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修學漫談

  《道次第》修學漫談

  濟 群

  ——2008年6月講于西園寺般若堂

  學習這件事,確實大有學問。我們現在的學習,多半是一種學院式的學習,是停留在書本知識上的學習,甚至對知識本身的掌握都不是很完整,很准確。在心行上的作用,那就免談了。這樣的學習,哪怕學得再多,過一段時間,在社會上忙一忙,可能就丟光了。因爲它沒有落實到心行上,沒有轉化成內在的生命品質,所學只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尤其對在家居士來說,平日事情很多,用于學法的時間有限。如果泛泛而學,是不可能達到理想效果的。

   我不知道你們現在到底學得怎樣?僅僅考試一下,或是寫篇文章,說明不了多少問題。關鍵在于,學進去沒有?所學法義在心行上産生作用沒有?

  一

   爲什麼將《道次第》作爲專修班的重要學習內容?原因在于,這部論典爲我們提供了非常簡明的修學套路。通過這一引導,可以使我們擺脫凡夫心,進入解脫的軌道,成佛的軌道。

   修行的作用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完成心行到生命軌道的調整,最終完成內在品質的改善。我們的起心動念,既來自于固有串習,同時也在強化這一串習。而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就是凡夫心,就是輪回的軌道。所以,這些心念都是和六道相應的,和地獄道相應,和餓鬼道相應,和畜生道相應。再好一點的,是和人道相應,和阿修羅道相應,和天道相應。

   從心念形成生命軌道,代表著生命的因果,生命的緣起。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因爲每種外在結果都是內在心行的外化。叁惡道,是由內在煩惱所導致;佛菩薩,也就是由生命品質所決定。我們找到問題根源,也就知道修行的重點在哪裏,需要調整的是什麼。

   《道次第》中,宗大師爲我們建立了從道前基礎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學引導。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通過對某個法義的思維和觀修,使心行契入其中,完成某一階段的修行。如道前基礎,是通過思維暇滿而發心皈依。然後進入下士道,通過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皈依叁寶、深信業果來完成人天乘的修行。中士道和上士道,也是同樣的修學理路。

  二

   思維法義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認識,形成一種觀念。如思維暇滿,是幫助我們認識暇滿人身的巨大價值,認識它的難得易失。當我們學修相關內容時,對現有人身是否生起這一認識?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勝之處?

   如果學了《道次第》之後,關于暇滿的認識依然停留在書本上,依然是宗大師的說法,而我們僅僅是了解這一知識,知道暇滿、義大、難得這些名相,並未落實到心行去認識,並未意識到人身多麼重要。我覺得,這種學習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真正的學佛,是把這一法義轉化爲自身觀念,並以此返觀,對現有人身生起如理如法的認識,知道如何珍惜人身,使用人身。歸納起來,有這樣幾個步驟。其一,掌握暇滿人身的知識,知道其中究竟說了什麼。其二,將知識轉化爲自身觀念,成爲人生觀的組成部分。其叁,以此看待自身問題,將所學觀念運用于修行。倘能按照這一次第落實,那就意味著,我們真正懂得了法義,懂得了其中內涵,而不僅僅字面的意思。也只有這樣,所學才能成爲自家寶藏,而不是一些用來自我滿足的只是,或是一些向別人展示的說法。

   以上步驟中,聞思修都已具備。不是說,必須在座上禅修才是修行。《道次第》的禅修,包括觀察修和安住修。所謂觀察修,是通過對法義的思考和認識,逐步落實爲自身觀念。所謂安住修,就是對法義確定無疑並進入相關心行軌道。比如學修暇滿,首先是由“人身難得今已得”的慶幸而生起珍惜之情,然後安住其中,保持這種心理狀態。

   當然,這種修行不是一次就能奏效,就能定型的。因爲我們內心還有許許多多的固有串習在幹擾,在搶占心靈頻道。稍不留神,又會在慣性力量中回到原有軌道。此時就需要再思考,再觀察,再用法義進行對照,直到這種珍惜之心再次提起。真正意識到,人身是今生最大的財富,是唯一可以用來改變命運的機會,必須牢牢把握,有效使用,以此成就它所蘊含的最大價值和究竟利益。

   用現在的話說,思維暇滿就是幫助我們重塑價值觀。那麼,這個價值究竟是什麼?換言之,活著的理由是什麼?若對人生沒有深層思考,反而容易找到一個打發自己的理由,比如人們常說的“爲了孩子,爲了家庭,爲了事業,爲了享樂”等等。他們認可這些理由,就能心甘情願地付出一生。當然,這種認可往往帶有“自欺”和“隨衆”的成分。所以,那些比較有思想的人就不容易滿足于這一答案,他們看到了這些理由的虛幻,也不認同其中的價值,但又找不到足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對于想要找到答案而無從知曉的人來說,這種思考是極其痛苦而無望的,不少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絕路。

   所以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們的安身立命之處。找到答案,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究竟價值,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究竟要什麼,不要什麼。所以,這是關系到整個人生的大事,也是關系到盡未來際的大事。

