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依《行愿品》所示,我们在拜佛过程中,不仅是拜眼前这尊佛,更要将其观想为无限,观想宇宙中有微尘般重重无尽、不见边际的诸佛显现。同时,在观想中将自己化身千百亿乃至无量。在每位佛陀前,都有一个自己在拜;而每个自己,又在拜无量诸佛。每一拜,都是由无量的我,在拜无量的佛。如是,我们的存在也是无限的,一如佛菩萨的存在。这是在空间上展现的无限。
而在时间上,每一愿都是尽未来际,没有终结,所谓“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何等宽广无垠的胸怀,何等震撼人心的愿力!相比之下,世间任何海誓山盟都显得微不足道。
不仅“礼敬诸佛”是以无限为所缘,其它九愿也同样如此。藉由观想之力,将我们有限的心行化为无限,迅速积累成佛资粮。
从内容而言,十大行愿的修行又可归结为两部分,那就是,依上求佛道成就智慧,由下化众生修习慈悲。
上求佛道,从忆念、称赞、礼敬佛陀到请法、忆念佛法功德。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觉得,《行愿品》也是关于皈依的至高修行。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我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皈依的深远意义。身为佛子,不论出家在家,不论学佛时间多久,也不论读过多少经论,修过多少法门,若不能对三宝生起切实的皈投依赖之心,所做的一切,终与解脱、成佛了不相干。有鉴于此,我这几年特别在各地大力提倡皈依共修。通过常规的宗教生活,帮助信众强化对三宝的皈投之心,深化对三宝的认识程度。其实,皈依不仅仅是走入佛门的仪式,其本身,就是三根普被、高不见顶的修行。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溶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行愿品》的修行,正是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圆满的悲智二德,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
下化众生,主要体现为“恒顺众生”,即对一切众生行种种利他事业。在这一大愿中,我们可以看到,慈悲心的修行正是建立在众生的基础上,正是以众生而非佛菩萨为中心,所谓:“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由此可见,众生甚至比诸佛更重要。所谓“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没有树根,就没有花繁叶茂,没有硕果累累。同样,如果没有众生,也就没有诸佛菩萨的大悲心的成就,“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修习此愿,怎样恒顺众生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恒顺,一方面是尽己所能满足众生的真正需要,一方面是以平等无别的心饶益一切有情。恒顺众生,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慈悲的修行。当然,这种慈悲是与智慧相互融摄的,因为平等正是空性的特征之一。
但我们应当知道,平等饶益众生,并不是说,要满足众生的所有要求。《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恒顺是有前提,有原则的。如果这件事既能给众生带来现前安乐,又能带来究竟利益,就应无条件地恒顺。如果这件事能给众生带来究竟利益,但不能带来暂时快乐,也应善巧地给予帮助。如果这件事只能给众生带来眼前满足,却不能带去正面利益,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就绝对不能恒顺。众生因无明所惑,不知生命的真正需要,常常,只是被烦恼控制着不能自己。在这样情况下,他要吸毒,要作恶,要为所欲为,一味随顺,只能使他们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将他们更快地推向恶道,推向深渊。所以,恒顺不仅需要慈悲来成就,更需要智慧来抉择。
成佛的修行,不外乎悲、智两大内容。《行愿品》以华严见地为依托,为我们提供了修习悲、智二德的独到方法——直接临摹佛陀的品质。这一用心方法可谓不同凡响,高明之至。
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偈颂告诉我们,所有境界都是心的显现。同时,我们的心有能力显现一切,有能力显现三恶道,也有能力显现诸佛国土。无论我们想什么,只要精勤不断地观修且方法正确,终有一天会成为事实。
因此,这一修法的关键是在于我们怎么想,想什么。
每个人都有很多心念,时时都在活动着,变化着,此起彼伏,此生彼灭。而每一心念活动时,又会显现相应的影像。我们的世界,是能和所的世界,并由此产生我执和法执。这些执著坚固而遍及一切,就像层层罗网,将我们的心全面包围,紧紧缠缚。
在生命的某个层面,我们本和十方诸佛无二无别。因为我们的心,也和他们一样,如虚空般浩瀚深广,无量无边。但我们这些可怜的凡夫,却因无明所惑,将心纠缠于我、法对立的相续中,放弃无限而执取有限,放弃广阔而固守狭隘。就像是把自己关在一个仅可容身的器皿中,还以为这个容器就是世间全部的天地,以为这个牢笼就是今生可靠的家园。却不知,为这个关押自己的容器,我们放弃了多少空间,放弃了多少自由!
