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中的菩提心

  《道次第》中的菩提心

  ——2004年夏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濟群

   《道次第》的主要思想爲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亦稱叁主要道,其中又以菩提心爲統攝。本論名《菩提道次第論》,即已標明全論主旨。

   《道次第》建構的修學體系,重點爲上士道。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皆可視爲上士道的前行。根據這一點,我對全論內容作了梳理,發現幾乎所有法門的修學都貫穿著菩提心。所以,學習《道次第》,須圍繞菩提心展開。

  一、菩提心與叁士道的關系

   《道次第》的基本結構爲叁士道。下、中、上叁士道的劃分,相當于漢傳佛教所說的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

   在我們以往的修學中,聲聞乘便是聲聞乘,菩薩道便是菩薩道,彼此關系似乎並不密切。依聲聞乘修行的人,未必會走上菩薩道;依菩薩道修行的人,則有可能貶低聲聞乘。而《道次第》的殊勝在于以菩提心統攝叁士道的修學。如果我們以菩提心修習人天乘和解脫道,它們也將成爲菩薩道的組成部分。如是,既明確了修行次第,又不至相互抵觸。

   在叁士道的建構中,彼此關系如何?修習菩薩道之前,爲何必須修習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爲何要念惡道之苦、念死亡無常?原因在于,若是認識不到輪回之苦,便會貪著于現世安樂,得快樂時且快樂。所以,行者必須看透這些使人沈迷的假相,直面輪回本質。只有對惡道痛苦和死亡無常確信無疑,才能生起迫切的出離心,進而引發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可見,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是引發菩提心不可或缺的方便。

   具備下士道、中士道的基礎後,便可直入上士道並正修菩提心。菩提心既是成佛的不共因,也是大乘的不共教法。關于菩提心的發起和成就,《道次第》從辨明發心爲入大乘之門、此心如何發起、發心後學行之法等叁個方面作了闡述。其中,關于菩提心的生起,又從依何因始能生起、此心發起之量、以規則受法等分別說明。不僅爲修學者提供了詳盡的理論指導,更指明了切實可行的實踐道路。

   作爲叁主要道之一,空性見是上士道修學的重點。那麼,空性見和菩提心之間有何關系呢?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之分,空性見正是將世俗菩提心升華爲勝義菩提心的關鍵。成就勝義菩提心之後,仍須依空性見不斷消融二執、二障,進而圓成無上佛果。

   在《道次第》中,宗大師圍繞菩提心建構了從學佛到成佛的修學體系。其中,以下士道、中士道爲引發菩提心之前行,以上士道爲正修菩提心之重點,以空性見爲圓滿菩提心的增上緣。這樣便使叁乘教法有機結合于一起,成爲互相融攝的整體。

  二、菩提心與修法

   《道次第》略釋修法的部分,建構了清晰的修行次第,包括加行、正行、結行及未修中間。這一修行套路可適用于任何法門,極爲善巧。

   在正修之前,首先以“加行”營造莊嚴的氛圍並調整心行。《道次第》中,宗大師總結爲六加行法,包括灑掃住房、陳設佛像、尋求供品、端嚴陳設等。其中,重點又在于發心,須從殊勝的因緣中修皈依及發心。

   如果將修行比作遠行,那麼發心便是方向。我們朝著怎樣的方向前進,最終便會抵達怎樣的目標。事實上,不僅修行如此,平日的任何一種行爲,也都蘊涵著相應的心行基礎。通常,我們爲凡夫心左右,所思所想,無非是貪、嗔、癡煩惱。久而久之,使凡夫心愈加堅固,成爲禁锢我們的堡壘。正確的發心,正是一切修行的方向和根本保障。否則,失之毫厘而差之千裏,最終與佛道了不相幹。

   對于學佛者而言,何爲正確的心態?那就是菩提心。無論修習什麼法門,都應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成就佛道而學。事實上,培養並堅定這種發心,甚至比修習具體的法門更重要。普賢十大願王中,以“禮敬諸佛”爲首,足見禮佛意義之重大。但是,若只爲尋求佛菩薩護佑,乃至將其作爲健身方式,從禮佛中又能得到多少受用呢?所以說,離開菩提心,無論是誦經、念咒,還是禮佛、禅修,意義並不是很大。

   大乘佛教各宗派的修行,皆離不開菩提心的統攝。正如《華嚴經》所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這一點,也是宗大師在《道次第》中一再強調的根本要旨:“是故須將菩提心之教授,執爲中心而修焉。”

  叁、菩提心與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修學佛法,首先要意識到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道次第》雲:“然修大乘道者,必須得一如上所說暇滿之身,如《與弟子書》雲:“欲成佛道度衆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龍、修羅、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藏地很多大德在開示中,也都是以思維人身難得作爲說法前的基礎開示。

   《道次第》將暇滿人身的意義概括爲叁點,即暇滿、義大、難得。所謂暇滿,即具足八有暇、十圓滿之身。不少人日日爲生計奔忙,以至將人身視爲負擔。也有人終其一生不聞佛法,雖勤勉有加,卻只成就暫時的世間利益。

