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依《行願品》所示,我們在拜佛過程中,不僅是拜眼前這尊佛,更要將其觀想爲無限,觀想宇宙中有微塵般重重無盡、不見邊際的諸佛顯現。同時,在觀想中將自己化身千百億乃至無量。在每位佛陀前,都有一個自己在拜;而每個自己,又在拜無量諸佛。每一拜,都是由無量的我,在拜無量的佛。如是,我們的存在也是無限的,一如佛菩薩的存在。這是在空間上展現的無限。
而在時間上,每一願都是盡未來際,沒有終結,所謂“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何等寬廣無垠的胸懷,何等震撼人心的願力!相比之下,世間任何海誓山盟都顯得微不足道。
不僅“禮敬諸佛”是以無限爲所緣,其它九願也同樣如此。藉由觀想之力,將我們有限的心行化爲無限,迅速積累成佛資糧。
從內容而言,十大行願的修行又可歸結爲兩部分,那就是,依上求佛道成就智慧,由下化衆生修習慈悲。
上求佛道,從憶念、稱贊、禮敬佛陀到請法、憶念佛法功德。就這個意義而言,我覺得,《行願品》也是關于皈依的至高修行。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越來越真切地認識到皈依的深遠意義。身爲佛子,不論出家在家,不論學佛時間多久,也不論讀過多少經論,修過多少法門,若不能對叁寶生起切實的皈投依賴之心,所做的一切,終與解脫、成佛了不相幹。有鑒于此,我這幾年特別在各地大力提倡皈依共修。通過常規的宗教生活,幫助信衆強化對叁寶的皈投之心,深化對叁寶的認識程度。其實,皈依不僅僅是走入佛門的儀式,其本身,就是叁根普被、高不見頂的修行。憶念叁寶的過程,是學習佛菩薩發心和行持的過程,也是將自身溶入叁寶無盡功德的過程。《行願品》的修行,正是通過對佛菩薩心行的憶念和模擬,最終于自身成就圓滿的悲智二德,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下化衆生,主要體現爲“恒順衆生”,即對一切衆生行種種利他事業。在這一大願中,我們可以看到,慈悲心的修行正是建立在衆生的基礎上,正是以衆生而非佛菩薩爲中心,所謂:“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由此可見,衆生甚至比諸佛更重要。所謂“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沒有樹根,就沒有花繁葉茂,沒有碩果累累。同樣,如果沒有衆生,也就沒有諸佛菩薩的大悲心的成就,“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修習此願,怎樣恒順衆生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恒順,一方面是盡己所能滿足衆生的真正需要,一方面是以平等無別的心饒益一切有情。恒順衆生,能夠幫助我們完成慈悲的修行。當然,這種慈悲是與智慧相互融攝的,因爲平等正是空性的特征之一。
但我們應當知道,平等饒益衆生,並不是說,要滿足衆生的所有要求。《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恒順是有前提,有原則的。如果這件事既能給衆生帶來現前安樂,又能帶來究竟利益,就應無條件地恒順。如果這件事能給衆生帶來究竟利益,但不能帶來暫時快樂,也應善巧地給予幫助。如果這件事只能給衆生帶來眼前滿足,卻不能帶去正面利益,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就絕對不能恒順。衆生因無明所惑,不知生命的真正需要,常常,只是被煩惱控製著不能自己。在這樣情況下,他要吸毒,要作惡,要爲所欲爲,一味隨順,只能使他們在罪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將他們更快地推向惡道,推向深淵。所以,恒順不僅需要慈悲來成就,更需要智慧來抉擇。
成佛的修行,不外乎悲、智兩大內容。《行願品》以華嚴見地爲依托,爲我們提供了修習悲、智二德的獨到方法——直接臨摹佛陀的品質。這一用心方法可謂不同凡響,高明之至。
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一偈頌告訴我們,所有境界都是心的顯現。同時,我們的心有能力顯現一切,有能力顯現叁惡道,也有能力顯現諸佛國土。無論我們想什麼,只要精勤不斷地觀修且方法正確,終有一天會成爲事實。
因此,這一修法的關鍵是在于我們怎麼想,想什麼。
每個人都有很多心念,時時都在活動著,變化著,此起彼伏,此生彼滅。而每一心念活動時,又會顯現相應的影像。我們的世界,是能和所的世界,並由此産生我執和法執。這些執著堅固而遍及一切,就像層層羅網,將我們的心全面包圍,緊緊纏縛。
在生命的某個層面,我們本和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因爲我們的心,也和他們一樣,如虛空般浩瀚深廣,無量無邊。但我們這些可憐的凡夫,卻因無明所惑,將心糾纏于我、法對立的相續中,放棄無限而執取有限,放棄廣闊而固守狹隘。就像是把自己關在一個僅可容身的器皿中,還以爲這個容器就是世間全部的天地,以爲這個牢籠就是今生可靠的家園。卻不知,爲這個關押自己的容器,我們放棄了多少空間,放棄了多少自由!
