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有限到無限▪P2

  ..續本文上一頁影響。我們在世間擁有的一切,隨時可能敗壞,可能失去,但生命內在的相續,將長久産生作用。在我們徹底改變它之前,會盡未來際影響著我們。

  學佛的成就,不在生命以外,而在生命以內,那就是改造自己的心。將現有的凡夫心行,改造爲佛菩薩那樣平等無限、悲智圓融的心行。

   心的調整,正是從發心開始。過去,很多人也在談發心,但更多是將之作爲一個口號,甚至流于口頭禅式的戲言,遇到困難時,就要求別人:“發發心,發發心!”但發心究竟是什麼?又該怎樣發心?其考量標准爲何?如是種種,反而躲在這兩個簡單而熟悉的字背後,被我們漸漸遺忘。甚至以爲,“發心”本就是用來說,而非用來做的。

   佛教所說的發心,有其特定含義。如貪心、嗔心、癡心等,皆不在我們所要修學的發心之列。所以說,發心還包含著不發心。這就必須明確,我們所要發的是什麼心。

   對學佛者而言,正確的發心爲出離心、菩提心,二者皆由學佛目標所決定。學佛所要完成的,一是舍凡夫心,舍棄那些使我們淪爲凡夫的心理;一是成就佛陀品質,即圓滿的慈悲和智慧。佛陀所以爲人天敬仰,爲衆生所尊,並非因爲外在的相好莊嚴,而是由于內在的清淨品格、圓滿德行。

  舍凡夫心,須從發出離心開始。由透徹輪回是苦,而發心出離現有生命軌道。

   或許有人會問:在家居士也要發出離心嗎?發起出離心後還如何生活呢?其實,這是對出離心的誤解。出離不同于厭世,而是出離對輪回的執著,對五欲六塵的執著。發起出離心,我們仍可保持現有的生活和工作,仍可承擔在世間應盡的責任,且不爲執著所縛,只是隨份隨力地擔當。同樣是做,卻能比以往更自在,更灑脫。所以說,在家居士一樣要發出離心,只是發心方式和出家人不盡相同。

   出離心是修行前提,若對世間尚有貪戀,學佛就不會深入,修行也必然舉步維艱,徘徊不前。即使每天有定課,但一天二十四小時中,若只有座上一小時能提起正念,其它時間卻一心念著世間利益,念著兒女情長。如是,正念之力又如何能與凡夫心匹敵?

   若是我們放下對世間利益的期盼,放下對五欲塵勞的執著,凡夫心就得不到生存所需的養料。長此以往,必然逐漸萎縮瓦解,不再成爲正念的阻力。

  當我們生起出離心後,還應將之擴大到一切衆生。不僅想著自己出離,更願六道無量衆生一同出離,同證菩提,共赴佛土。這就需要我們打開小我的堅固壁壘,將六道一切衆生盡納其中,如大海收納百川,如虛空包容萬物,是爲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爲我們最初發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還須通過聞思經教、空性正見來提升淨化,通過受菩薩戒、行菩薩行來長養鞏固, 

   不少人都受過菩薩戒,但其中的大多數,只是參加了相關儀式,並不具備菩薩應有的內涵。菩薩戒的靈魂,正是菩提心。缺乏這一發心,菩薩戒終會流于形式。受過菩薩戒的佛子不妨審視一下,在我們內心深處,可曾有過“爲利有情願成佛的”的發心?可曾發過“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誓言?

   印度空有二宗(中觀、瑜伽)的傳承中,都有受持菩提心的儀軌。以莊嚴的儀式,令發心者在善知識和十方諸佛前宣誓:以利益一切衆生爲生命目標。更重要的,是每天的憶念、修習,將此誓言逐步落實于心行,成爲內心最真切的願望,成爲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關內容,《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詳細記載。近年來,爲推廣菩提心教法,使大衆了解修習菩提心的意義,我也編寫了相關的受持儀軌和修習方法,並在西園戒幢律寺等地爲四衆弟子傳授。

   通過受持、修習菩提心,使利他悲心成爲自身真正的想法後,再來受菩薩戒,才能成爲合格的菩薩,使大乘教法切實紮根于我們的相續中。否則,徒具菩薩名份,卻無應有內涵。這也是許多人雖受菩薩戒,卻但求自了,不願利他原因所在。

   菩提心是大乘不共教法。對于大乘學人而言,修學什麼法門,甚至見地高低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具有菩提心,才是考察的關鍵標准。若無此心,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因爲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必須通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成就。同時,悲、智不可偏廢,否則便難以圓滿。所謂“有智無悲,是名二乘,有悲無智,乃曰凡夫”。沒有智慧觀照,慈悲將停留于世俗心的層面,永遠是有限的。若僅修空觀卻不修慈悲,又會落入二乘。當然,並不是說聲聞人就沒有慈悲。區別在于,聲聞人的慈悲尚未圓滿,尚未周遍,對衆生尚未生起直下承擔、不棄一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悲、智兩種品質,有相應的訓練方式。世間每種能力都是訓練起來的,在座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能力、長處,也有各自的性格、習氣,這些並非上天賜予,而是從生生世世的不斷訓練、強化中來。

