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有限到无限▪P2

  ..续本文上一页影响。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随时可能败坏,可能失去,但生命内在的相续,将长久产生作用。在我们彻底改变它之前,会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

  学佛的成就,不在生命以外,而在生命以内,那就是改造自己的心。将现有的凡夫心行,改造为佛菩萨那样平等无限、悲智圆融的心行。

   心的调整,正是从发心开始。过去,很多人也在谈发心,但更多是将之作为一个口号,甚至流于口头禅式的戏言,遇到困难时,就要求别人:“发发心,发发心!”但发心究竟是什么?又该怎样发心?其考量标准为何?如是种种,反而躲在这两个简单而熟悉的字背后,被我们渐渐遗忘。甚至以为,“发心”本就是用来说,而非用来做的。

   佛教所说的发心,有其特定含义。如贪心、嗔心、痴心等,皆不在我们所要修学的发心之列。所以说,发心还包含着不发心。这就必须明确,我们所要发的是什么心。

   对学佛者而言,正确的发心为出离心、菩提心,二者皆由学佛目标所决定。学佛所要完成的,一是舍凡夫心,舍弃那些使我们沦为凡夫的心理;一是成就佛陀品质,即圆满的慈悲和智慧。佛陀所以为人天敬仰,为众生所尊,并非因为外在的相好庄严,而是由于内在的清净品格、圆满德行。

  舍凡夫心,须从发出离心开始。由透彻轮回是苦,而发心出离现有生命轨道。

   或许有人会问:在家居士也要发出离心吗?发起出离心后还如何生活呢?其实,这是对出离心的误解。出离不同于厌世,而是出离对轮回的执著,对五欲六尘的执著。发起出离心,我们仍可保持现有的生活和工作,仍可承担在世间应尽的责任,且不为执著所缚,只是随份随力地担当。同样是做,却能比以往更自在,更洒脱。所以说,在家居士一样要发出离心,只是发心方式和出家人不尽相同。

   出离心是修行前提,若对世间尚有贪恋,学佛就不会深入,修行也必然举步维艰,徘徊不前。即使每天有定课,但一天二十四小时中,若只有座上一小时能提起正念,其它时间却一心念着世间利益,念着儿女情长。如是,正念之力又如何能与凡夫心匹敌?

   若是我们放下对世间利益的期盼,放下对五欲尘劳的执著,凡夫心就得不到生存所需的养料。长此以往,必然逐渐萎缩瓦解,不再成为正念的阻力。

  当我们生起出离心后,还应将之扩大到一切众生。不仅想着自己出离,更愿六道无量众生一同出离,同证菩提,共赴佛土。这就需要我们打开小我的坚固壁垒,将六道一切众生尽纳其中,如大海收纳百川,如虚空包容万物,是为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我们最初发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还须通过闻思经教、空性正见来提升净化,通过受菩萨戒、行菩萨行来长养巩固, 

   不少人都受过菩萨戒,但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参加了相关仪式,并不具备菩萨应有的内涵。菩萨戒的灵魂,正是菩提心。缺乏这一发心,菩萨戒终会流于形式。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不妨审视一下,在我们内心深处,可曾有过“为利有情愿成佛的”的发心?可曾发过“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誓言?

   印度空有二宗(中观、瑜伽)的传承中,都有受持菩提心的仪轨。以庄严的仪式,令发心者在善知识和十方诸佛前宣誓: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生命目标。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忆念、修习,将此誓言逐步落实于心行,成为内心最真切的愿望,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关内容,《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详细记载。近年来,为推广菩提心教法,使大众了解修习菩提心的意义,我也编写了相关的受持仪轨和修习方法,并在西园戒幢律寺等地为四众弟子传授。

   通过受持、修习菩提心,使利他悲心成为自身真正的想法后,再来受菩萨戒,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使大乘教法切实扎根于我们的相续中。否则,徒具菩萨名份,却无应有内涵。这也是许多人虽受菩萨戒,却但求自了,不愿利他原因所在。

   菩提心是大乘不共教法。对于大乘学人而言,修学什么法门,甚至见地高低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具有菩提心,才是考察的关键标准。若无此心,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因为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必须通过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成就。同时,悲、智不可偏废,否则便难以圆满。所谓“有智无悲,是名二乘,有悲无智,乃曰凡夫”。没有智慧观照,慈悲将停留于世俗心的层面,永远是有限的。若仅修空观却不修慈悲,又会落入二乘。当然,并不是说声闻人就没有慈悲。区别在于,声闻人的慈悲尚未圆满,尚未周遍,对众生尚未生起直下承担、不弃一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悲、智两种品质,有相应的训练方式。世间每种能力都是训练起来的,在座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能力、长处,也有各自的性格、习气,这些并非上天赐予,而是从生生世世的不断训练、强化中来。

