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六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六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六章 天歎情路繞地長

  所以《法華經》雲:“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又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法華經》上說,要想成佛必須先修禅定。禅定並非禅宗,二者有所差別。由禅定中得到智慧的力量、得到法身、得到佛法淨土,此稱法國土。比如淨土宗阿彌陀佛的淨土,即是法國土。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當法師弘法的人,要想度一切衆生,必須定力、慧力莊嚴。所謂莊嚴,不是現代建築的裝潢氣派,那是假莊嚴;真莊嚴必須定慧成就,才有資格度一切衆生。

  《華嚴經》頌雲:“衆生惑見恒隨縛,無始稠林未除翦;與志共俱心並生,常相羁系不斷絕。”

  頌和中文的詩一樣,有長短句。爲什麼祖師們作的經偈叫偈而不叫詩?因爲以文學標准來說,偶不合音韻,不夠詩的標准,但是格式又像詩,所以另創一名叫偈,白話、文言均可作偈。

  “衆生惑見”,惑、見是兩個名詞。我們爲什麼不能成佛、悟道?因爲有惑,被迷住了,不知道就是惑。惑有見惑、思惑。見惑就是現代所講的主觀的成見、意見或觀點;被見惑所困就是所謂的“我見”。思惑是貪嗔癡的妄念不能清淨、被障礙住。見、思二種惑構成了習氣,習氣就是結使。人的主觀成見和私欲用慣了便成“結”,久而久之使意識思想形成一種形態,而且非常堅固。以心理行爲做嚴格的分類,這種結使有九十八種之多。結使不能斷,連小乘的果位都證不到,不要說大乘的菩薩道了!惑也叫惑業,這個業力永遠把你捆綁住。學問越好的人,見惑越厲害,也越難成道。那學問不好的呢?是水泥一坨,頭腦不空靈,思想沒有智慧,屬于思惑中的無明、愚癡重,因習氣業力轉生使腦子笨,也沒有辦法成道。

  “恒隨縛”,一切衆生永遠被惑見捆綁住。所以說究竟成佛是一個觀念問題,一念轉變,萬法唯心。

  “無始稠林未除翦”,無始以來的惑見像原始森林一樣,濃濃密密、一重重地把你遮住,使你上不見天日。每一個人生來習氣不同,觀念不同。有些人愛笑、有些人愛哭,有些人愛罵人、有些人喜歡恭維人。 個性不同,各有習氣,這都是無始以來惑見的稠林把你罩住了!所以修行要轉識成智,此習氣轉不了,沒有希望的。

  “與志共俱心並生”,無始以來,不只此生,多生累劫惑見的業力,配合意志共同與生命俱來。每個人的個性在末出娘胎時就已經有了。有些老媽媽生孩子的經驗多,就知道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有些孩子在肚子裏開運動會,拳打腳踢,有些個性很文靜;有些哭愛鬧的連母親的的情緒也受影響。

  惑見的碉林與生命的意志俱來,和後天的心理作用並生,跟著生命而變化。所以學佛的人把現有的心理習氣轉變了還不算數,最難的是把無始以來習氣的根轉變過來,才算成功,這是非常困難的!現在把你關在這裏打坐,坐二、叁個月,一天到晚瞪起眼睛看著你,你蠻乖的,那是假的,無始以來習氣的稠林去不掉的,遇緣進發,碰到外在環境一變又爆發了。

  “常相羁系不斷絕”,無始以來這股習氣、煩惱,永遠把你羁絆住,斷不了,使你跳不出生死。

  但唯妄想非實物,不離于心無處所。

  同學經常問妄想怎麼去?妄想不是一個東西,妄者虛妄也;虛者不實在,它沒有一個東西,是不實在的、假的。我們思想本身就是空洞的,所以叫妄想。既然是妄想,你何必再費事想辦法去除妄想?這叫吃飽飯沒事做,你想另用一個方法去除妄想,也是一個大妄想。可是有些水泥做的腦子,他就是點不通。當法師的只好因材施教,告訴他先吃素七天。來問法時,洗澡洗幹淨,帶些供養來,跪著,慢慢求。過叁個鍾頭再傳你一個法,法多得很,愛怎麼傳就怎麼傳,然後慢慢去妄想。其實是拿一個大妄想給你。你抓住大妄想,覺得小妄想清淨,還以爲有效、有進步!人不自欺就欺人,再不然被人欺,根本就是妄想。

  所以,《華嚴經》告訴你,只是個妄想,妄想的本身非實物,它不是一個東西,這句話不在我這裏哦!在經典上。

  妄想怎麼來的?“不離心無處所”,妄想唯心所生,妄想本身就是個妄念,你求佛修道做功夫就是一個大妄念,已經被自己欺騙了!一個人好好地活著做什麼功夫呢?打通任督二脈,眼睛看什麼境界,那不是學神經嗎!這些都是唯心所生,你自己被心所騙。所以佛經告訴你“不離于自心”。那麼,心在哪裏呢?此心無處所。

  道家有些修法說是傳你一個道,或者守竅、守肚腸、守丹田。女人守丹田是大危險,容易月經錯亂,嚴重且有血崩之虞,不要亂搞!據我所知,有一些地方亂傳!這裏是個什麼道(指肚腸)?這裏是白骨一砣;是腸子,最髒的地方。如果道在這裏,我的肚皮算便宜一點賣給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道也不在身體上,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心在哪裏?無處所,沒有—個固定的位置。說道應該從某個地方開始修已經錯誤,那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兒。所以勸各位要看佛經,看了自然懂,自然知道方法:不離于心。

