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心理學

  佛教的心理學

  唐仲容居士著

  一、佛教心理學的特質

   研究人類心理活動所有的規律和一些參差不齊的個性心理,以說明人類的心理現象;研究和說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以適應各方面生活領域的需要。具此兩個特點的科學,就是心理學。

   對一切心理現象,能有最全面、深入而又極爲正確的論述;對心理所有的種種作用,能應有盡有地加以發掘和利用;對一切心理作用可能取得的效果,能充分地加以說明並開導鼓舞人們去追求。具備如是一些優異特點,成其爲一門最圓滿正確、殊勝的心理學,在當今世界上是否有之?有之,應知即是佛教的心理學。一般對心理學的研究多采用實驗和觀察的方法。佛教在這方面既采用了一般的實驗和觀察的方法,也采取了特殊的實驗和觀察的方法。一般心理學所研究和說明的只限于散心的種種現象,對于定心的一些現象尚未夢見;對于世俗染心的一般現象有所研究和說明,對于淨心的一切現象則根本未之前聞。而佛教的心理學則是定散雙究,染淨同诠。在心理作用方面,一般心理學對心理的作用只看到和談到在尋常一些生活領域的適應能力,于其所有的特異功能及其不可思議的妙用,則根本未之涉及;而佛教的心理學,在心理各方面的作用上都進行了淋漓盡致的闡述;而且對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及其能取得的效果、甚至能取得淨化人生宇宙最偉大的效果,都有著詳明的闡述。如是一切,就是佛教心理學最極圓滿、殊勝、究竟、遠遠超過其它一切心理學之所在,同時這也正是佛教心理學的特質。

   釋迦牟尼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生于印度釋氏王宮。印度乃東方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一貫多是向內看,恒從事于內心世界的探索,也就是對于心理現象用“瑜伽”禅定的方法進行深入探究。據某些曆史記載,釋迦牟尼爲太子時,對印度傳統禅定“瑜伽”曾有研習,據說有一次在野外樹下靜坐,呵欲棄蓋,得入初禅。出家以後,周遊各地,從當時著名宗教家阿羅蘭仙和郁頭蘭仙先後學習世間禅定中“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雪山修苦行的六年中,據他以後用自修禅定經過開導弟子習定的方法次第看,他在這時很可能是在刻苦修習世間離欲道的瑜伽行,就是從厭離欲界趨向初禅的靜修開始,于四禅八定中次第厭下趨上,乃至對世間極頂非想非非想處地定的離欲靜修。在這段過程的實質,可說就是對“叁界”、“五趣”、“四生”、“九有”各地有情所有心理現象,用最殊勝的瑜伽禅定方法來親證靜觀,精細體察,進行實驗和觀察。此後釋迦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日,其所修習,主要是從順逆兩方面觀“十二緣起”。首先他觀由于不明達一切事理的實相,便會倒行逆施,造諸染業和惡業,這就是“無明緣行”;由于有了染業和惡業的行爲熏習內心,便有儲藏業種和心色功能,可以生起將來內身外器的“異熟識”,即所謂“行緣識”;由于有了含藏業種和心色功能的異熟識,就會生起物質性的色法和精神性的受想行識等心法,即所謂“識緣名色”;由于有了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名色,便會引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聚合的根身,即所謂“名色緣六入”;由于有了六根聚合所成的根身,便有根境識叁的接觸,即所謂“六入緣觸”;由于有了根境識叁的接觸,便會引起苦樂等的感受,即所謂“觸緣受”;由于有了苦樂等的感受,便會引起對世間境物的貪愛,即所謂“受緣愛”;由于有了對境物的貪愛,便會引起我及我所的執取,即所謂“愛緣取”;由于有了我及我所的執取,便會引起身口意的種種造作,而有招感未來生命的業因,即所謂“取緣有”;由于有了招感未來果報的業因,便會引起心物和合所成的生命,即所謂“有緣生”;由于有了心物和合的生命,便會引起老病死的慘苦結局,即所謂“生緣老死”。次對十二緣起,追本溯源,逆而觀之,則欲無老病死,當先無生,即所謂“生滅則老死滅”;若欲無生,當先無感起後有的業因,即所謂“有滅則生滅”;若欲無有,當先無取,即所謂“取滅則有滅”;若欲無取,當先無愛,即所謂“愛滅則取滅”;若欲無愛,當先無受,即所謂“受滅則愛滅”;若欲無愛,當先無觸,即所謂“觸滅則受滅”;若欲無觸,當先無六入,即所謂“六入滅則觸滅”;若欲無六入,當先無名色,即所謂“名色滅則六入滅”;若欲無名色,當先無異熟識,即所謂“識滅則名色滅”;若欲無識,當先無行,即所謂“行滅則識滅”;若欲無行,當先無無明,即所謂“無明滅則行滅”。釋迦牟尼如是順逆觀十二緣起,得叁明六通,因睹明星,恍然大悟,即證無上正等正覺。

