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次第》修学漫谈

  《道次第》修学漫谈

  济 群

  ——2008年6月讲于西园寺般若堂

  学习这件事,确实大有学问。我们现在的学习,多半是一种学院式的学习,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的学习,甚至对知识本身的掌握都不是很完整,很准确。在心行上的作用,那就免谈了。这样的学习,哪怕学得再多,过一段时间,在社会上忙一忙,可能就丢光了。因为它没有落实到心行上,没有转化成内在的生命品质,所学只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尤其对在家居士来说,平日事情很多,用于学法的时间有限。如果泛泛而学,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我不知道你们现在到底学得怎样?仅仅考试一下,或是写篇文章,说明不了多少问题。关键在于,学进去没有?所学法义在心行上产生作用没有?

  一

   为什么将《道次第》作为专修班的重要学习内容?原因在于,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简明的修学套路。通过这一引导,可以使我们摆脱凡夫心,进入解脱的轨道,成佛的轨道。

   修行的作用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完成心行到生命轨道的调整,最终完成内在品质的改善。我们的起心动念,既来自于固有串习,同时也在强化这一串习。而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就是凡夫心,就是轮回的轨道。所以,这些心念都是和六道相应的,和地狱道相应,和饿鬼道相应,和畜生道相应。再好一点的,是和人道相应,和阿修罗道相应,和天道相应。

   从心念形成生命轨道,代表着生命的因果,生命的缘起。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因为每种外在结果都是内在心行的外化。三恶道,是由内在烦恼所导致;佛菩萨,也就是由生命品质所决定。我们找到问题根源,也就知道修行的重点在哪里,需要调整的是什么。

   《道次第》中,宗大师为我们建立了从道前基础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学引导。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通过对某个法义的思维和观修,使心行契入其中,完成某一阶段的修行。如道前基础,是通过思维暇满而发心皈依。然后进入下士道,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来完成人天乘的修行。中士道和上士道,也是同样的修学理路。

  二

   思维法义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认识,形成一种观念。如思维暇满,是帮助我们认识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认识它的难得易失。当我们学修相关内容时,对现有人身是否生起这一认识?是否真切感受到它的殊胜之处?

   如果学了《道次第》之后,关于暇满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书本上,依然是宗大师的说法,而我们仅仅是了解这一知识,知道暇满、义大、难得这些名相,并未落实到心行去认识,并未意识到人身多么重要。我觉得,这种学习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真正的学佛,是把这一法义转化为自身观念,并以此返观,对现有人身生起如理如法的认识,知道如何珍惜人身,使用人身。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步骤。其一,掌握暇满人身的知识,知道其中究竟说了什么。其二,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观念,成为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其三,以此看待自身问题,将所学观念运用于修行。倘能按照这一次第落实,那就意味着,我们真正懂得了法义,懂得了其中内涵,而不仅仅字面的意思。也只有这样,所学才能成为自家宝藏,而不是一些用来自我满足的只是,或是一些向别人展示的说法。

   以上步骤中,闻思修都已具备。不是说,必须在座上禅修才是修行。《道次第》的禅修,包括观察修和安住修。所谓观察修,是通过对法义的思考和认识,逐步落实为自身观念。所谓安住修,就是对法义确定无疑并进入相关心行轨道。比如学修暇满,首先是由“人身难得今已得”的庆幸而生起珍惜之情,然后安住其中,保持这种心理状态。

   当然,这种修行不是一次就能奏效,就能定型的。因为我们内心还有许许多多的固有串习在干扰,在抢占心灵频道。稍不留神,又会在惯性力量中回到原有轨道。此时就需要再思考,再观察,再用法义进行对照,直到这种珍惜之心再次提起。真正意识到,人身是今生最大的财富,是唯一可以用来改变命运的机会,必须牢牢把握,有效使用,以此成就它所蕴含的最大价值和究竟利益。

   用现在的话说,思维暇满就是帮助我们重塑价值观。那么,这个价值究竟是什么?换言之,活着的理由是什么?若对人生没有深层思考,反而容易找到一个打发自己的理由,比如人们常说的“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为了享乐”等等。他们认可这些理由,就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一生。当然,这种认可往往带有“自欺”和“随众”的成分。所以,那些比较有思想的人就不容易满足于这一答案,他们看到了这些理由的虚幻,也不认同其中的价值,但又找不到足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对于想要找到答案而无从知晓的人来说,这种思考是极其痛苦而无望的,不少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绝路。

   所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找到答案,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究竟价值,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不要什么。所以,这是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尽未来际的大事。