   修行,是对心的训练。简言之,是对正确心行的正确重复。同时,在重复中不断纠正错误。就像我们学打球,教练示范的姿势,往往不同于我们习惯的动作。如是,一个简单动作也可能要纠正百遍、千遍、万遍。在此过程中,稍有不慎,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原有惯性。因此,这一训练过程既是对动作的规范,也是对身心串习的纠正。

   在这个世间,我们一生都在训练各种世间能力。与此同时,不自觉地训练了无数串习,无数颠倒妄想。当我们意识到现有心行的过患,意识到这种人生的无谓,唯一的出路,就是从原有惯性中走出来,开始训练佛菩萨那样慈悲、智慧的品质。否则,生命是没有出路的。即使今生结束,轮回中,同样的苦仍将继续,决无侥幸逃脱的机会。

   对佛菩萨品质的训练,就是正确的重复。念佛是一种重复,帮助我们巩固安住于佛号的正念;禅修也是一种重复,帮助我们巩固置心一处的力量。当正确心行完全代替错误串习时,修行也就成功了。

   所以说,成就佛菩萨品质,须有三个因缘:其一,内容完整,如成佛应训练哪些心行,修习哪些法门,对相关内容有全面认识。其二,方法正确,否则精进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将一些错误习惯固定下来,成为新的串习。其三,不断重复,不断地纠正错误、重复正确,将此过程循环千遍、万遍、百万遍,使正确心行在不断重复中增长广大,真正成为生命主导力量。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须从悲、智两方面着手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佛法的印证。

   智慧,是解脱的能力。彻见空性,便具备了生命的自主能力,不再被五欲六尘左右。同时,又因悲心而不忍独享涅槃之乐,发愿帮助一切受苦有情脱离苦海。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一方面,在人世间不著尘劳;一方面,于轮回中自在无碍。

   从究竟意义上说,悲和智又是一体的。在传统的佛教修行中,主要通过六度完成菩萨道的修行。其中,前五度为方便,第六度为慧。菩萨戒,正是建立于六度之上的行为规范,将每一度修圆满了,便能成就与诸佛菩萨等无有异的品质。

   那么,圆满的标准又是什么?怎样才能判断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是否合格?主要也是通过心行来衡量。当我们能对一切众生生起布施心并尽己所能广行布施时,布施度就圆满了。当我们对任何有情不再有丝毫嗔心并不再为其所恼时,忍辱度就圆满了。

   由此可见,菩萨道的实践并非遥不可及。一旦认识修行原理,便会发现,它是具体而切实可行的,就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之间,在我们的语默动静之间。

  如果说,修习六度能使我们成就佛菩萨的两大品质。那么,《普贤行愿品》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有别于六度四摄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愿品》开显的修行方式,在用心上更善巧、更直接。原因在于,它所依托的是至圆至顿的华严见地。只要有能力修得起来,成就必定更为迅速。依六度修行,可能要三大阿僧祗劫方能成就,而依《普贤行愿品》修行,即身成佛也是可能的。

   关于《行愿品》的内容,想必不少人念得很熟悉,尤其是十大愿王。所以,这里只是略作介绍:

   一者礼敬诸佛,对十方诸佛菩萨心生礼敬,从而至诚地恭敬礼拜。

   二者称赞如来,由至心忆念如来功德,而发自内心地称扬赞叹。

   三者广修供养,包括财供养、法供养等,对三宝及十方诸佛广行供养,以此积累福德资粮。

   四者忏悔业障,以此清除学佛路上的违缘和障碍,使道路畅通无阻,直达终点。

   五者随喜功德,对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的功德、善行心生欢喜,于随顺同时引发自身善行,打开自我心量,拥有开放、包容的心。

   六者请转*轮和七者请佛住世,都是关于请法的内容。为使众生有缘听闻佛法,请求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广度群迷。这是帮助我们生起对佛法的希求,使自心与佛法相应。

   八者常随佛学,即向佛菩萨学习。每个佛菩萨都有各自行门,我们可从中寻找一位感觉相契者作为修学典范,或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然后按其愿力及修行方式去做。

   九者恒顺众生,在利益一切众生的过程中,完成大悲心的修行。

   十者普皆回向,将所有功德回向众生,尽无遗余。

   (更多内容及修法,参见《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一文。)

  从表面看,这些内容似乎并不复杂。但正是这十大行愿,被历代祖师尊为愿王,尽享殊荣,利众无数。原因何在?乃因其中每一愿皆以无限为所缘。

   《行愿品》所说的供佛、拜佛,不是拜一佛、二佛,而是礼拜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是广大无限,难以穷尽的。那么,以我们的有限身心,又如何完成无限的修行呢?

   观想,正是由有限达成无限的桥梁。

   以第一大愿为例,经云:“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

《从有限到无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我的判教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