容易夢到被人追趕而又跑不動,或者東西壓在身上。一種就是想夢,相信一個東西多了,想發財想瘋了,一夢就夢到鈔票、金子。另一種夢呢?回憶所引起,過去曾經經驗過,或者思想上聽到過引起的。還有一種最奇怪的夢,有許多人都有經驗,夢到未來的事。譬如佛法裏頭有個修法叫做夢成就法,可以修到類似神通,將來的事可以在修法夢中知道,看得清清楚楚。例如人生有許多經驗,年輕時候做的夢,幾十年後到了那個地方,唉唷!我來過的。哪裏來過?夢中來過。什麼地方,看見什麼人,談些什麼話,最後都會兌現。這一類是特殊的夢,也是阿賴耶識的根…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五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