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二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二章 無心好像照天鏡
文殊菩薩的理由還沒有說完:
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叁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叁昧,系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
千萬注意!學佛要做功夫的,不管你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禅也好、修止觀也好,文殊菩薩這一段話,把所有成佛之路的方法告訴你了,剛剛所提的大學之道也在裏面。未頓悟自性不思議,就要漸修系心一緣。
這裏實際做功夫的人要注意!不管是念佛、修密、修止觀,文殊菩薩在這裏把成佛之路通通都講完了。“我初發心”,關于發心兩個字特別重要,經過幾千年來的演變,佛教的發心已經變成一個專有名詞了。要叫你做個功德,就說你發個心吧!要你來出個勞力,說你發發心吧!這個發心就是動念、動機,發動心念的作用,但真正佛法中的發心是悟道,明心見性才叫發心,也就是發明心地法門。然而到了後世的佛教則變成勸人出錢出力的一種說詞,一聽到發心就知道要從口袋裏掏出錢來,反正把真正佛法的意義搞狹小了。
文殊菩薩說,我開始發心的時間,也就是立志,“欲入是定”,想證入不可思議的定之境界。然而真正達到了,便無所謂定或不定,而是自己心性的本體,它本身就是個不可思議的叁昧之定。你只要隨時如古德所言“一念回機”,則“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請注意這個“機”字,我們這個思想、感情的念頭,整天機關關著向外面亂跑,只要我們把機關開了回轉來,就已經是你本來的那個東西,這東西你本來已經得到的就是“便同本得”。這話講得清清楚楚,你向哪裏找?但是,我們一打起坐來一念回機,跑回來之後還要再找本來,因此笨呀!自己上自己的當!這樣做功夫,那你叁大阿僧祇劫慢慢去找吧!
“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叁昧”,現在他成功了,成功了才知道以前走的都是冤枉路。他說,我現在才曉得,實在沒有一個心相,沒有一個方法、現象而進入不可思議的叁昧境界,無所謂入,無所謂出。比如我們心裏的行爲,現在對某一個人非常生氣非要打他不可,一念回機,突然一想這個小子呀!算了!好吧!好吧!我倆不要生氣了這一念回機即本善的,用不著加力量。心理行爲的起用如此,入定、出定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文殊菩薩的簡報,知道定的境界沒有一個樣子,你若以爲定還有個什麼樣子呀?以爲入定了裏面有光哦!外面也放光哦!假使這樣以放光爲是,我們都會向你恭維,名利受能源危機的威脅,將來把電線在你身上一接就好了。入定了有放光沒有呢?有看到內在放光,也有看到外在放光。但這往往變成非量境界,不理它就對了,理它就不對了。理它就變成非量,不理它就是現量。你覺得自己放光了,然後光太小了一點,把它放大一點就好了,這則是比量,都在那裏玩弄妄心。你懂了這叁量的道理,就能隨時隨地都在現量中,“一念回機,但同本得”,意識的現量是一切呈現的,現量就是一切本來擺在你前面的嘛!文殊菩薩也這麼說,“無心相而入”。
盤腿打坐也要
要不要盤盤腿子?要不要打打坐?要的,不要還不行。“如人學射,久習則巧”,等于學習射箭一樣,練習久了,功夫到了就成功了,就巧妙了。熟能生巧。因此想了生死還是要盤腿,還是要入定。久了以後隨時一念回機,隨時一念可以四大不管就丟掉了。“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因爲練習久了,每箭射出來都准了。隨時都在定中,不管是走路,講話或是做事忙得很,因爲練習慣了,變成不用方法就到了。就像我們學佛的人搞慣了以後,一說話:“喂!老兄呀!請你來一下。阿彌陀佛!我請你辦一件事情,阿彌陀佛!”那個阿彌陀佛有口無心,念慣了,在在處處都答覆別人最好的話,這個很禮貌。所以說:“以久習故,箭發皆中”,念念都在佛境界裏頭。
“我亦如是”,文殊菩薩說,我也是這樣,“初學不思議叁昧”,從開始練習入定到現在如同學射,剛開始愈定愈糟糕、心愈亂。怎麼辦呢?“系心一緣”,只好找一個點來把心拴在那裏,念佛、觀佛或研究教理都是。“若久習成就”,久久練習成就了,“更無心想,恒與定俱”,心裏頭輕輕松松、坦然安住,不需動念,卻能隨時都在定中。文殊菩薩的這段報告多好!太切實了!這些寶貴資料在哪裏呢?在佛經裏頭,大家不看有什麼辦法?現在永明壽禅師幫忙我們,很多人都買了大藏經在家裏,那真叫做大藏經,大大地把它藏在那裏,然後廣度衆生,讓書蟲飽餐一頓。
真正的佛法都在經典裏頭,現在我們的大法師,這位永明壽禅師把它提出來,所以,大家做功夫沒什麼要顧慮的,你只要肯去做,久久練習自然就有成就。你說,我學佛也學了叁年了,也打坐了叁個月,爲什麼不能入定?你那個叁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天坐半個鍾頭就好像諸佛菩薩都欠你了,你很對得起他們一樣,這樣是不行的。要久習!