   通过对暇满人身的思考,我们是否建立了与此相应的价值观?是否找到了生命的终极目标?这是我们需要自我考量的,如果没有确切的答案,就说明我们这一阶段的学习尚未过关。

  三

   我们对《道次第》中的任何一法,都要这样来落实,才能使修行走上正轨,次第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下士道的修学,主要是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关于念死,论中提供了很多思考角度,使我们保持对死亡的警醒。具备这些认识后,我们还要借助思维使之转为自身观念,并以这一观念看待死亡,完成心行调整。其作用在于,通过念死来放下执著,从而摆脱凡夫心和由此形成的串习。

   念三恶道苦,则是通过对这种痛苦的恐惧,达到止息不善行为的效果,进而对三宝生起依赖和信心。轮回中的每个众生,都是无助而不能自主的。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命运,不知去向何方,所以需要寻找依赖。多数人会把家庭、孩子作为依赖,这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传统。从目前来看,这一观念也因种种现状发生改变,所以人们又开始转向储蓄或购买保险等,以此增加安全感。但这些就能靠得住吗?我们所要寻找的,是托付身心的依赖,是整个人生的保险,这就需要寻找可以摆脱轮回的究竟归宿。

   《道次第》中,每一法义的思维都具有导向性。定位准确之后,还需要有量化指标,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如果将信将疑,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模糊认识,是难以完成心行调整的。这个标准是什么?比如对三恶道的思维,达标的考量,就是对三宝生起真正的皈依之心,从而止息不善行为。

   皈依,是下士道修行的重点,也是贯穿佛法修学的核心。如果对三宝信心不足,修行是不可能入门的。我们对一切教理能否如实接受,对一切法门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有多少信心,就能获得多少法益。所以,在《皈依共修仪轨》的观察修部分,不仅要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还要思维三宝功德。事实上,念死和念恶道苦的目的,都是为了对三宝生起信心。如果意识不到自身处境,三宝再好,也无法引起重视。就像对健康人来说,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不会觉得多么重要。而对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若能出现一个治愈他的医生,必然会紧抓不放,视为救星。也正因为如此,医生才能对他产生作用。

   很多人念佛都不能念得相应,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对轮回的险恶处境缺乏危机感,一方面是对三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他觉得眼下这个地方很安全,很舒适,自然会乐此不疲地过日子。念佛,也不过是为了把这个日子过得更好一些,还是为过日子服务的。这样的念,怎么可能和佛菩萨相应呢?

  四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念轮回苦是帮助我们生起皈依心。贯穿到中士道,则是生起出离心的必要前提。当我们说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对这个问题有多少认识?或许有人会说:天天念苦不是太消极了吗?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消遣和娱乐,似乎也不见得有那么苦。

   从感觉而言,佛法也说有苦、乐、忧、喜、舍,并非一味的苦。从现象来看,“善业感得乐果,恶业感得苦果”,也是有苦有乐。那么,佛陀为什么又说“人生是苦”呢?这正是佛陀对轮回所作的本质判断,所谓“有漏皆苦”。对于这一观念,我们认识到什么程度?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少人担心,这种对苦的认知会影响现实幸福,于是心存抗拒。如果我们不去想,苦就不存在了吗?显然,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希望解决苦,就要正视人生的现实。众生都是避苦而趋乐的,但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快乐,无论何时享受都是快乐的?无论享受多久都是快乐的?倘能具备这些特点,才是本质性的快乐。事实上,我们找不到这样的快乐。因为世间所有快乐都是建立在某种前提下,且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转为痛苦。反之,痛苦却是具有本质性的,若不加以缓解,我们时时都会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不吃饭,就会饱尝饥饿之苦。在这种痛苦被缓解之前,始终都是苦的,而且会越来越苦,直到生命结束。此时,吃饭就会成为快乐,因为它使饥饿得到缓解。可见,快乐不过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当身心产生任何一种需求,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在它被满足前,痛苦会持续存在。而且,这些痛苦不是一次满足就能彻底解决的。因为我们的身心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需求,制造痛苦,这就是“有漏皆苦”的本义。

  五

   这种认知,是我们发起出离心并寻求解脱的重要基础。说到解脱,也有不少人会感到恐慌:“现在的种种幸福,是否会随解脱而消失?”这就需要了解,解脱究竟是什么?《道次第》中,宗大师明确告诉我们:能解脱的是什么?所解脱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解脱?如何获得解脱?

  …

《《道次第》修学漫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造就慈悲品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