《行願品》的觀修,幫助我們以觀想完成心的突破。
我們修“禮敬諸佛”,每一拜,都是向著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菩薩而拜。試想,這樣的一拜,與心中只裝一佛、二佛而拜,所成就的又何止天壤之別。“禮敬諸佛”是這樣,“廣修供養”是這樣,乃至每一大願都是如此。
從某種意義上說,《普賢行願品》稱得上是積累福德的“第一生産力”。有言,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因爲科技發展使勞動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使一個農民可以管理幾百乃至上千畝農作物,這是我們在過去完全無法想象的。
同樣的道理,依《行願品》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圓滿成佛資糧。若以有限的心積累福德,永遠也無法圓滿成佛所需。因爲再多的有限加在一起,也只是更多的有限,卻不能完成無限的飛躍。
倘若能以無限的心去修行,去積累成佛資糧,無須叁大阿僧祗劫的鋪墊,無須生生世世的經營,當下就能圓滿累世無法完成的艱巨任務。這並非神話,亦非無法達成的理想,只要我們發廣大心,發勇猛心,並以空性見不斷調整心行,一旦發心到位,其余一切,自然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原因在于,任何一個有限的行爲,安立于無限的基礎上,都將成爲無限。就像任何數字乘以無窮大之後,結果都是無窮大。所以說,擁有什麼樣的發心,運用什麼樣的方法,確實是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
從這個意義上說,《行願品》闡明的修行之道,不僅積累福德,培養慈悲;同時也能成就智慧。所以然者,乃因“無限”是智慧所具有的特征,是佛菩薩無量智慧所具有的特征。
當我們通過觀想,觀想無量的我在拜無量的佛,觀想一一的我在拜一切的佛,觀想佛和我同時遍布虛空,遍滿法界……我們的存在,就不再爲有限的色身所束縛,不再爲狹隘的凡夫心所束縛。我們的心就是無限的,我們的存在,也就是無限的。
生命的當下本是無限的。一切有限,都是人爲設置的,是在無明、我執操縱下設置的。世界形成之初,並無國家之分、民族之分、你我之分。只因我執所縛,才開始形成國家、民族、語言、階級、身份等種種差別。所有這些,都是人爲設定的,是意識強加其上的。在諸法實相中,並不存在這些變化萬千的差別現象。
學佛所要做的,正是將這些錯誤設定徹底取消,將我們附加于世界、附加于自身的種種錯覺徹底取消。更重要的是,將導致錯誤設定的凡夫心一一瓦解,全面粉碎。
《行願品》的觀修,引導我們以觀想之力,突破種種阻塞,突破有限心行。
當我們作如是觀想時,我執就找不到著落點了。如果所緣對象是無限的,我執便無法安立其上,就像我們無法將任何一件物體粘貼于虛空中。我們無法在虛空中使用膠水,使用釘子,使用繩索。一切可以將物體粘合或捆綁在一起的手段,對于虛空都是無能爲力的,都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當我們觀想無限時,和佛菩薩的心,就有了共同的特征。
當然,觀想不只是簡單地觀一下,還須通過反複訓練,使這種觀想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我們才能真正和佛菩薩心心相印,無二無別。如果只是偶爾觀一下,更多時候仍滯留于凡夫的有限心行,那麼,你還是你,佛菩薩還是佛菩薩。
我在學修《普賢行願品》之初,時常都在思考:爲什麼漢傳、藏傳的大德那麼重視《行願品》,其奧妙何在?隨著學修的深入,終于發現其中深意所在。普賢菩薩的這一行門,確乎深廣、希有、究竟,它不僅是集資淨障的最佳途徑,其本身,就是成佛的修行,指引我們直接臨摹佛菩薩品質,成就無限智慧、無限慈悲。只要我們用心觀想,精進行持,必能觸摸到這種無限的力量。若能依此究竟、圓滿的方法善用其心,成佛的修行將不再渺茫,而會具有極強的可行性。
藉由今天這一因緣,將我這兩年對《普賢行願品》的學修體會與各位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啓發和幫助。
《從有限到無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