六道四面皆是刺
又先德雲:一念妄心才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妄心不起,恒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
“先德”,這不是指文殊菩薩了,永明壽禅師是五代宋朝末期的人,所以這個“先德”,指的是唐宋時代禅宗的祖師,也是前輩。“德”字在佛教是個代名詞,代表有德有道的人,老前輩成就了的。這段是他們修行的經驗,告訴我們的話。我們的妄想就是非量境界,我們的思想是靠不住的、是幻滅的。念頭起來,它本身自然幻滅。因此叫它妄心,不可靠。但是人呢?被自己騙了,一念妄心才動就慘了。什麼叫一念?我們一呼吸之間叫念。但這一念之間包含八萬四千煩惱。在這一呼一吸之間,心裏作用的本身具有八萬四千個敵人都想抓你,換句話說,有八萬四千個魔鬼想吃你,你要注意。
因此“一念妄心才動,即具世間諸苦”。痛苦怎麼來的?心理作用。自己心理起了妄念了,一切痛苦就産生了,所以爲什麼要修定呢?“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他說的,要你不准動。你不動就沒事,不會受傷。比如我們跑到森林裏,樹木都長刺,你要是動就會被刺傷,要能不動它也不能傷你。六道輪回的四面八方都是刺,我們內外的環境就有這麼的可怕。
“妄心不起,恒處寂滅之樂”,妄心不動很重要,但是觀念不要搞錯了。一般學佛所謂的不動,是一上坐閉起眼睛拼命想把心壓住。那你才動得很厲害,動的什麼?想壓住不動嘛!然後這個念頭來了!唉呀!糟糕!把它空掉、丟掉。丟掉以後下面一個念頭又跑來了,又唉呀糟糕,愈來愈忙,結果一直都在動妄念。所以“妄心不起,恒處寂滅之樂”,不被妄想騙,本來就是寂滅清淨的。
“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你只要動一念,一切世間的有都刺傷你了。有念就被一切折磨,這是古人對開始修行感受痛苦經驗的報告。但是這幾句的報告,我們在坐有做功夫的人有同感嗎?然而這只是講用功夫最初經驗的痛苦,千萬別認識錯了,以爲修行就是要做到念頭不動才對,那就錯了。所以佛經很不容易看。什麼叫做不動心?又是另一個問題了。這個動心與不動心之間的道理要參透,也同上次我們講的情與無情的關系一樣。
樂非樂,清淨最樂
故經雲:有心皆苦,無心乃樂。當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滅樂也。
這兩句話不只是對做功夫想成佛成道的人要注意,就是我們做人也要注意。“有心皆苦,無心乃樂”,假如你聽到這兩天黃金漲價想湊足鈔票去買它一兩,《宗鏡錄》就聽不下去了,這就是有心之苦。世間上什麼是快樂?有些人打了坐,來問我:“老師,我打坐坐了好久都不樂?”我說:“清淨不清淨?”他說:“很清淨。”清淨就是樂嘛!要是有一個樂,這個樂就消失了。要是你說,我發樂,樂得要命喲!樂得都笑起來,你要發瘋了,我告訴你,這不叫得樂。因此,我平常寫信給人家,我慣用祝賀人家平安。平安就是福啊!世界上的人得到平安就是大福。不生病、不感冒、不必看醫師,又沒有員警來抓你,肚子又不餓,餓了也不想吃,如果想吃還要沖開水泡速食面,就有點不“平安”了。因此,平安就是福。什麼是樂?清淨才是真樂。有個樂已經不清淨,不是真樂了,所以,聽了佛經,修法拼命要發樂,那不是笨得根死嗎?這跟參念佛是誰是一樣的。念佛的是你,發樂的也是你,清淨也是你,做人做事也要把握這個原則,欲望多了“有心皆苦”。
“當知妄心不起”,若妄心不起,即非量、比量的心事不起,自然就合于現量法身寂滅的境界。這個就是你本來的法身,不生不滅的。不動心當然是不生,不動心我也不怕它空掉,就是不滅了。那麼“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你法身現前就是現量境界。上面所說的,就同現代人寫論文一樣,先引用許多的資料,永明壽禅師怕我們不信,所以所能釋迦牟尼佛給搬出來,把文殊菩薩給搬出來,把前輩祖師給搬出來。下面論述來了,有人提出問題。
鼻子被扭出來的祖師
問:本自無心,妄依何起。答:爲不了本自無心,名妄,若知本自無心,即妄無所起,真無所得。
有人問,既然我們的心是空的,那妄想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而且大家都想問,那個心本來是空的,但是打起坐來,那個妄想我沒有想它,它偏來,它是怎麼來的?下文的答法,還是慈悲的答法,永明壽禅師是學禅宗的,他著作這本書的解答是用道理上來解答,走慈悲的路線。要是禅宗的祖師用禅宗的手段來回答這個問題便不一樣,表面上不慈悲,但其實更慈悲。要是你問這個問題,他手上隨便拿個東西在你頭上“咚”一下,給你當頭一棒,讓你當下清楚過來。爲什麼?“本自無心,妄依何起”?妄心怎麼起啊?你的頭本來不痛,一棒子打下去就痛了。很簡單,這個問題的本身是多余的,…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二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