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限到無限
濟 群
導 言
《普賢行願品》在教界的流傳可謂廣泛,卻罕有學人真正透徹其間蘊藏的無限深意。本品立足于華嚴見地,我曾總結爲“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此次,有因緣在朝禮普賢菩薩應化道場峨眉山之後再度宣講本品,蒙菩薩加持,對經中深密佛意又有新的體悟。
普賢行願曆來爲古德所尊,名之“十大願王”。所以然者,我發現,本品所揭示的成佛法門,確乎超勝于常規的菩薩行,可謂至頓至圓。通常,菩薩道的修行是通過六度四攝完成,依此逐步修習慈悲和智慧,最終圓成悲智二德,此爲由因及果的漸修之道。而本品所揭示的用心方法,是以菩提心爲前提,直接臨摹佛陀品質,藉由觀想之力貼近諸佛心行,此爲立足于果地的頓修之道。
十大願王的長行部分,本身就是周詳細致的觀修儀軌。倘能依此修習,將念念與佛陀品質相應,以此瓦解凡夫心,圓成究竟的智慧品質。同時,通過恒順衆生的修行,達致圓滿的慈悲品質。
任何一個法門的修行都不是孤立的,本品亦不例外。因而,在開始修學之初,必須了解完整修學體系所應具備的核心要素,認識各宗修行所應奠定的共同基礎。在多年修學過程中,我真切體悟到,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是任何一個修學體系皆應完具的五大要素,其中,皈依、發心、戒律更是各宗修行的共同基礎。
有鑒于此,在本次講座中,也是從五大要素及皈依、發心的修學談起,令大衆對佛法修學有概括性的整體認識。唯有具備這些認識前提,具備相應修學基礎,才有可能切入《普賢行願品》的修行,于此無上法門得到真實受益。
——2006年5月講于成都文殊院講堂
自1996年在柏林寺首次開講《普賢行願品》以來,至今恰好十年。期間,對本品的學修和宣講,于我個人修學也有著莫大助益。尤其近兩年,蒙諸佛菩薩加被,較以往更深體悟到《行願品》這一修法的奧妙所在。
《行願品》雖篇幅無多,卻是漢傳、藏傳共同重視的一部修行寶典,可謂文約而義豐。在漢傳早晚功課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藉十大行願修習之力,協助我們發露忏悔、淨除業障。而藏傳佛教則將其總結爲“七支供”,分別是頂禮支、供養支、忏悔支、隨喜支、請轉*輪支、祈請不入涅槃支和回向支,以此集資淨障,奠定修法前行。
從走入佛門至成就佛道,正是認識並成就佛菩薩悲、智兩大品質的過程。爲抵達這一目標,須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這個階段主要通過積累資糧、忏除業障兩項內容完成。
《行願品》所闡述的,是普賢菩薩修學的行門。確切地說,本品正是普賢行門的觀修儀軌。
其實,每個菩薩都有自身的修學法門。如《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便由二十五位大阿羅漢及大菩薩講述各自修道乃至證得圓通的法門。他們是這樣,十方諸佛也是這樣,在因地修行時,都會選擇一條契合個人根基的實踐之道。
作爲普賢菩薩的修持行門,十大行願的殊勝在于,不僅可以作爲任何修法的前行,其本身,也是圓成菩提的無上正行。我在前年開講《〈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時,曾將之歸納爲兩句話,那就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
所以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是因普賢大行以無限利他爲所緣,其願力大悲周遍,其所行普覆衆生,果能依此行持,必將迅速發起菩提心,圓滿菩薩行。
同時,本品還引導我們從臨摹佛菩薩品質入手,使內心不斷向他們貼近,向他們靠攏。就如學習書法,開始往往是以臨摹法帖爲起點,從中體味曆代書家的運筆、結構、神韻,在亦步亦趨的刻意揣摩中把握傳統,並經長期實踐,徹底轉化爲自身技能。《行願品》闡明的修學之道,正是基于這一原理,在認識、學習、臨摹佛菩薩品質的過程中,使內心逐步與之契合,與之相應,最終無二無別。
《普賢行願品》出自四十卷本的《華嚴經》,立足于華嚴見地,其高廣深邃,究竟了義,各宗無有超乎其上者。而在被尊爲“經中之王”的《華嚴經》中,其整個修行,最終又導歸十大行願。由此,亦說明《行願品》乃尊中之尊。所以能夠這樣,其中,必定蘊藏至高的實修竅訣。
遺憾的是,許多人對《行願品》雖耳熟能詳,卻只是念念而已,未明個中深意,于修行自然也就作用無多。
原因何在?一個法門的修行,尤其是《行願品》這樣至高的法門,必須建立于相應基礎之上。就像建築,體量越巨,地基便須越深、越堅固。在多年修學過程中,我真切體會到,任何法門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代表著相應的修學體系。就這個意義而言,所有法門的修行都應包含基本的核心要素,具備完整的修學次第。任缺其一,終將成爲學修障礙。或者,在修行之初就偏離方向;或者,修到某個程度便停滯不前;更有甚者,由此演變爲增上慢心,所學種種徒增我執,于解脫漸行漸遠。
那麼,完整修學體系所應具備的核心是什麼呢?那就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其中,尤以皈依、發心爲重要基礎。皈依,是佛法之本;發心,乃修行之本。本立而道生,緊緊把握根本,才不至在漫漫求索路上偏離方向。此外,戒律、正見、止觀也是不可或缺的,此爲能證無漏聖果之基本叁學。戒律乃定慧之基,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即止觀,是將正見落實于心行的技術。慧,即正見,是導引止觀實踐的眼目。
佛法修學的完整內容及實踐次第,皆涵蓋于這五大要素之中。此處,我們重點說明皈依和發心兩項。
在座的多數已經皈依,但是,對皈依的認識是否完整?皈依的動機是否正確?我們不妨問一問自己:是否爲出離輪回而發心皈依?是否因向往佛菩薩功德而發心皈依?我們還要問一問自己:皈依之後,叁寶在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佛法對人生的影響有多大?