   修行,是對心的訓練。簡言之,是對正確心行的正確重複。同時,在重複中不斷糾正錯誤。就像我們學打球,教練示範的姿勢,往往不同于我們習慣的動作。如是,一個簡單動作也可能要糾正百遍、千遍、萬遍。在此過程中,稍有不慎,又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原有慣性。因此,這一訓練過程既是對動作的規範,也是對身心串習的糾正。

   在這個世間,我們一生都在訓練各種世間能力。與此同時,不自覺地訓練了無數串習,無數顛倒妄想。當我們意識到現有心行的過患,意識到這種人生的無謂,唯一的出路,就是從原有慣性中走出來,開始訓練佛菩薩那樣慈悲、智慧的品質。否則,生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今生結束,輪回中,同樣的苦仍將繼續,決無僥幸逃脫的機會。

   對佛菩薩品質的訓練,就是正確的重複。念佛是一種重複,幫助我們鞏固安住于佛號的正念;禅修也是一種重複,幫助我們鞏固置心一處的力量。當正確心行完全代替錯誤串習時,修行也就成功了。

   所以說,成就佛菩薩品質,須有叁個因緣:其一,內容完整,如成佛應訓練哪些心行,修習哪些法門,對相關內容有全面認識。其二,方法正確,否則精進也無濟于事,反而會將一些錯誤習慣固定下來,成爲新的串習。其叁,不斷重複,不斷地糾正錯誤、重複正確,將此過程循環千遍、萬遍、百萬遍,使正確心行在不斷重複中增長廣大,真正成爲生命主導力量。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須從悲、智兩方面著手訓練,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佛法的印證。

   智慧,是解脫的能力。徹見空性,便具備了生命的自主能力,不再被五欲六塵左右。同時,又因悲心而不忍獨享涅槃之樂,發願幫助一切受苦有情脫離苦海。所謂“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一方面,在人世間不著塵勞;一方面,于輪回中自在無礙。

   從究竟意義上說,悲和智又是一體的。在傳統的佛教修行中,主要通過六度完成菩薩道的修行。其中,前五度爲方便,第六度爲慧。菩薩戒,正是建立于六度之上的行爲規範,將每一度修圓滿了,便能成就與諸佛菩薩等無有異的品質。

   那麼,圓滿的標准又是什麼?怎樣才能判斷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是否合格?主要也是通過心行來衡量。當我們能對一切衆生生起布施心並盡己所能廣行布施時,布施度就圓滿了。當我們對任何有情不再有絲毫嗔心並不再爲其所惱時,忍辱度就圓滿了。

   由此可見,菩薩道的實踐並非遙不可及。一旦認識修行原理,便會發現,它是具體而切實可行的,就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之間,在我們的語默動靜之間。

  如果說,修習六度能使我們成就佛菩薩的兩大品質。那麼,《普賢行願品》則爲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途徑,有別于六度四攝的途徑。

   從某種意義上說,《行願品》開顯的修行方式,在用心上更善巧、更直接。原因在于,它所依托的是至圓至頓的華嚴見地。只要有能力修得起來,成就必定更爲迅速。依六度修行,可能要叁大阿僧祗劫方能成就,而依《普賢行願品》修行,即身成佛也是可能的。

   關于《行願品》的內容,想必不少人念得很熟悉,尤其是十大願王。所以,這裏只是略作介紹:

   一者禮敬諸佛,對十方諸佛菩薩心生禮敬,從而至誠地恭敬禮拜。

   二者稱贊如來,由至心憶念如來功德,而發自內心地稱揚贊歎。

   叁者廣修供養,包括財供養、法供養等,對叁寶及十方諸佛廣行供養,以此積累福德資糧。

   四者忏悔業障,以此清除學佛路上的違緣和障礙,使道路暢通無阻,直達終點。

   五者隨喜功德,對佛菩薩及一切衆生的功德、善行心生歡喜,于隨順同時引發自身善行,打開自我心量,擁有開放、包容的心。

   六者請轉*輪和七者請佛住世,都是關于請法的內容。爲使衆生有緣聽聞佛法,請求諸佛菩薩、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廣度群迷。這是幫助我們生起對佛法的希求,使自心與佛法相應。

   八者常隨佛學,即向佛菩薩學習。每個佛菩薩都有各自行門,我們可從中尋找一位感覺相契者作爲修學典範,或觀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然後按其願力及修行方式去做。

   九者恒順衆生,在利益一切衆生的過程中,完成大悲心的修行。

   十者普皆回向,將所有功德回向衆生,盡無遺余。

   (更多內容及修法,參見《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一文。)

  從表面看,這些內容似乎並不複雜。但正是這十大行願,被曆代祖師尊爲願王,盡享殊榮,利衆無數。原因何在?乃因其中每一願皆以無限爲所緣。

   《行願品》所說的供佛、拜佛,不是拜一佛、二佛,而是禮拜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是廣大無限,難以窮盡的。那麼,以我們的有限身心,又如何完成無限的修行呢?

   觀想,正是由有限達成無限的橋梁。

   以第一大願爲例,經雲:“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

《從有限到無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我的判教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