   即使有幸擁有暇滿人身,也極少有人能有效利用。對于多數人而言,或許從未想到,這一暇滿人身,已是今生最大的福報。流轉六道,生而爲人便已機會渺茫;擁有堪能修學佛法的暇滿人身,更是萬般不易。正是因爲擁有這一身份,我們才能走上學佛之路,乃至最終成就佛道,其意義不可估量。所以說,成佛有多大價值,暇滿人身便蘊涵著多大價值。

   若爲個人解脫而發出離心,只能實現人生價值的部分。若爲人天小果而持戒修善,所實現的人生價值亦微不足道。若爲追名逐利而造作罪業,更是得不償失的愚癡行爲。

   每個人身上,都蘊涵著與佛菩薩無二無別的高貴品質,而菩提心正是開發這一無價珍寶的最佳利器。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引領無量有情圓成生命的最高價值,才無愧于我們所獲得的暇滿人身。否則,“既得此具有大義之身,而不晝夜于彼現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則如既至寶洲空手而返,豈不哀哉”!

  四、菩提心與皈依叁寶

   學佛,首先應皈依叁寶。皈依不僅意味著獲得佛教徒身份,本身也是重要修行方式。爲何選擇叁寶爲皈依對象?這也與菩提心有關,因爲它正是叁寶的核心體現。

   我們皈依佛陀,在于他具有圓滿的慈悲和智慧。若佛陀僅僅圓滿了自身功德,卻對衆生缺乏平等悲心,再或者,雖具悲心而無調伏衆生的能力,顯然不能作爲一切有情的依怙。而佛陀不僅證得無上菩提,更將一切衆生視爲己出,平等關愛。這一品質,也是來源于菩提心的圓滿成就。

   《道次第》中,皈依也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這是《道次第》的修學特色所在。通常,我們是依聲聞律儀而皈依:“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所謂盡形壽,即盡此一生,以一期生命作爲皈依期限,有特定的時間性。而《道次第》則依大乘菩薩道建立皈依,盡未來際永不間斷,其發心偈爲:“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

   可見,依菩提心建立的皈依,較之依出離心建立的皈依,有著深度和廣度的不同。在我們所熟悉的四弘誓願中,也體現了這樣一種恢弘廣大的願力:“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由皈依叁寶而直入菩提大道,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五、菩提心與人天善行

   人天善行,即人天乘的行爲標准。

   通常,我們是根據所學經教來判斷學佛者的歸屬。若按五戒十善修行,便是人天乘;若按阿含經教的戒定慧修行,便是聲聞乘;若按大乘經教修行,便是菩薩道。事實上,這一區分並不確切。

   決定修學某個法門屬于何乘,關鍵取決于修行者的發心。任何法門的修習,皆有相應的心行基礎。同樣是布施,帶著希求人天利益的心去修,布施就是人天善行;帶著出離心去修,布施就是解脫道的修行;帶著菩提心去修,布施就是菩薩道的資糧。如果我們發菩提心修五戒十善,那麼五戒十善就能升華爲菩薩道的修行,而不僅是有漏的人天善行。

   離開發心,很難根據行爲本身判斷其屬性。對于禅者而言,搬柴運水無不是道。我們也會搬柴運水,卻無法從中悟道。禅者修行的奧秘何在?無非在于心行的不同。所以,同樣的行爲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我們做每件事,最重要的是以怎樣的心去做。如果我們能發起菩提心,一切善行皆是菩薩行的組成部分。

  六、菩提心與念輪回苦、求出離解脫

   作爲一個學佛者,相信六道輪回,是必須具備的基本信念。唯有認識惡道之苦,才能策勵修行動力。如何才能離苦得樂?不同層面的修行,采取了不同的對治法門。

   人天乘的修行,以人天善果作爲修行目標。因而持戒修善,以期來世繼續得生爲人乃至升天享樂。同時,不種墮落惡道之因,以此避免惡道痛苦。

   但人天之樂終非究竟,因而,聲聞行者還必須認識輪回本質爲苦。叁惡道固然是苦,人天福報亦屬有漏。若不能透視輪回本質,便會貪著人天小果,繼續輪轉六道,無有了期,墮落也在所難免。所以,在解脫道的修行中,應“觀叁界如火宅,視生死如冤家”,由此生起迫切而猛利的出離心。這種急迫是刻不容緩的,正如《道次第》中引《親友書》雲:“縱使烈火然頭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雖急猶可置,求證無生較此要。”

   聲聞人雖已發起如是離苦之心,卻未由己及人,體會一切衆生之苦。在求解脫的過程中,但求速速自了,無暇旁顧。同樣是觀輪回苦,菩薩不僅念及自身痛苦,更對一切衆生之苦感同身受。在無盡輪回中,一切衆生皆曾是我們的骨肉至親,當我們希求解脫時,如何忍心將他們置于苦海而不顧?所以,菩薩念輪回苦,是念一切衆生的痛苦;菩薩追求出離,是救度一切衆生出離。正如《金剛經》所言:“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

《《道次第》中的菩提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