   通過對暇滿人身的思考,我們是否建立了與此相應的價值觀?是否找到了生命的終極目標?這是我們需要自我考量的,如果沒有確切的答案,就說明我們這一階段的學習尚未過關。

  叁

   我們對《道次第》中的任何一法,都要這樣來落實,才能使修行走上正軌,次第進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學,主要是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關于念死,論中提供了很多思考角度,使我們保持對死亡的警醒。具備這些認識後,我們還要借助思維使之轉爲自身觀念,並以這一觀念看待死亡,完成心行調整。其作用在于,通過念死來放下執著,從而擺脫凡夫心和由此形成的串習。

   念叁惡道苦,則是通過對這種痛苦的恐懼,達到止息不善行爲的效果,進而對叁寶生起依賴和信心。輪回中的每個衆生,都是無助而不能自主的。因爲我們不能把握命運,不知去向何方,所以需要尋找依賴。多數人會把家庭、孩子作爲依賴,這就形成了養兒防老的傳統。從目前來看,這一觀念也因種種現狀發生改變,所以人們又開始轉向儲蓄或購買保險等,以此增加安全感。但這些就能靠得住嗎?我們所要尋找的,是托付身心的依賴,是整個人生的保險,這就需要尋找可以擺脫輪回的究竟歸宿。

   《道次第》中,每一法義的思維都具有導向性。定位准確之後,還需要有量化指標,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如果將信將疑,或是“甯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模糊認識,是難以完成心行調整的。這個標准是什麼?比如對叁惡道的思維,達標的考量,就是對叁寶生起真正的皈依之心,從而止息不善行爲。

   皈依,是下士道修行的重點,也是貫穿佛法修學的核心。如果對叁寶信心不足,修行是不可能入門的。我們對一切教理能否如實接受,對一切法門能否信受奉行,都取決于我們對叁寶的信心。有多少信心,就能獲得多少法益。所以,在《皈依共修儀軌》的觀察修部分,不僅要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還要思維叁寶功德。事實上,念死和念惡道苦的目的,都是爲了對叁寶生起信心。如果意識不到自身處境,叁寶再好,也無法引起重視。就像對健康人來說,醫術再高明的醫生,也不會覺得多麼重要。而對身患絕症的病人來說,若能出現一個治愈他的醫生,必然會緊抓不放,視爲救星。也正因爲如此,醫生才能對他産生作用。

   很多人念佛都不能念得相應,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對輪回的險惡處境缺乏危機感,一方面是對叁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果他覺得眼下這個地方很安全,很舒適,自然會樂此不疲地過日子。念佛,也不過是爲了把這個日子過得更好一些,還是爲過日子服務的。這樣的念,怎麼可能和佛菩薩相應呢?

  四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念輪回苦是幫助我們生起皈依心。貫穿到中士道,則是生起出離心的必要前提。當我們說到“輪回的本質是苦”,對這個問題有多少認識?或許有人會說:天天念苦不是太消極了嗎?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多的消遣和娛樂,似乎也不見得有那麼苦。

   從感覺而言,佛法也說有苦、樂、憂、喜、舍,並非一味的苦。從現象來看,“善業感得樂果,惡業感得苦果”,也是有苦有樂。那麼,佛陀爲什麼又說“人生是苦”呢?這正是佛陀對輪回所作的本質判斷,所謂“有漏皆苦”。對于這一觀念,我們認識到什麼程度?接受到什麼程度?不少人擔心,這種對苦的認知會影響現實幸福,于是心存抗拒。如果我們不去想,苦就不存在了嗎?顯然,回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們希望解決苦,就要正視人生的現實。衆生都是避苦而趨樂的,但我們能否找到一種快樂,無論何時享受都是快樂的?無論享受多久都是快樂的?倘能具備這些特點,才是本質性的快樂。事實上,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快樂。因爲世間所有快樂都是建立在某種前提下,且享受到一定程度就會轉爲痛苦。反之,痛苦卻是具有本質性的,若不加以緩解,我們時時都會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不吃飯,就會飽嘗饑餓之苦。在這種痛苦被緩解之前,始終都是苦的,而且會越來越苦,直到生命結束。此時,吃飯就會成爲快樂,因爲它使饑餓得到緩解。可見,快樂不過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當身心産生任何一種需求,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它被滿足前,痛苦會持續存在。而且,這些痛苦不是一次滿足就能徹底解決的。因爲我們的身心會源源不斷地産生需求,製造痛苦,這就是“有漏皆苦”的本義。

  五

   這種認知,是我們發起出離心並尋求解脫的重要基礎。說到解脫,也有不少人會感到恐慌:“現在的種種幸福,是否會隨解脫而消失?”這就需要了解,解脫究竟是什麼?《道次第》中,宗大師明確告訴我們:能解脫的是什麼?所解脫的是什麼?我們爲什麼要解脫?如何獲得解脫?

  …

《《道次第》修學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造就慈悲品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