皈依叁寶,是確定以佛法僧作爲人生的根本依賴,究竟歸宿。這種選擇不是一時沖動,也不是盲聽輕信,而是經由理智思考作出的抉擇,是盡形壽的生命誓言。在此過程中,又該如何保持對叁寶的信心?這就必須明確叁寶對自身的作用。
身爲佛子,我們選擇以佛陀爲學習榜樣和修行目標。爲達成這一目標,須有相應的實踐方法。在佛教中,成就目標有二,一是解脫,一是成佛。前者是通過解脫道的修行成就阿羅漢果,後者是通過菩薩道的修行成就無上佛果。佛法,正是指導我們成就解脫、趣向菩提的方法。
了解方法之後,還須有善知識指導。否則,方法往往很難實際操作起來,更無法成爲生命的核心所在。佛經中,特別強調“親近善知識”的作用,以之爲道前基礎,爲修行保障。末法時代的衆生,最大不幸就在于缺乏善知識引領。不少人發心皈依後,雖有很多困惑、茫然,卻找不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內心仿佛孤兒般缺乏依靠。
于是乎,有些人就憑一己之力閱讀經論,有些人則行走江湖尋師訪道。雖然也讀了一些經論,也求得一些法門,但這部經論或這個法門在整個修行中究竟處于什麼位置,能幫助我們完成哪一階段的修行,多半仍是茫然不知。如是,看似學了、修了,卻往往是局部的,零碎的,不能貫穿爲修道的整體。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完整而有次第的引導。就像有了一些汽車配件,卻沒有一位汽車製造專家告訴我們還缺些什麼,該怎樣組裝,又如何指望這些零配件載著我們跋山涉水呢?
“信爲無上菩提本”,對叁寶有幾分信心,佛法就能對我們産生幾分作用。有一分信心,僅得一分受用;有十分信心,方得十分受用。因爲信心標志著叁寶在我們心中的份量,同時,也決定著佛法能夠對生命産生的影響。
生活中,我們最在乎、最看重的,正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乃至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個五濁惡世,每天災難頻仍,噩耗連連,但能對我們産生影響的又有多少?他國的戰火紛飛,他家的妻離子散,往往不及工作中的一點挫折更令我們沮喪,不及親人的偶染小恙更令我們不安。所以如此,因爲他人的災難並不在我們真正關心的範圍內。可見,對生命能有多少影響力,並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們的重視程度。同樣的道理,若叁寶不曾深深紮根于我們心中,那麼,佛法就只是人生中可有可無的點綴,其影響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以自我爲中心。由此,形成現有的、剛強難調的凡夫心。藉由對叁寶的堅定信心,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超越自我,更將開啓以叁寶爲核心的嶄新人生。若是不能做到這一點,雖然表面看來是在學佛,但所學、所修仍是建立在自我基礎上。如是,所做一切終將順著固有習氣延續,終將被凡夫心操縱利用。
所以,對叁寶的信心是學修關鍵所在。無論修學什麼法門,皆應以皈依爲根本,以成佛爲目標,親近善知識,依法得解脫。
皈依之後,還須進一步發心。
發心並不神秘。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發心。不論學佛與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離不開心的參與。心具有創造和選擇的功能,因此,以什麼心做事很重要。世人多關注客觀結果,卻很少關注自己的心,關注自己用什麼心做事。
我們每做一件事,都包含兩種結果:一是得到什麼,這是外在的、暫時的結果;一是成爲什麼,這是內在的、長遠的結果。人生最重要的,是成爲什麼,而非擁有什麼。
用什麼心去做事,正是決定我們成爲什麼的關鍵。若以貪心做事,久而久之,內心便會形成貪的相續,甚至發展爲生命主宰。以嗔心或我執去做,同樣會長養嗔心,長養我執。我們所以是凡夫,正是因爲無始以來皆深陷于凡夫心,並隨這一慣性學習、工作、生活。雖在做事過程中培養了相應的世間能力,但也造就了現有的凡夫品質。
我們的言行將積累爲習慣,習慣將演變爲性格,性格將發展爲人格,決定我們現有的生命素質。所以,每天想什麼、做什麼,對生命走向有著不容忽視的…
《從有限到無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