   爲什麼釋迦牟尼順逆觀十二緣起而恍然大悟,頓成佛道呢?本來成佛就是圓滿而徹底地通達“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並充分利用這個道理指導行動以成就自他的佛道,由是成就“正遍知”,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的知;同時也成就“明行足”,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的行。簡言之,就是徹底通達了諸法的實相和萬化的本源,所以成佛。爲什麼順逆觀十二緣起就會徹底通達浩瀚無涯的心理現象,極其不可思議的心理作用呢?因爲順觀十二緣起,就會了知“無明”是流轉叁世形成世間的根本基因和動力,而所謂無明就是不明一切事理實相的蒙昧心理狀態,也就是“染心”。染心是世間一切法的起因和本體。由于逆觀十二緣起,就會了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而入永恒解脫的涅槃。涅槃就是排除無明的一種清淨心理狀態,也就是“淨心”。發現了染心和淨心之後,緊接著自會了知染心與淨心並非斷然爲二,而是一心之上迷而不覺則爲染,靈知不昧則爲淨,染心淨心只不過是一心上的二分,所以《華嚴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既然原原本本通達染心和淨心及其相互關系,就自然會覺察到所以能圓滿而正確地“了本識心”,主要是由于善巧地“觀心”。由于觀緣起即觀心,觀心即證菩提,就自然會了知由心理上的轉染成淨,便會導致人生宇宙的徹底淨化,而能充分發現和利用心理不可思議的妙用,以改造世界,升華人生。

   總結前面所說,釋迦牟尼在修世間離欲道的一般禅定和坐菩提樹下修順逆觀十二緣起的出世道,其實質都是在用最殊勝的瑜伽禅定方法,對浩瀚無涯的心理現象和難可思議的心理作用,進行認真徹底地探究;其由觀心而頓成大菩提,即是對浩瀚無涯的心理現象和難可思議的心理作用認真探究,而有了登峰造極的偉大成就。其後在四十九年轉**的過程中,雖然對人天乘說五戒十善業法,對聲聞乘說四谛法,對緣覺乘說緣起法,對菩薩乘說六度四攝等法,其所說法門無量無邊,而總不外一佛乘法。一佛乘法者,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開而爲萬法,萬法總攝于一心的大總持法。釋迦說如是等法,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套最極圓滿、完善的心理學。這門偉大的心理學其大致內容有染淨諸法皆由心造、心有染淨二分、雜染的心理現象、清淨的心理現象、觀心與識心以及舍去染心依止淨智與改造世界升華人生六方面的要義。並由此規定著、標志著佛教心理學之所以超過一般心理學的特質,同時也描繪出這門偉大的殊勝的心理學的總的輪廓,本文特據此而一一詳論之。

  

  二、染淨諸法皆由心造

   佛教心理學的中心要義,是在于對“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義的闡述,也就是在于說明染淨諸法,皆由心造的道理。法是指一切事物,古義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一切事物,都各具有其一定的特點,標志著它是一個什麼東西,這就是“任持自性”;人們就以它所具的特點標志著是個什麼東西爲軌則,而生起對它的了解,這就是“軌生物解”。宇宙間無論是善的惡的、好的醜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體的種種事物,皆由心所變現,或爲心所造作,是之謂染淨諸法,皆爲心造。

   一般心理學首先說明的大都是關于心理的實質,而佛教所說染淨諸法皆爲心造的心,其實質究竟是什麼?佛教的心理學,對此問題早有中正不偏、如實無誤的回答。首先是應稱作佛教心理學家的唯識學者護法曾說:“心意識了,名之差別。”這話的意思是說心就是識,所以世親在《百法明門論》中所立心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賴耶的八識。心既是識,識又是什麼呢?識謂了別,對它所緣的境界有覺了分別的作用,這種作用就是認識功能。眼能認識色,耳能認識聲,鼻能認識香,舌能認識味,身能認識輕重冷暖滑澀等,意識能認識諸法的事或理,如是等識以其能有識境之用,故命名爲識。識既是一種識別境界的作用,就可說它是“認識功能”。佛教心理學認爲見色、聞聲、嗅香、嘗味乃至推理等認識功能,不能離開色聲香味觸等物質性的境相而生起;但又認爲心識別有自體,經常能動地待境取境乃至變境,而絕不是單純的物質現象的反映。同時佛教的心理學既不反對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與神經的依賴關系,但它又不認爲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神經直接的作用,而強調感性和理性的認識是別有自體的功能,假道于相當神經的色根而起覺了境相的作用,所以心理就不是物質派生的東西。但它又不認爲心理的實質,如一般唯心論者所說,心是抽象的、神秘的、不可捉摸的無形之物。據此佛教心理學對心的實質所下的確切定義是:自類相續,隨緣生滅,錯綜複雜而又有條不紊的有機的認識功能系統。

   佛教的心理學,對心的命名還有二義:其一是“集起名心”,謂第八阿賴耶識受諸法熏習,把諸法熏習所成的種子集中起來,待緣生起諸法現行,故得名心,此心但指第八本識。其二是“積集名心”,謂一切諸法既從本識中種子生起,即能同時熏習賴耶,把各各自種集中地存集起來,以使其複生現行,故得名心,此心主要是指能熏賴耶的前七轉識及彼心所。本識與轉識等一切法互爲因果,本識持種生轉識及彼心所的現行,是本識爲因,轉識爲果;轉識及彼心所複…

《佛教的心理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因果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