《行愿品》的观修,帮助我们以观想完成心的突破。
我们修“礼敬诸佛”,每一拜,都是向着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而拜。试想,这样的一拜,与心中只装一佛、二佛而拜,所成就的又何止天壤之别。“礼敬诸佛”是这样,“广修供养”是这样,乃至每一大愿都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贤行愿品》称得上是积累福德的“第一生产力”。有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科技发展使劳动效率得到了空前提高,使一个农民可以管理几百乃至上千亩农作物,这是我们在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
同样的道理,依《行愿品》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圆满成佛资粮。若以有限的心积累福德,永远也无法圆满成佛所需。因为再多的有限加在一起,也只是更多的有限,却不能完成无限的飞跃。
倘若能以无限的心去修行,去积累成佛资粮,无须三大阿僧祗劫的铺垫,无须生生世世的经营,当下就能圆满累世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这并非神话,亦非无法达成的理想,只要我们发广大心,发勇猛心,并以空性见不断调整心行,一旦发心到位,其余一切,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原因在于,任何一个有限的行为,安立于无限的基础上,都将成为无限。就像任何数字乘以无穷大之后,结果都是无穷大。所以说,拥有什么样的发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确实是修行能否成就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愿品》阐明的修行之道,不仅积累福德,培养慈悲;同时也能成就智慧。所以然者,乃因“无限”是智慧所具有的特征,是佛菩萨无量智慧所具有的特征。
当我们通过观想,观想无量的我在拜无量的佛,观想一一的我在拜一切的佛,观想佛和我同时遍布虚空,遍满法界……我们的存在,就不再为有限的色身所束缚,不再为狭隘的凡夫心所束缚。我们的心就是无限的,我们的存在,也就是无限的。
生命的当下本是无限的。一切有限,都是人为设置的,是在无明、我执操纵下设置的。世界形成之初,并无国家之分、民族之分、你我之分。只因我执所缚,才开始形成国家、民族、语言、阶级、身份等种种差别。所有这些,都是人为设定的,是意识强加其上的。在诸法实相中,并不存在这些变化万千的差别现象。
学佛所要做的,正是将这些错误设定彻底取消,将我们附加于世界、附加于自身的种种错觉彻底取消。更重要的是,将导致错误设定的凡夫心一一瓦解,全面粉碎。
《行愿品》的观修,引导我们以观想之力,突破种种阻塞,突破有限心行。
当我们作如是观想时,我执就找不到着落点了。如果所缘对象是无限的,我执便无法安立其上,就像我们无法将任何一件物体粘贴于虚空中。我们无法在虚空中使用胶水,使用钉子,使用绳索。一切可以将物体粘合或捆绑在一起的手段,对于虚空都是无能为力的,都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当我们观想无限时,和佛菩萨的心,就有了共同的特征。
当然,观想不只是简单地观一下,还须通过反复训练,使这种观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我们才能真正和佛菩萨心心相印,无二无别。如果只是偶尔观一下,更多时候仍滞留于凡夫的有限心行,那么,你还是你,佛菩萨还是佛菩萨。
我在学修《普贤行愿品》之初,时常都在思考:为什么汉传、藏传的大德那么重视《行愿品》,其奥妙何在?随着学修的深入,终于发现其中深意所在。普贤菩萨的这一行门,确乎深广、希有、究竟,它不仅是集资净障的最佳途径,其本身,就是成佛的修行,指引我们直接临摹佛菩萨品质,成就无限智慧、无限慈悲。只要我们用心观想,精进行持,必能触摸到这种无限的力量。若能依此究竟、圆满的方法善用其心,成佛的修行将不再渺茫,而会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藉由今天这一因缘,将我这两年对《普贤行愿品》的学修体会与各位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从有限到无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