  定功有進退,智慧無生滅

  禅定境排仍退轉,金剛道滅方畢竟。

  佛告訴你真話!其實妄念幾時去得了?我們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見、思惑去不掉。不要著急,要慢慢做功夫,定力深了,才能排除這些妄想。不過,別以爲定力深了,心境絕對清淨時就成道了!注意佛經告訴你的話:“仍退轉”,靠不住的,仍然會退轉的,非到達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所以說,即使到達禅定的境界,一念清淨,還會有退轉時,況且你還有心呢!守著這個身體這裏搞那裏通,那是道嗎?那是在打大妄想,把有限的時間、精神耗在修身體上,爬來爬去,你是變螞蟻還是變什麼?又想轉河車引導,沒有用的,非出毛病不可的。

  真正成佛,心念絕對純淨、純空,明心見性,要到金剛道滅才行。菩薩從初地、二地……到十地還不算數,十地以後要得金剛喻定。什麼叫金剛喻定?如金剛之顛撲不破,到六道打滾度衆生還在定中,永遠不破、不變。金剛道滅除一切煩惱時,就到佛的境界,佛境界無修無證,用不著修,也用不著證,自然無惑了。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後無功行道,不需要用功,自然在用功。但是八地無功行道還不算數,到達了金剛喻定以後,得了大定、大智慧,到達無修無證,滅一切苦,度一切煩惱,才算登彼岸,才是“金剛道滅方緣起竟”。這是永明壽禅師引用《華嚴經》的一段話,接著又引用《大涅槃經》。

  不迎佛骨卻參禅的韓愈

  《大涅槃經》雲:“定慧等學,明見佛性”。又雲:“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要想明心見性成佛,除了修定修慧,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是佛在《大涅槃經》告訴我們的話。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學佛爲什麼要先修定?好比修定爲什麼要先打坐,打坐並不是修定,也不是真正修道,只是開始練習修定。定並不一定打坐,你看阿彌陀佛是站著的,站著也能定;跳舞姿勢一擺也可以定;講話、走路也可以定,無往而不定。不要以爲打坐閉眼才叫定,如果只有打坐才叫定,我勸你別修了,拿一塊泥巴捏一個泥人坐著,幾千年也不會動。大家要把定的道理搞清楚。

  “先以定動”,爲什麼定要用個“動”字?動者,動搖習氣的根本。在思想領域中,煩惱、妄想汙濁龌龊,先用定把它淨化,轉化習氣,使習氣動搖,所以叫“定動”。那麼如何才能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呢?靠智慧,定到極點,智慧成就,業根拔掉。此乃“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八個字在中國佛教禅宗史上有一段有名的公案。唐憲宗信佛,但是不懂佛法,只是宗教情緒的迷信,耗費無以數計的人力、財力,從印度迎佛舍利供養。韓愈站在儒家立場批駁,爲了一個死了的老和尚的一塊骨頭而動員國力浪費公帑,如果把那些錢用來替國家作社會福利,可以辦多少事啊!韓愈反對得並沒有錯!然而唐憲宗聽不進去,把韓愈貶到邊疆,其實他規規矩矩並不反對佛,只是反對當時的佛教與和尚。韓愈到了潮州,與悟了道的大和尚來往,並且供養和尚叁件衣服。兩人爲友,不談佛法。一日韓愈向大和尚求道,大和尚默而不語。韓愈不明其意,小沙彌叁平看韓愈年紀大蠻可憐,爲他解惑,在禅床敲叁下,韓愈仍不懂,叁平便告訴他:“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韓愈感謝不止,說在小和尚處得了一點好處。師父一聽,拿起棍子要打徒弟,罵他多嘴,怪他講得不好,因爲這個是理,到底韓愈未悟入,講理沒有用。

  業力與定力拔河

  《大智度論》雲:“禅定爲父,智慧爲母,能生一切導師。”

  很多人問准提佛母是不是女的?佛菩薩沒有男女相,那爲什麼稱佛爲媽媽?佛母者,智慧爲母,大智慧成就。所以學佛修道最後的成就不是功夫,是智慧;智慧不到,不會成就。功夫是修出來的,靠不住的,凡修得成功的東西就壞得了!只有一個東西不會壞:不生不滅的大智慧,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不生不滅的大智慧。修行要先由禅定開始修,“禅定爲父,智慧爲母”,只有禅定與智慧能生一切導師,導師就是佛,衆生之所以能夠成佛,非修定得慧不可。

  又雲:“以業力故入生死;以定力故出生死。”

  注意哦!想了生脫死,或者死時幹脆俐落一點,除了修定,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你說打坐算不算修定?不算,如果打坐還要聽腿指揮,那不要學打坐,兩腿一麻就唉喲下坐,那不是聽腿指揮嗎?那不叫修定,那叫修腿。打坐只是練習修定的方法之一而已!與定不相幹。打坐腿痛是四大業力牽製之故,四大一身都是業力,因業力而病。病由業生,業由心造,因爲心不能了,所以說“以業力故入生死”。

  “以定力故出生死”,要跳出生死,或臨死潇灑一點,就要具有定力。先不管悟不悟,說某某人破參,破個什麼參?再參也沒有用,那不叫參,叫“跛參”,實在太差了!定力都不到,還被生老病死所困。一切衆生在六道中輪回,被生死所轉…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六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